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中英文整合复杂性建模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应用技术 提交时间: 2024-04-10

    摘要: 整合复杂性是心理学中用来测量个体思维结构的一个概念,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区分性和整合性。区分性是指个体能够识别和理解信息中存在的不同观点或元素的能力;整合性是指个体能够将这些不同的观点或元素合并成一个有逻辑性和连贯性的整体的能力。整合复杂性的测量主要依靠人工对于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这些文本可以是书面材料、演讲稿、面试记录或任何其他形式的口头或书面表达。针对当前整合复杂性人工测评方法成本高、自动化评估方法精度低以及缺乏中文文本评估方案等问题,本研究基于大语言模型文本数据增强技术和模型迁移技术为整合复杂性的评估设计了对于中英文文本的自动化评估方案,并探索了整合复杂性两种子结构:精细整合复杂性和辩证整合复杂性的自动化评估方法。本文设计并实施了两个研究,首先基于大语言模型文本数据增强技术实现了对于英文文本整合复杂性的预测模型,其次基于模型迁移技术实现了对于中文文本整合复杂性的预测模型。研究结果显示:1)使用GPT-3.5-Tubo对于英文文本数据进行增强,使用预训练多语言Roberta模型进行词向量提取,使用文本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作为下游模型。与人工标注相比,整合复杂性Spearman相关系数为0.62,辩证整合复杂性相关系数为0.51,精细整合复杂性Spearman相关系数为0.60。优于机器学习方法以及未经过数据增强的神经网络模型。2)本文在研究二中建立了与研究一中的神经网络结构一致的模型,并将研究一中最终的模型参数迁移至本研究的模型中,对于中文文本整合复杂性进行训练。在零样本的情况下,迁移学习模型整合复杂性Spearman相关系数为0.31,辩证整合复杂性Spearman相关系数为0.31,精细整合复杂性相关系数为0.33,均优于随机参数情况下的模型表现(整合复杂性:0.17,辩证整合复杂性:0.10,精细整合复杂性:0.10)。在小样本情况下迁移学习模型整合复杂性Spearman相关系数为0.73,辩证整合复杂性Spearman相关系数为0.51,精细整合复杂性相关系数为0.73。

  • 整合复杂性与自杀之间的关系-基于微博文本大数据的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10

    摘要: 整合复杂性是心理学中用来测量个体思维结构的一个概念。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区分性和整合性。区分性是指个体能够识别和理解信息中存在的不同观点或元素的能力;整合性是指个体能够将这些不同的观点或元素合并成一个有逻辑性和连贯性的整体的能力。整合复杂性的测量主要依靠人工对于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这些文本可以是书面材料、演讲稿、面试记录或任何其他形式的口头或书面表达。整合复杂性目前在管理心理学、政治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领域展现出了其跨学科的价值和广泛的研究潜力。在管理心理学领域,领导者的整合复杂性水平影响他们如何处理复杂的管理挑战、制定战略和促进团队多样性。在政治心理学中,研究者利用整合复杂性来分析政治领袖的思维风格、外交政策决策过程以及群众的政治态度和行为。文化心理学利用整合复杂性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的思维模式和信息处理策略。但是在健康心理学领域,整合复杂性并没有被充分研究。整合复杂性作为一种思维结构的测量方式,能够对个体如何处理信息和应对压力以及负面情绪做出一定的解释,这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根据自杀逃避理论,个体可能通过自杀行为来逃避无法忍受的自我意识和情绪痛苦,这一理论框架下,低整合复杂性可能是自杀行为的一个风险因素,因为较低的整合复杂性可能导致个体在面对压力和心理痛苦时,难以看到问题的多个方面和可能的解决方案,从而感到无助和绝望。本研究在社交网络媒体数据上探索了整合复杂性对于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辩证整合复杂性负向影响个体的自杀意念,精细整合复杂性正向影响个体的自杀意念,辩证整合复杂性负向调节负性情绪对于自杀意念的影响。低辩证整合复杂性个体更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干扰,从而更容易表现出自杀意念;高辩证整合复杂性个体更不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干扰,从而更不容易表现出自杀意念,但是这种模式并不稳定,可能受到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干扰。在个体在自杀行为发生前夕,个体的整合复杂性会持续降低。

