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22-5
  • 元认知与面部认知的结合:切入点及方法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5-28

    摘要: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包含认知的各个方面,近年来元认知与面部认知的结合开始得到关注。两者结合切入点包括元认知错觉(达克效应和自我中心偏见)在面部认知中的适用性,以及面部认知现象(异族效应和熟悉度优势)在元认知中的适用性。研究方法根据测量时间点和评估对象的选取而各有侧重。当前研究尚停留在元认知监测层面,未来可扩展至面部认知的元认知控制、与机器学习结合等方向,为理解面部认知提供新角度,扩展其应用价值。

  • 多级属性Q矩阵的验证与估计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提交时间: 2022-05-26

    摘要: 多级属性是将诊断测验中传统的二值(即两种水平,通常定义为0和1)属性定义为多值 (多个水平可以为0,1,),它不但可以描述学生对于知识属性是否掌握,而且可以描述学生在属性上的掌握程度,这样使得诊断测验能提供给被试更丰富的知识掌握详情。本文将适用于二级属性Q矩阵的统计量 (S 统计量)拓展到多级属性下的Q矩阵验证和估计,在两种常见的条件下,设计了两种估计算法:联合估计算法和在线估计算法。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联合估计算法适用于对专家界定的初始Q矩阵进行验证,当初始Q矩阵中包含较少的错误时,通过联合估计算法有很大可能恢复正确的Q矩阵;在线估计算法适用于对新项目进行属性向量和项目参数的在线标定,基于一定数量的基础项目,在线估计算法对于新项目的估计也能达到较满意的成功率。实证数据分析则进一步展示了该方法的使用。

  • 一体化促进联结记忆的作用机制:熟悉性和回想加工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5-26

    摘要: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进行一体化编码时,熟悉性也能够支持联结再认,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大量研究证据的支持。然而,关于一体化如何影响联结再认和构成联结的单个项目再认仍存在分歧。通过回顾现有研究发现:(1)一体化一致性是调节一体化与联结再认关系的重要因素;(2)认知资源有限和新/旧词语义相关性是影响一体化对项目再认作用的重要因素;(3)一体化的发生机制存在 项目假说、图式假说以及精细加工假说三种可能的理论解释。未来研究不仅需要控制一体化一致性,还可以比较不同一体化方式的作用大小以及探索一体化效应的毕生发展规律。

  • 发散思维的序列位置效应:创新想法动态产生机制的新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5-20

    摘要: 发散思维的序列位置效应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单位时间内想法生成的数量逐渐降低,但想法的独创性逐渐升高的现象。联想理论和执行控制假说分别侧重对序列位置效应的个体差异和认知加工过程进行解释。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 在想法产生的整个阶段序列位置效应依赖于默认网络后部和突显网络的持续增强激活和协同合作;在想法产生的后期阶段,颞-顶区域alpha能量值以及执行控制网络与默认网络的协同模式增强。未来研究需要结合语义和神经动态分析等技术,对序列位置效应的特异性机制、动态加工机制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为解构创新思维的动态过程提供新的视角。

  • 情绪效价可预测性对时间捆绑效应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工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5-19

    摘要: 时间捆绑效应指的是主观上主动动作和动作结果的时间点相互靠近的现象。其中,时间捆绑效应可分为动作捆绑和结果捆绑,分别对应主动动作和动作结果的时间点变化。本研究通过一个混合设计实验考察了情绪效价可预测性对时间捆绑效应的影响。情绪效价可预测性(可预测、不可预测)为被试内因素,刺激模态(听觉刺激、视觉刺激)为被试间因素。结果发现,情绪效价为可预测时,结果捆绑在主动按键后产生听觉刺激或视觉刺激都出现了增强,而动作捆绑仅在产生视觉刺激时才出现增强。结果表明,情绪效价为可预测时会增强时间捆绑效应,但该作用在动作捆绑和结果捆绑中存在差异。由于时间捆绑效应是反映主动控制感的主要指标,本研究结果对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的交互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现在避害,未来趋利:目标框架和时间距离交互影响疫苗说服有效性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5-19

    摘要: 新冠疫情肆虐背景下,如何说服人们接种新冠疫苗引发了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的关注。文章从趋近-回避动机的视角,探讨了不同目标框架(积极vs.消极)和时间距离(现在vs.未来)对疫苗说服有效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宣传语关注现在时,现在-消极目标框架更能有效说服疫苗接种;而当宣传语关注未来时,则未来-积极目标框架更有说服力。其内在机制在于现在-消极目标框架启动的回避动机更强,而未来-积极目标框架启动的趋近动机更强。此外,疫情风险进一步影响目标框架与时间距离对疫苗说服的有效性。本研究从趋避动机的视角揭示了框架效应的理论机制和应用边界;同时也为助推新冠疫苗以及未来其他疫苗接种提供实践指导,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 基于作答时间的改变点分析在检测加速作答中的探索与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提交时间: 2022-05-14

