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褚福磊
  • 新员工资质过剩动态变化及作用机制:组织社会化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新员工资质过剩, 即所谓的“怀才不遇”、“大材小用”现象越来越普遍。新员工资质过剩容易产生低满意度、反生产工作行为和退缩行为。然而, 资质过剩是一把“双刃剑”, 采用何种视角并怎样利用资质过剩新员工的冗余资质为组织服务, 成为管理的关键。因此, 本研究在组织社会化视角下探讨新员工资质过剩的动态变化及其对积极组织行为的作用机制。首先, 通过质性方法对本土资质过剩进行内涵界定, 依照严谨的心理测量方法进行量表开发与信效度检验; 其次, 构建资质过剩动态变化模型, 利用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组织社会化过程中新员工资质过剩感如何随着其对领导和同事资质过剩的感知而不断变化; 再次, 建立作用机制模型, 系统地剖析在新员工与领导和同事的互动过程中, 新员工资质过剩如何对组织公民行为和主动性行为产生影响。

  • 我是高材生:资质过剩感及其对员工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资质过剩感, 是指个体感知的自己拥有超过工作所要求的教育水平、经验、知识、技能以及能力。员工感到资质过剩是组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并逐渐成为组织行为研究中的热点话题。资质过剩感对员工的认知感受、情绪体验, 工作态度、行为和绩效, 以及身心健康等均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影响强度及性质取决于员工个人特征及所处情境特征。除负面影响外, 资质过剩感对员工主动行为、角色内绩效、创新绩效等还存在一定积极影响, 以及正U型、倒U型的非线性效应。人力资本理论、人-岗匹配理论、相对剥夺理论、公平理论、心理契约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等是解释资质过剩感消极影响的主要理论, 自我分类理论、自我验证理论和自我调节理论是解释其积极影响的主要理论。未来可以从开发本土量表、扩展跨层次研究、丰富和整合研究视角、探究动态效应等方面推动资质过剩感的研究。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