  •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中庸思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道德中心性的中介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应用技术 提交时间: 2024-03-23

    摘要: 近年来,研究者们已较为一致地认识到中庸思维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然而其潜在的作用机制还不甚明晰。以往研究表明,当个体能较好地协调代表“利己”的能动动机和代表“利他”的共生动机时,就会拥有相对高的道德中心性水平。道德中心性体现了内部动机系统的平衡状况,其能降低内在动机之间的冲突,促使两种动机相互支持、相互激励。道德中心性或许在中庸思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发挥了潜在中介作用。当前对于个体道德中心性的测量存在较为成熟的评估方法——Values Embedded in Narratives(VEIN),但其涉及到对个人奋斗文本的价值观编码工作,因此测量过程较为复杂且人力成本较高。然而,近几年大型语言模型(比如ChatGPT)的发展显示出了其卓越的上下文理解能力,为心理学领域的文本分析和编码工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研究希望借助大型语言模型前沿技术,将其应用于心理学研究编码工作,降低个体道德中心性测量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以及人力成本,同时探究中庸思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了解文化是如何通过影响道德中心性进而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研究一通过提示工程设计差异化提示词来训练GPT-3.5 Turbo识别个人奋斗中包含的价值观(成就/权力/博爱/仁爱),并对识别准确率、精确率和召回率进行评估,以得到符合要求、满足应用条件的识别模型。在研究二中将上述模型应用于道德中心性的测量中,验证道德中心性在中庸思维对心理健康(抑郁和焦虑)影响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GPT-3.5 Turbo大型语言模型在识别权力、成就、博爱和仁爱价值观的准确率不低于0.80,展现了ChatGPT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潜力;(2)道德中心性在中庸思维对抑郁/焦虑的影响中起到了中介作用,高中庸思维的个体能更有效地整合能动与共生动机,增强其道德中心性,从而降低个体的抑郁/焦虑水平。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大型语言模型技术突破了传统心理学研究技术上的限制,探究了中庸思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验证了道德中心性在其中起到的中介作用。一方面证明了大型语言模型在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应用潜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我们对文化因素影响心理健康机制的认识,丰富了该领域的理论基础,启示了政策制定者,可以尝试发挥中庸文化优势,倡导重视个人发展同时注重集体福祉的价值观,帮助民众形成协调的思维模式,维护和促进人民精神健康与社会的良性发展。

  • 收入分配不平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道德中心性的中介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应用技术 提交时间: 2024-03-23

    摘要: 近年来,研究者们已较为一致地认识到收入分配不平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然而对于其内在的心理作用机制还不甚明晰。经济环境作为个体所处的宏环境,塑造着人们不同的价值观,使个体拥有不同水平的动机取向。以往研究表明,当个体能较好地协调代表“利己”的能动动机和代表“利他”的共生动机时,就会拥有相对高的道德中心性水平。道德中心性体现了内部动机系统的平衡状况,其能降低内在动机之间的冲突,促使两种动机相互支持、相互激励,帮助个体高效实现个人价值,通过寻找生活意义提高幸福感,进而减少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因此,道德中心性或许在收入分配不平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发挥了潜在中介作用。本研究希望探究收入分配不平等是如何通过影响道德中心性进而影响民众的心理健康水平,一方面丰富心理健康领域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心理健康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策略,以提升公众的心理福祉。借助社交媒体大数据以及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我们利用地区微博用户发布的帖子,通过心理语义词典提取代表群体道德中心性以及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的词频特征,采用面板数据分析考察收入分配不平等如何通过道德中心性影响地区群体的负面情绪和自杀风险。研究结果证实了道德中心性在地区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群体负性情绪/自杀风险的影响中起到了中介作用,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越高的地区往往伴随着越低的群体道德中心性水平,进而导致该地区群体的负性情绪/自杀风险增加。