    摘要: 相对于传统的离散作答数据,作答时间作为连续数据,可以提供更多信息。改变点分析(change point analysis)技术在心理和教育领域是一个比较新的技术。本文一方面对改变点分析在心理测量领域的应用进行了一个综合的总结和分析;另一方面,将基于作答数据的两种改变点分析统计量推广到作答时间数据,将改变点分析技术应用到测验异常作答模式:加速作答speededness的检测上。采用两种检验方法:似然比检验和Wald检验,分别在已知和未知项目参数的条件下,实现异常作答模式的检测。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方法对于加速作答行为的检测具有很高的检验力,同时能够很好的控制I类错误率。实证数据分析进一步表明本文中所使用的方法具有应用价值。

  • 基于称名反应模型的CD-CAT选题策略比较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提交时间: 2022-05-12

    摘要: 当前大多数CD-CAT有关的研究都是基于0-1计分的数据资料展开的,而在实际的教育与心理测验中,还包含大量称名反应数据。本文基于称名反应认知诊断模型(NR-cRUM)开发了适用于称名反应数据的CD-CAT(以下简称NCD-CAT),并将7种0-1计分CD-CAT的选题方法引入NCD-CAT中。比较不同条件下,不同选题方法对被试判准率和测验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R_PWCDI、NR_MPWKL等PWKL系新方法和NR_SHE/MI方法能较好地适用于NCD-CAT,且在大多数条件下优于基线方法NR_PWKL。研究拓展了称名多级计分CD-CAT的选题方法。

  • 认知诊断评价中的被试拟合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分类: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5-12

    摘要: 通常情况下,认知诊断需要通过认知诊断模型对被试进行诊断评价。认知诊断模型所生成的诊断结果的有效性依赖于被试作答反应是否与所选用的模型拟合。因此,在对诊断结果进行评估的时候,需要通过被试拟合分析来对被试个体的作答反应与模型的拟合情况进行检验,以避免错误或无效的补救措施。本研究基于加权的得分残差,提出认知诊断评价中新的被试拟合指标R 。模拟研究结果表明,R 指标的一类错误率有较好的稳定性,对随机作答、疲劳、睡眠和创造性作答四种异常被试类型均有较高的统计检验力。并将R 指标应用于分数减法实证数据,展示R 指标在实际测验中的使用过程。

  • 主观阶层研究取向的贡献与弊端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5-12

    摘要: 近年来社会阶层心理学研究领域对于主观阶层的研究取向高度重视,突出表现为强调社会阶层概念中的主观阶层成分,在理论阐述、概念测量、研究设计和研究问题选择上都倾向于关注主观阶层。这一取向为社会阶层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扩展了该领域的研究方法及关注问题的视野。但它也造成了部分研究在理论层面与社会现实有所脱节、在概念层面过于忽视客观阶层、在方法层面过于依赖操纵主观阶层,以及在问题层面只关注高低二元阶层划分、对现实阶层多样性关注不足等弊端。未来应进一步深入开展基础研究以厘清客观阶层和主观阶层的关系及其不同的预测效应,在研究设计时对于客观阶层和主观阶层进行更细化的区分,同时可以更多关注于现实中的具体社会问题。

  • Explor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VID-19 vaccination willingness: A mixed-method study in China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5-11

    摘要: The outbreak of COVID-19 has caused enormous damage to individuals’ normal life and society’s development. Recently, with the emergence of novel coronavirus variants,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are still under the attack of COVID-19. And vaccine uptake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s to defend against this epidemic. However, many people hold hesitant attitudes towards the COVID-19 vaccine. For the vaccination promotion work, it is important to find out what factors would influence the intention of vaccination. With the aim of practical use, this study identifies two main themes of this factor structure, that is, non-manipulable factors and manipulable factors. This study uses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related to vaccination willingness. For the interview results analysis, this study employs a mixed-method, which combines qualitative thematic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topic modeling. The thematic analysis identifies nine key factors and topic modeling identifies seven key factors. After gathering and discussing these key factors, this study confirmed ten key factors as final factors. More specifically, non-manipulable factors contain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vaccines and Vaccine feasibility, and manipulable factors include Convenience of vaccine, Responsibility, External referenc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vaccination uptake, Perceived threat, Perceived benefits, Scientific and objective expression, and Policy requiremen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key influencing factors that would affect public vaccination intentions in China and provides specific guidelines for vaccination promotion for authorities and public health workers.

