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21-9
  • 社会排斥对消费选择偏向的影响:怀旧的调节作用及 社会联结的中介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9-26

    摘要: 社会排斥会导致许多消极影响,人们会尝试通过各种策略对此进行缓解,而消费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应对方式。本文通过3个实验考察了社会排斥和消费选择偏向(体验性消费vs.实物性消费)的关系,同时探讨了怀旧的调节作用和社会联结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社会排斥可以提高消费者对体验性消费的偏好,怀旧调节了社会排斥与体验性消费偏向的关系,并通过社会联结的中介作用进一步缓冲了社会排斥对消费选择偏向的影响。

  • 死亡凸显对消费者体验性消费选择偏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9-26

    摘要: 消费者在日常生活都会不可避免地接收到各种包含死亡信息,更何况是在当前疫情大背景之下。根据过往的研究,死亡凸显之下消费者的心理及消费行为会发生转变。本文基于恐惧管理理论和意义维持模型,通过三个实验分别从思考自我死亡、思考他人死亡、以及结合当前疫情死亡信息三个角度探讨了死亡凸显对消费者体验性消费选择偏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死亡凸显会提高消费者对体验性消费的选择偏好,生命意义感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社会支持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

  • 羞耻与物质成瘾的关系及基于此的团体干预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9-26

    摘要: 羞耻是一种隐藏的核心负性情绪,在物质成瘾和戒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羞耻概念复杂、测量方法多样,对物质使用的影响受到个体性别、情绪、文化、对自己形象的可控性等的调节。围绕羞耻开展的物质成瘾的团体干预包括匿名戒酒者协会、匿名互助戒毒者协会、接纳与承诺疗法以及认知行为团体。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基于羞耻的物质成瘾团体干预模型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 时间与金钱概念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不同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9-26

    摘要: 时间与金钱是影响人们消费行为决策的两种不同的重要资源。消费者在进行产品购买时,常常会受到商家广告语和购物环境中所隐含的时间或金钱概念的影响,从而做出不同的决策。具体而言,时间与金钱概念会对消费者的购前决策、购中决策及购后决策三个方面产生不同的影响。从双加工理论的角度来看,产生这种不同影响背后的心理机制在于时间与金钱概念启动了个体不同的认知加工方式和思维定势,进而影响了消费者不同的购买决策。未来的研究方向有:(1)细化时间和金钱概念启动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不同影响;(2)考虑时间与金钱的权衡对购买决策的影响;(3)进一步探究时间和金钱概念的激活对购前决策的不同影响;(4)探讨时间概念与金钱概念对购买决策不同影响的神经机制。

  • 接种还是不接种疫苗?一项对待不确定性“趋避冲突”的态度调查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9-24

    摘要: [目的] 测量民众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真实意愿与常规态度调查方法所测出来的接种意愿的差异。 [方法] 我们于2021年1月22日至27日调查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除西藏自治区)共3123人对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以下简称疫苗)的意愿。 [结果] 在我国接种疫苗的早期,民众对接种疫苗的意愿并不如预期般乐观,被调查人群中选择“现在不接种”和“观望后再决定”的人数超过了半数。 [结论] 研究者应慎重选择调查民众疫苗接种真实意愿的调查方法,建议相关部门要对民众的“接种迟疑”有充分的预判和准备。

  • 环境无序性对消费者多样化寻求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9-24

    摘要: 在日常生活和购物环境中,混乱无序无处不在。然而,关于环境无序性对消费者产品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却十分有限,本文试图填补这一不足。具体而言,本文创新性地提出环境无序性与多样化寻求行为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且自我效能威胁和未来偏好不确定感在其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通过1个预实验和4个实验,本文发现无论在真实环境、线下购物环境、工作环境,还是线上产品陈列情境下,环境无序性均可提升多样化寻求行为;无序的环境会对消费者的自我效能产生威胁,进而增强其对未来产品偏好的不确定性感知,最终促使其通过增加多样化寻求行为来应对未来可能变化的产品偏好。

  • 作业中断对任务绩效的影响及心理疲劳的调节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生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9-21

    摘要: 作业中断会对中断后行为绩效产生影响,探讨不同疲劳状态下中断对作业绩效影响的认知机制将有助于完善和发展中断的认知理论。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通过在不同心理疲劳状态下执行数学题任务中断、暂停中断和不中断的空间2-back任务,结合行为数据和ERPs结果,分析作业中断对任务绩效的影响以及心理疲劳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实验结果发现,中断后诱发的P200和P300振幅显著提高,作业中断使得主任务的注意力资源下降,任务中断的无关信息干扰了主任务工作记忆,而疲劳状态则进一步加剧了中断对注意资源、工作记忆及行为绩效的负面效应。本研究在揭示作业中断认知过程及疲劳对其影响机理的同时,也支持了中断的目标记忆模型。

  • 工作记忆训练诱发的神经可塑性——基于系列fMRI实验的脑区分布递减时空模型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生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9-10