  • 后疫情时代青年新冠感染人群的自助心理干预—基于GPT-4构建PST聊天机器人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18

    摘要: 为了帮助青年新冠感染人群在疫情结束后恢复和发展心理健康平衡状态, 我们开发了可以作为现有心理健康资源补充的在线自助心理干预机器人。首先, 我们利用提示工程技术,基于大语言模型GPT-4构建擅长问题解决疗法 (Problem-Solving Therapy, PST)的聊天机器人。然后进行预测试和正式实验 来验证聊天机器人的有效性。预测试的结果表明聊天机器人在与用户的交互过程 中遵守问题解决疗法的核心工作步骤。正式实验的结果显示,PST聊天机器人在 问题识别和问题解决维度上的表现好于普通聊天机器人,说明PST聊天机器人可 以帮助用户更快定位困扰自己的问题和以及制定出可行的问题解决计划。但在关 系质量维度上PST聊天机器人与普通聊天机器人没有差别,也没有在性别和新冠 后遗症这两个因素上发现对两种聊天机器人的评价有差异。说明PST聊天机器人 的人机关系质量没有显著提升,但聊天机器人的普遍可接受性和广泛适用性仍在 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优势。研究结果支持大语言模型在创新性实现心理自助干预 方面的可能性。

  • 基于文本数据增强的生活满意度预测模型优化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应用技术 提交时间: 2024-02-29

    摘要: 目的 随着网络大数据以及机器学习的方法的发展,越来越多研究结合文本分析与机器学习来预测满意度。在建立生活满意度预测模型的研究中,针对获取大量有效的有标注数据困难的问题,本研究提出基于文本数据增强以优化生活满意度预测模型。 方法 改编大连理工词典后,以357份生活现状描述为原始文本、生活满意度量表自评分为标注,经过EDA和回译进行文本数据增强,利用传统机器学习算法建立预测模型。 结果 结果显示,大连理工词典改编后,各模型预测能力大大提高;数据增强后,仅在线性回归模型上观察到回译和EDA的提升作用。使用原始数据进行训练的岭回归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皮尔逊相关系数最高,达0.4131。 结论 特征提取精度的提升可优化目前的生活满意度预测模型,但对于以词频为特征建立的生活满意度预测模型,基于回译和EDA进行的文本数据增强可能并不十分适用。

  • 知觉学习中非显著性刺激视觉加工的学习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25

    摘要: 非显著性刺激的知觉学习研究发现成人大脑具有可塑性,但是知觉学习如何影响不同的视觉加工阶段仍不清楚。通过将眼动指标划分为三个视觉加工阶段来探究知觉学习的机制:搜索潜伏期(早期),是指从搜索屏呈现到第一次眼跳离开初始注视点位置的时间,代表了在搜索屏中选择第一个搜索位置的时间;注视点个数和平均注视时间(中期),代表搜索过程中注视加工的位置个数和平均加工时间;确定时间(后期),代表判断当前刺激是否为目标并做出反应。结果发现对训练刺激的搜索正确率提高,反应时变快,同时搜索潜伏期显著增加,注视点个数和平均注视时间减少,且行为和眼动指标的变化都没有迁移至未训练刺激。说明知觉学习会影响早期和中期视觉加工阶段,可能通过增长搜索潜伏期,同时减少眼跳的次数和降低注视时间来提高搜索表现

