您选择的条件: 赖丽足
  • 健康焦虑的移动网络化解释偏向矫正: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05

    摘要: 本研究旨在考察移动网络化解释偏向矫正(internet-based Cognitive Bias Modification - Interpretation, iCBM-I)对健康焦虑的干预效果、影响因素及灾难化解释在干预起效中的机制作用。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健康焦虑标准的被试(N = 228)随机分配到iCBM-I干预组(100%积极反馈,N = 76)、注意控制组(50%积极50%消极反馈,N = 76)以及等待组(N = 76)。干预组和注意控制组进行为期12天的在线任务训练,等待组不做训练。在干预前、干预后及干预后一个月对被试的健康焦虑、灾难化解释、一般焦虑和抑郁进行测量。结果发现:与等待组相比,iCBM-I干预对健康焦虑个体的灾难化解释、一般焦虑和抑郁症状存在显著的即时效果和一个月后的追踪效果;基于潜在增长曲线模型的纵向中介检验显示,相对于注意控制组,iCBM-I干预通过降低个体的灾难化解释进而改善健康焦虑。本研究为健康焦虑的网络化干预提供了新视角,未来研究可以考虑联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干预方法,以提高健康焦虑的干预效果。

  • 过度“分享”负性事件与性别、心理健康和关系质量: 对共同反刍的元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共同反刍是二元关系中的新概念, 指两个人过度讨论负性事件, 关注消极情绪。共同反刍是否具有性别差异,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否具有两面性是目前研究热点。本研究对共同反刍的性别差异, 与内化问题、关系质量的相关关系进行元分析, 结果显示:(1)共同反刍的性别差异显著, 女性相对于男性更加容易发生共同反刍(g = 0.57, p < 0.001); 青少年时期性别分化最明显(g青少年 = 0.75, g成年人 = 0.32, p < 0.001), 而且共同反刍的对象不同, 性别差异大小也不同。(2)共同反刍与内化问题呈显著弱相关(r = 0.15, p < 0.001), 控制反刍后合并相关系数为r = 0.08(p < 0.001), 研究设计(横断/纵向)、年龄、共同反刍对象不是显著的调节变量。(3)共同反刍与关系质量具有中等强度的相关(r = 0.42, p < 0.001)。未来应进行更多的纵向研究和实验探索共同反刍与内化问题、关系质量的因果关系及其机制, 并且开发更多形式的测量工具。

  • 大数据时代心理学文本分析技术 ——“主题模型”的应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主题模型(Topic Model)作为一种计算机化文本分析方法, 目前被研究人员应用于心理学文本分析领域的诸多研究中。在心理咨询研究领域中, 主题模型可以用于探索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和当事人之间谈话的主题, 比较不同治疗类别的相似性, 以及进行行为编码; 在社交媒体与心理健康上, 利用主题模型可识别和预测各种心理障碍以及进行人格计算。未来需要关注主题模型在算法和操作上的改善, 并将其应用到中文语言环境之中, 探索中文文本的心理学内涵。

  • 校园反欺凌项目干预效果及影响因素:元分析和GRADE证据质量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通过文献检索和筛选, 选取了43个校园欺凌的干预研究, 使用CMA 3.0分析干预效果及影响因素, 并使用GRADE系统对所有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显示, 针对欺凌者的干预项目具有中等效果量(g = 0.57, p < 0.05); 针对欺凌受害者的干预项目使得受害者的受欺凌行为减少(g = 0.42, p < 0.05), 心理健康得到改善(g = 0.40, p < 0.01); 针对所有学生的欺凌干预项目对其欺凌行为的效果g =0.17 (p < 0.001), 对其受欺凌行为效果g = 0.19 (p < 0.001), 可能存在出版偏差; 学生态度改变的效果g = 0.40 (p < 0.01)。除了态度改变的证据质量为中等, 其他结局指标的证据都为低或者极低质量。对于所有学生干预项目, 干预周期小于1学期的效果量大于干预周期大于1学期的效果量, 教育干预项目效果量小于系统干预效果量, 非随机研究效果量大于随机对照研究。直接针对欺凌者或者欺凌受害者的干预效果量中等, 但是样本量少,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据支持。针对所有学生的欺凌干预项目虽然效果量低, 但是仍具有实践意义, 其效果量受到干预周期和干预特征的影响。

  • 共情的双刃剑效应:COVID-19心理热线咨询师的继发性创伤应激和替代性创伤后成长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的心理援助热线咨询师由共情带来的消极和积极影响及机制, 并探究从消极影响转变为积极成长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国内疫情期间, 776名在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上工作的咨询师(平均年龄42.57岁, 平均咨询经验12.44年)为研究对象, 使用问卷法测量热线心理咨询师的共情、正念、寻求意义、继发性创伤应激(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STS)和替代性创伤后成长(Vicarious Posttraumatic Growth, VPTG)。采用潜变量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1)咨询师的共情正向预测STS和VPTG; (2) 正念在共情和STS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寻求意义在共情和VPTG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3) 共情还可以分别通过STS、STS-寻求意义、正念-STS、正念-STS-寻求意义的中介路径对VPTG起正向预测作用。该结果提示要辩证看待共情带来的消极和积极影响, 关注从消极反应到积极成长的转变, 这不仅能够深化共情及其影响的理论, 还能为相关研究应用提供启示。

  • 共情的双刃剑效应:COVID-19心理热线咨询师的继发性创伤应激和替代性创伤后成长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5-25

    摘要: 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的心理援助热线咨询师由共情带来的消极和积极影响及机制,并探究从消极影响转变为积极成长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国内疫情期间,776名在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上工作的咨询师(平均年龄42.57岁,平均咨询经验12.44年)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法测量热线心理咨询师的共情、正念、寻求意义、继发性创伤应激(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STS)和替代性创伤后成长(Vicarious Posttraumatic Growth, VPTG)。采用潜变量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咨询师的共情正向预测STS和VPTG;(2)正念在共情和STS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寻求意义在共情和VPTG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共情还可以分别通过STS、STS—寻求意义、正念—STS、正念—STS—寻求意义的中介路径对VPTG起正向预测作用。该结果提示要辩证看待共情带来的消极和积极影响,关注从消极反应到积极成长的转变,这不仅能够深化共情及其影响的研究,还能为相关研究应用提供启示。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