    摘要: 工作记忆训练(Working Memory Training, WMT)诱发神经可塑性,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晰。为探讨WMT诱发正常人群大脑功能变化的时空特性,以“扩展的智力顶额整合理论”和“神经效率假说”为假设依据,采用逐层递进方法,对近20年来正常人群WMT的37篇fMRI文献进行梳理。首先,用叙述性综述、频数分析和卡方检验法比较脑区激活模式和功能连接在WMT前后发生的改变,发现大脑的5个联合区、7个宏观区和3个子区参与WMT。尤其,额上回、顶下小叶和扣带回这3个子区各自的减弱激活多于其增强激活,且这种差异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其次,采用激活似然估计法对其中26篇进行元分析,发现WMT前后激活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子区有3个,即额中回(BA6和8)、额上回(BA6)和前扣带回(BA24和32)。再次,综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提出WMT脑区分布递减时空模型,并据此产生五个结果和讨论。然后,采用非参数检验进一步分析WMT效应可能的调节因素,发现WMT的任务类型和时间分别对脑区激活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接着,针对正常人群WMT诱发神经可塑性的时空特性,得出四个结论:第一,WMT可改变正常人群相应脑区的神经活动,表现为或减弱、或增强,但减弱更加突出,且更新和较短时间的WMT倾向于诱发较多减弱;第二,这些神经活动变化主要发生在额顶叶联合区,但也包括分别以颞叶、枕叶、扣带回及纹状体为主的联合区,在一定范围内体现了整脑功能联合;第三,额中回、额上回和前扣带回这3个子区的神经活动改变重点体现了WMT神经可塑性的空间特点,而额上回、顶下小叶和扣带回这3个子区重点体现了其时间特性;第四,“扩展的智力顶额整合理论”和“神经效率假说”分别支持了WMT脑区分布的空间和时间特性。最后,指出未来研究可能需要辨析额上回、顶下小叶和扣带回这三个子区体现的WMT效应、WMT导致脑区激活减弱或增强的综合性影响因素。

  •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tructural Social Support, Functional Social Support, and Loneliness in Older Adults: Analysi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based on a Multigroup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9-09

    摘要: Objectiv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al social support and loneliness and explored whether functional social support had an intermediate role therein. It also employed a multigroup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o compare mediation models among older adults living in cities, towns, and rural areas. Methods: Using a self-made demographics questionnaire, the structural-functional social support scale, and the 3-item UCLA loneliness scale, this study collected information from 1,325 older adults identified via convenience sampling.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compared with older adults living in towns, older urban and rural adults had higher structural social support and experienced less loneliness, while older adults’ functional social support showed no difference among the three regions (2) An analysis of the model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indicated that functional social support served as a full mediator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al social support and loneliness in urban older adults, and a partial mediator for older adults living in towns and rural areas. Conclus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al social support and loneliness is mediated by functional social support, and this mediation model varies between older adults in cities and towns/rural areas. This study helps us understand possible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structural social support impacts loneliness. It suggests that nursing strategies for older adults should be adjusted according to region and direct greater focus on the function (or quality) of the social support network and on older adults living in towns.

  • 社会排斥影响跨期决策的心理机制探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9-07

    摘要: 社会排斥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并对人们的认知、情感、行为等诸多方面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它会损害个体的认知功能,导致个体不能进行理性的判断和决策。研究发现被排斥的个体在风险决策时倾向于风险寻求。跨期决策和风险决策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但目前并不清楚社会排斥是否以及如何影响跨期决策。因此,本研究拟从跨期决策的评估和选择两个阶段展开研究,揭示社会排斥对其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运用tDCS技术激活社会排斥的调节脑区,以改善被排斥个体的跨期决策能力。研究结果将揭示人际情境因素与决策者个人因素对跨期决策的联合作用机制,帮助被排斥者提高跨期决策能力,提高被排斥者的个人成就和生活质量。

  • 特质焦虑在面部表情前注意加工阶段的影响:来自ERP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9-07

    摘要: 为探讨高特质焦虑者在前注意阶段对情绪刺激的加工模式以明确其情绪偏向性特点,本研究采用偏差—标准反转Oddball范式探讨了特质焦虑对面部表情前注意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低特质焦虑组,悲伤面孔所诱发的早期EMMN显著大于快乐面孔,而对于高特质焦虑组,快乐和悲伤面孔所诱发的早期EMMN差异不显著。并且,高特质焦虑组的快乐面孔EMMN波幅显著大于低特质焦虑组。结果表明,人格特质是影响面部表情前注意加工的重要因素。不同于普通被试,高特质焦虑者在前注意阶段对快乐和悲伤面孔存在相类似的加工模式,可能难以有效区分快乐和悲伤情绪面孔。

  • 基于成本最小化信息的社会性意图识别:来自脑电和行为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9-05

    摘要: 与已有研究着重考察如何识别客体导向性意图(动作以物理对象为目标,而不涉及其他人)不同,本研究对人们如何识别社会性意图(动作以指向社会主体为目标以影响对方的交互行为)进行了探讨。基于两交互主体在整体层面应遵循效用最大化的分析,提出当A协助B达成目标状态所需要的成本小于B单独实现该目标状态所需要的成本时(简称为成本最小化信息),其可被识别为具有社会性意图。通过在B面前设置栅栏的方法操纵成本最小化信息,以指示不同意图类型的脑电μ抑制程度、对不同变化的敏感性(辨别力)为指标,对该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相比客体导向性意图的控制条件(即A将目标物苹果放置在石头前),当A将目标物苹果放置在被栅栏挡住的B前,其动作可减少B单独获取该苹果的动作成本,即符合成本最小化条件时,μ的抑制程度更高(实验一),且对结构改变(某两个动画中充当相同角色的智能体互换)的辨别力更强,但对角色交换(某个动画中两个智能体的角色交换)的辨别力更弱(实验三a);而当栅栏不存在时,虽然A的运动路径与实验一相同,但A将苹果放置在B前的成本大于B自身获取苹果的成本,即不符合成本最小化条件,条件间μ抑制的差异消失(实验二),且对不同动作模式中变化的辨别相当(实验三b)。鉴于已有研究表明社会性意图所诱发的μ抑制强于客体导向性意图,且人们对存在社会性意图的两个智能体间的结构改变更容易辨别,而对角色交换不敏感,故上述结果揭示,两个个体的行为是否满足成本最小化影响人们对动作意图的识别,支持成本最小化信息是社会性意图识别线索的观点。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