  • 中国社会中“内卷”现象的个体心理内涵及其特征维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01

    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内卷引发了全民关注与讨论,但研究者对内卷的心理内涵、特征维度及其测量工具仍在探索中。本研究首次以文化心理学作为研究视角,提出中国社会的内卷极具新时代意义,是与中国社会文化紧密相连的多维心理概念。研究一采用访谈法,通过分析在校学生与在岗社会人员对内卷看法的一手资料,结合扎根理论初步提出内卷的心理内涵及其特征维度,即资源稀缺、社会规范、心理压力、竞争行为。研究二在访谈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内卷感知测量问卷,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包含18个条目的四维度问卷。研究三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和效标效度检验,在跨人群样本中验证了内卷的四个特征维度。研究四采用内卷情境任务发现,在高校情境和组织情境中,内卷感知更高的个体均更易表现出内卷行为倾向。综上,本研究首次明晰中国社会中内卷的心理内涵及其特征维度,并提供了测量个体感知内卷的有效工具,有助于未来探究内卷对个体心理以及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机制。

  • 睡眠质量的地区差异及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7-09

    摘要: [目的] 利用微博大数据的方法探究不同地区睡眠质量和生活满意度的差异,分析睡眠质量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根据微博用户的发博位置,将用户分为四个地区,比较不同地区睡眠质量和生活满意度差异。[结果] (1)微博用户的睡眠质量在四个地区之间存在边缘显著,F (3, 489) = 2.363,p = 0.071,中部地区微博用户的睡眠质量得分显著高于西部地区微博用户(p 0.05)。(2)微博用户的生活满意度在四个地区之间差异不显著,F (3, 489) = 1.490,p >0.05。(3)睡眠质量与生活满意度显著负相关(r = 0.08, p < 0.05);(4)睡眠质量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不显著(B = 1.27, p = 0.078)。 [结论] 不同地区的用户睡眠质量存在差异,较低的睡眠质量会影响生活满意度。

  • 定制化信息对家庭节能行为决策过程影响的追踪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 通过定制化信息推动家庭能源消费行为变革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前沿科学课题。本研究通过对固定样本组被试进行长期的行为观察、深度访谈、焦点小组、个案研究和单被试设计, 基于扎根理论技术考察定制化信息的即期和远期作用, 探索定制化信息影响节能行为决策过程的路径和机制。整合横断设计和纵向设计两者特点, 本研究拟采用聚合交叉设计对6个实验组被试进行18个月的追踪实验, 运用方差分析检验同一实验组被试不同时期的节能心理和行为决策差异, 比较不同实验组被试在特定时点截面的横向(静态)差异; 运用多层线性模型检验不同实验组节能行为及其决策过程变动趋势之间的(动态)差异, 分析特定维度定制化信息框架的边际效应。在此基础上, 设计并论证定制化信息的优化路径、实施策略和组合应用构想。本研究拟构建定制化信息对节能行为决策过程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信息呈现−心理机制−节能行为决策模型), 为探究定制化信息影响节能行为决策过程的作用机制黑箱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验证据。

  • 自闭症谱系障碍者的视运动知觉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视运动知觉是人脑对外界物体的运动特性的知觉。视运动知觉异常是自闭症谱系障碍者的一种常见表现, 其检测光流、二阶运动、协同性运动、生物运动及运动速度的能力异于健康控制组, 且过度迷恋重复性运动物体。该群体视运动知觉异常的原因探析集中于背侧/M细胞通路特定假设、复杂性假设、神经噪声假设、经验缺失假设、时空加工异常假设、极端男性脑理论和社会脑假设。但到目前为止, 尚缺乏一个统一准确的、可验证的解释。未来研究应注重考察自闭症者视运动知觉异常的个体差异和神经生理机制, 进一步整合和验证解释理论, 并着眼开发有效的视运动知觉测评工具和干预策略