  • 表达性写作应用于社会灾难时期心理救援的理论探讨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5-10

    摘要: 疫情等社会灾难时期,创伤经历者急剧增加,加之交通阻断,传统的心理救援很难及时应对大范围的灾民心理危机;而表达性写作便于心理学工作者大规模实施,且可通过电话、网络等远程通讯工具进行指导,治疗PTSD等心理创伤,改善生理、心理健康。社会灾难时期表达性写作的机制复杂,涉及暴露脱敏、意义重建、自我抽离自我调节、工作记忆优化和认知神经机制正常化;其疗效受到作者特质、干预时间和写作形式等潜在因素的影响。相应地,未来应结合本土社会文化因素,重视在线干预研究,探索表达性写作相关的认知神经机制,综合不同的生理、心理健康指标评估表达性写作的疗效。

  • 冥想的安全性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5-09

    摘要: 大量研究表明冥想有助于身心健康的维持与幸福感的提升,但与此同时,飞速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却严重忽略了对其安全性的考察。目前,我们对冥想各群体(临床人群、修行人、正念冥想指导者、普通练习者及大学生等)不良反应的表现、影响因素及发生与转化机制等都知之甚少,目前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尚属空白,这是迫切需要研究者和实践者重视和严肃对待的伦理问题。国外研究表明,总体而言,冥想不良反应率为8.3%(Farias et al., 2020),表现在认知、感知觉、情感、躯体化、意志、自我意识与社会功能等7方面内容的不适或改变,严重的甚至出现自杀意念与行为;冥想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包括练习者、练习、关系及健康行为等4方面的内容(Lindahl et al., 2017)。中国文化下本土化研究的开展以及冥想指导者胜任力等问题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分解设计、纵向设计与个人中心取向是重要的研究方法。

  • 读心的比较研究: 非人灵长类与人类在心理理论上的异同点及其解释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2-05-09

    摘要: 利用非人灵长类开展比较研究是探索心理理论本质、起源和进化动因的重要途经。大量实证研究显示非人灵长类可以表现出一些基础心理理论成分,包括联合注意、意图理解和一级观点采择,这表明心理理论在灵长类动物的进化谱系中具有进化连续性。然而,非人灵长类无法像人类一样达成二级观点采择和错误信念理解,潜心智化假说、替代表征假说、最小限度心理理论假说和意识关系假说试图对此差异进行解释。尽管视角与具体内容不同,但这些假说都强调,非人灵长类无法对其他个体关于外部世界的心理信念形成表征,信念表征是非人灵长类与人类读心能力的重要分界点。未来研究需要重点澄清共享意图、语言机制以及社会生态环境因素与心理理论产生的相互影响作用。

  • 中文文本熟悉性在词切分和词汇识别中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5-08

    摘要: 摘要基于E-Z读者模型和中文阅读的整合模型,词切分和词汇识别是否属于交互作用的统一过程存在争议。通过转换阅读方向来操纵文本熟悉性,研究其在词切分和词汇识别中的作用。实验1考察中文文本熟悉性和词间空格促进作用之间的权衡。使用Eyelink1000记录40名大学生在中文阅读中的眼动特征。结果发现:词间空格对中文阅读的促进作用在阅读训练后消失,表明中文阅读中文本熟悉性和词间空格的促进作用之间存在权衡。实验2操纵文本熟悉性和词频来探究文本熟悉性在词汇识别中的作用,结果发现:文本熟悉性和词频在早期指标上的交互作用;阅读训练和词频不存在交互作用,表明文本熟悉性影响词汇识别的早期加工阶段。研究结果表明中文阅读的词切分和词汇识别可能是顺序加工,支持E-Z读者模型。

  • 居危思变?工作不安全感对创新行为的差异化影响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5-07