  • 融合视角下的西方创造力系统观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创造力研究领域的学者已经在大C创造力、小C创造力以及创造力过程、人格、产品、创造力社会文化环境等不同角度进行了丰富的研究与理论的建构, 但体系纷繁, 观点各异, 往往让人难以抓住问题的重点, 我们则在梳理创造力定义的基础上, 将西方创造力理论从两个大方向上进行一定的梳理与思考, 一个是发展的角度(从微C创造力到小C创造力, 再到专业C创造力, 最后到大C创造力), 另一个是从微观到宏观联系的角度(从创造力的认知神经基础到创造力过程……一直到创造力的社会文化层面), 组成一个既联系又发展的坐标分类图, 因其与星系发展的过程有类似之处, 便将其比喻为星系发展模型, 以此来分析每个理论(主要包括Kaufman的4-C创造力模型、Csikszentmihalyi的创造力系统模型、Sternberg的创造力贡献推进理论、Amabile的创造力组成成分模型、Gl?veanu的5A创造力理论)的适用范围与界限, 以期为深入理解各个理论, 树立创造力整体观及为更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应用做出一定的铺垫。

  • 多元文化经历促进创造力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大量实证研究支持了多元文化经历促进创造力这一假设。深度参与两种不一致的文化活动是多元文化经历提升创造力的前提条件; 在融合过程中, 双重认同者获得的交替、整合和包含等认知技能, 促进了个体的创造性表现。未来可以采用更具多样性的样本以扩展研究的外部效度, 考察认知评价、趋近动机、积极情绪的中介作用, 并加强国内对此领域的研究。

  • 经颅电刺激与视功能调控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经颅电刺激(Trans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ES)通过电极将特定模式的低强度电流作用于大脑头皮以调控皮层活动, 是一种非侵入、无创的神经刺激方法。根据刺激电流的模式的不同, TES分为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 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和经颅随机电刺激(tRNS)。TES能对视功能诸如光幻视阈值、视野、对比敏感度、视知觉运动等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控, 并且能够与传统的视觉知觉学习训练相结合以调控视觉功能。对于不同的视觉功能, 不同的TES参数和模式的调控效果有所不同。

  • 幼儿对所有权权利的理解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对物品的所有权意味着所有者对所有物具有多重权利, 如触碰、使用、更改、追踪和转移等。研究发现, 3岁幼儿就能理解, 所有者对自己的物品具有触碰权和使用权, 而他人不具有。但是, 他们理解所有物的更改权、追踪权和转移权, 却相对滞后。这提示对不同所有权权利表征的发展可能是分化的。此外, 3岁幼儿还理解所有者具有赋予他人使用所有物的权利, 还会积极维护这种权利, 并对阻止权利实施的行为表示抗议, 说明他们也能理解二级所有权权利。为什么幼儿对不同所有权权利的表征会出现分化, 其背后的机制需要未来研究的探索。此外, 某些公共物品(如公共汽车)本身存在着所有权权利相分离的情况, 幼儿是如何表征的, 也值得我们进行研究。不同文化对所有权权利的侧重不同, 提示我们有必要对所有权权利认知的发展进行跨文化检验。

  • 组织中的韧性:基于心理路径和系统路径的保护性资源建构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作为跨学科的研究构念, “韧性” (resilience)呈现出心理和系统两条独立的发展轨迹。基于心理路径和系统路径, 本文系统梳理了韧性在组织不同层面的类型特质、影响因素及测量, 依托资源保护理论, 以保护性资源的建构为主线勾勒出韧性在组织不同层面的产生路径, 并据此提出相关干预策略。未来研究可尝试探究积极事件对韧性的诱发机理以及跨层面韧性之间的促进作用, 并基于心理和系统两条发展脉络开展本土化实证研究。

  • 语言加工过程中的视听跨通道整合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日常生活中, 语言的使用往往出现在某个视觉情境里。大量认知科学研究表明, 视觉信息与语言信息加工模块并不是独立工作, 而是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本文以视觉信息对语言加工的影响为主线, 首先对视觉信息影响言语理解, 言语产生以及言语交流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其次, 重点对视觉信息影响语言加工的机制进行了探讨。最后介绍了关于视觉信息影响语言加工的计算模型, 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 心理治疗中隐喻的使用、疗效检验及作用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隐喻是用一种具体、熟悉的概念去表达和理解一种抽象、不熟悉的概念的语言形式和认知方式,因其在心理治疗中可以有效传递治疗信息而被治疗师们广泛使用。早期的隐喻理论阐述了隐喻具有高创造性和增强长时记忆的认知加工优势,虽然不同心理治疗流派在治疗过程中对使用来访者还是治疗师产生的隐喻各有侧重,但它们都认为隐喻可以通过高创造性的内容、形成更优的长时记忆以及带来高度的认知卷入来帮助咨访双方有效加工、传递和保存治疗信息。精神分析流派强调治疗性隐喻在无意识水平上的意义交换产生的顿悟过程,认知行为疗法既强调隐喻可以促进认知图式的重构,也强调其组块性和形象性产生的记忆功能,接纳与承诺疗法认为隐喻传递信息时具有非评判、非分析、直觉经验的方式有利于促进个体发生改变,后现代疗法中强调让来访者重新叙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或者发展出一种形象性或象征性表达,让来访者产生更具有功能的观点和看法。因此治疗性隐喻具备了跨越不同心理治疗理论取向的广泛认同基础。在实证研究上,大多数研究聚焦于探索在某种治疗方法中加入隐喻是否会有更佳的治疗效果,其中使用CBT作为框架的研究最为集中,有些研究发现隐喻干预在缓解心理症状方面优于常规干预,也有研究发现隐喻干预和非隐喻干预都可以有效缓解被试的心理痛苦,因此虽然没有获得十分一致的结论,但这些研究总体上证明了在心理治疗中使用隐喻是有效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对治疗性隐喻起效的心理神经机制进行探索的实证研究也有效观测到了隐喻理论中提出的认知加工优势,包括隐喻的高创造性可以诱发顿悟(并伴随杏仁核、海马、梭状回等特异性神经网络的显著激活)、带来更佳的治疗效果,隐喻内容更容易被记住、有助于治疗持续发挥作用,以及隐喻可以增加来访者的认知卷入程度进而带来更大程度的认知改变。综上,无论从理论构建还是实证证据上,治疗性隐喻都是一种具有独特认知加工优势的认知工具和治疗信息传递途径。未来研究可以从更加科学的设置对照组、增加隐喻特异性的效果衡量指标以及探索其他可能的心理机制三个方面来进一步观察在治疗性隐喻的独特优势。最后,对在心理治疗实践中更好的使用隐喻以及研发嵌入隐喻的低成本高效益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方案提供了建议。

  • 同伴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青少年更倾向于从事冒险或鲁莽行为, 并且更容易受到同伴影响。从个人特质和社交互动等多个角度探讨的研究结果表明, 同伴对青少年冒险行为存在助长作用, 即当同伴在场时, 青少年的行为会更加冒险。同伴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作用机制可以从心理、神经、遗传、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解释:在心理层面, 这种影响源于青少年寻求同伴认可和归属感的需要, 以及社会学习的作用; 在神经机制层面, 源于认知控制网络和刺激处理系统的相互作用; 在遗传层面, 源于特定基因的易感性等; 在社会文化层面, 同伴影响会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程度与表现上的差异。未来研究应从发展、文化心理、构建复杂模型网络等视角深入探究同伴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

  • 内外动机对青少年记忆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动机是一切行为的核心, 动机可分为外在和内在动机。青少年时期既是记忆的关键期, 也是动机发展的特殊时期。然而, 目前关于内外动机影响青少年记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尚不清楚外在和内在动机影响青少年记忆的规律和机制是否一致, 也不清楚二者如何交互影响记忆。本研究将结合认知范式和脑成像技术, 考察外在和内在动机如何分别影响以及交互影响青少年记忆。这将有助于更加全面、深刻理解内外动机影响青少年记忆的独特规律和机制, 为科学提升青少年动机和记忆效果提供研究证据。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