    摘要: 企业往往在员工管理和组织创新上处于两难困境难以提供稳定工作但又不得不依赖员工实现组织创新,这就使得研究员工工作不安全感对创新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企业员工遭遇不同环境威胁带来的工作不安全感时,创新行为存在差异。以往研究多基于主观感知界定工作不安全感,并主要从内在动机视角探讨整体构念对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本文在威胁焦点下深化工作不安全感概念,并基于以变量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研究思路,探讨其对创新行为的差异化影响过程。首先,结合环境威胁来源与主观感知,把工作不安全感分为岗位焦点工作不安全感和人员焦点工作不安全感两个维度,并将编制测量量表。其次,期望运用纵向研究设计,通过分析多时点的员工-主管配对数据,基于情境调节焦点和工作激情的链式中介作用,来揭示岗位焦点工作不安全感对创新行为的负向影响,以及人员焦点工作不安全感对创新行为的倒 U 型影响。最后,将采取以人为中心的研究思路,运用潜在剖面分析方法探讨工作不安全感潜在类型及其对创新行为的影响。本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第一,考虑环境威胁来源对工作不安全感进行概念界定,基于威胁焦点将维度进行解构并开发测量量表,将能够推动工作不安全感的概念研究和测量发展。第二,采取以变量为中心的研究思路,基于调节焦点理论和激情二元模型,从动机和情感反应过程全面揭示工作不安全感各维度对创新行为的差异化影响作用,将能够丰富和完善作用机理研究。第三,响应 Debus 等(2020)的号召,采取以人为中心 的研究思路,关注个体间的差异,探讨工作不安全感潜在类型及其对创新行为的影响,可以发现不同维度是如何结合并形成总体效应,弥补以往以变量为中心思路的不足,为深入研究工作不安全感提供新的方向。此外,本研究结果在实践层面能够使得管理者对工作不安全感从威胁来源的本质上做出更加全面的理解,帮助其更好的看待岗位焦点工作不安全感和人员焦点工作不安全感对创新行为的差异化影响过程,也能够为企业如何在不稳定环境下有效管理员工、促进创新行为提供指导建议。

  • 动词隐喻的加工机制及整合时程—来自行为和ERP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5-06

    摘要: 动词隐喻的加工是完全基于感知运动模拟还是会涉及抽象语义加工系统的参与,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一直处于争论中。研究通过2个实验,考察汉语动词隐喻的加工机制及整合时程。实验1在短语水平上考察动词隐喻理解的加工,发现在动词隐喻短语启动下,被试对抽象动词的真假词判断反应更快,表明动词隐喻的抽象表征可以促进隐喻义的加工。实验2采用ERP技术,从句子水平上考察动词隐喻句阅读理解句子隐喻义建构的时间进程及神经机制。结果发现:谓语(动词)阶段,动-宾动词隐喻句诱发的N400效应与字面-具体句更为接近,主-谓动词隐喻句诱发的P600/LPC效应与字面-抽象句更为接近,主-谓动词隐喻句比动-宾动词隐喻句诱发更正的P600/LPC;宾语阶段,主-谓动词隐喻句和动-宾动词隐喻句诱发的P600/LPC平均波幅差异不显著,但均比字面句-具体句和字面-抽象句诱发的P600/LPC波幅更大。整个研究表明,动词隐喻语义的加工机制是结合了字面-具体语义和字面-抽象语义的神经模式,并且动词隐喻义是随着语义的展开即时整合的。

  • 视觉搜索中注意模板促进搜索的内在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5-05

    摘要: 生物的视觉搜索能力对适应外部复杂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生存意义。注意模板可以在搜索任务的过程中增强相关信息和抑制无关信息,从而快速找到目标。总结近期研究结果主要有以下发现:在建立注意模板的过程中并不能明确是基于语义信息还是视觉特征信息;注意模板不仅可以存储在工作记忆中,也可以存储在长时记忆中;不同类型注意模板的神经机制存在差异。未来的研究应关注注意模板在建立过程中内部信息如何传递,并关注不同人群注意模板的神经机制,以及解决拒绝模板抑制机制的理论争议。

  • 纵向题目作答时间模型:对潜在加工速度的发展追踪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提交时间: 2022-05-03

    摘要: 为实现对潜在加工速度发展的客观追踪,基于多元正态分布和潜在增长曲线提出了四个纵向题目作答时间(RT)模型。四个模型的测量模型一致,差异主要为描述潜在加工速度随时间变化的结构模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四个模型均有实践可应用性,且它们的数据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模拟研究1表明四个模型在不同模拟条件下的参数估计返真性良好,且基于潜在增长曲线的纵向RT模型对潜在加工速度的估计精度略高于基于多元正态分布的纵向RT模型的。模拟研究2结果表明四个模型对中低比例(

  • 一种基于进化算法的概化理论最佳样本量估计新方法:兼与三种传统方法比较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提交时间: 2022-05-03

    摘要: 概化理论在心理与教育测量领域应用较广。如何使测量程序在预算限制的情况下达到较优的可靠性是研究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转换为最佳样本量估计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进化算法的估计概化理论下最佳样本量的新方法约束进化算法,并采用模拟研究的方法比较了微分优化法、拉格朗日法、柯西不等式法等三种传统方法与约束进化算法的优劣。结果表明:在两侧面交叉设计、两侧面嵌套设计和三侧面交叉设计中都证明了约束进化算法更具优越性,建议研究者在今后的研究中优先使用。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