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将功补过!基于身份维护视角的家庭-工作冲突作用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05

    摘要: 家庭-工作冲突是组织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基于身份维护理论探讨了家庭-工作冲突对员工工作行为的积极效应。通过实验研究(研究1和2)和经验取样法研究(研究3)支持了理论假设:家庭-工作冲突导致员工感知工作表现失分,从而促使他们提升工作努力程度并减少家庭投入。相对女性员工,男性员工家庭-工作冲突通过感知工作表现失分对工作努力和家庭投入减少的正向间接效应较强。本研究的结论挑战了“家庭-工作冲突总是有害”的主流假设,并为组织在应对员工家庭-工作冲突问题时提供了重要启示,帮助其在实践中趋利避害。

  • 同事帮助行为对观察者的人际影响:基于社会比较理论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28

    摘要: 职场中的帮助行为不仅对施助者、受助者产生重要影响,也会影响观察者的后续反应。现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帮助行为对于观察者的潜在作用。该文章探讨了目睹同事帮助行为对于观察者后续帮助行为的影响。一项问卷调查研究和三项实验研究的数据表明,观察到的同事帮助行为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增加员工亏欠同事的感知及羞愧情绪,进而产生更多的帮助行为,又可能减少员工基于组织的自尊及自豪情绪,从而产生更少的帮助行为。员工自我对他人的帮助行为水平越高,观察到的同事帮助行为与亏欠同事间的正向关系,以及与基于组织的自尊间的负向关系越弱。研究揭示了目睹同事帮助行为对于第三方帮助行为的双刃剑效应及其不同的影响路径,从而丰富了帮助行为的文献。

  • 热身还是分心?工作状态转换活动对日常工作效率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08

    摘要: 本研究基于边界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分析工作场所之中的工作状态转换活动影响员工日常工作效率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通过对来自70名被试603个观察值进行路径分析发现: (1)在个体内层次, 员工上午和下午的工作状态转换活动时间与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投入关系为倒U型。(2)工作状态转换活动对工作投入的作用效果取决于活动时段和活动惯常性:员工上午的工作状态转换活动时间与工作投入的关系在活动惯常性较强的情况下呈倒U型;下午的工作状态转换活动时间与工作投入关系在活动惯常性较弱的情况下呈倒U型。(3)工作状态转换活动通过影响工作投入对工作目标进展的间接效应部分受员工作息时间型的调节:晨型员工上午工作状态转换活动通过上午工作投入对工作目标进展产生正向影响;无论何种作息时间型的员工,下午工作状态转换活动都可以通过下午工作投入对工作目标进展产生正向影响。本研究将工作状态转换活动的研究情境从工作场所之外拓展到从工作场所之中, 探讨这类活动对员工工作效率的影响,加深了对工作状态转换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的认识。

  • 消费者用药依从行为探析:基于两阶段理论模型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分类: 管理学 >> 管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1-18

    摘要: 个体健康行为改变是否存在阶段性是当前争议的焦点。用药依从行为作为关键的影响医疗效果指标, 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前人对于用药依从水平的研究综述大多是从医学角度, 着眼于特定疾病的用药依从行为。然而, 在医疗保健行业市场化的背景下, 鲜有研究从消费者的视角出发, 探究信息加工方式和心理过程对消费者用药依从行为的影响。同时, 现有研究也缺乏对依从行为的理论分类和论述。基于两阶段理论模型回顾了营销领域影响消费者用药依从行为的影响因素, 梳理了干预策略, 并提出未来研究趋势与展望。在理论上, 这有助于从健康行为改变阶段上理解个体的用药依从行为, 丰富健康领域的阶段理论。在实践上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规律, 并为慢性病管理提供了营销方面的启示。

  • 士不可以不弘毅:中国省际坚毅指标的开发验证、成因与结果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3-03-31

    摘要: 坚毅是中华民族前行和复兴最重要的动力之一。虽然已有大量研究证明坚毅对个人成功实现目标具有重要影响,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人层面,坚毅是否在宏观区域层面存在差异尚不清楚。近年来,已有研究发现人格在区域间存在系统性差异,并和区域层面的宏观指标呈现出显著的关联。因此,本文试图探究坚毅是否在中国各省之间存在差异,并构建省际坚毅指标予以量化;进一步,本文还在区域层面探索省际坚毅指标的成因与结果。采用地域心理学的视角和方法,本文使用CGSS调查数据构建中国省际坚毅指标,并发现:中国各省之间存在显著的省际坚毅差异,这一差异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两方面因素的作用;并且在控制人均GDP影响的基础上,对各省政治、经济、社会、创业创新等方面指标产生影响。本文将坚毅人格研究从微观的个体层面拓展至宏观的区域层面,并构建省际坚毅指标,从区域人格差异的角度为未来涉及区域差异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工具和新的理论视角。

  • 认知闭合需要研究梳理与未来走向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认知闭合需要反应了个体在不确定情景中的认知动机, 在信息爆炸不断加重认知负荷的今天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研究梳理了认知闭合需要的概念结构与测量工具, 总结了近30年来相关研究在人格特质、信息加工、决策偏好、态度信念和精神健康等领域的研究结果, 最终指出区分“能力”和“动机”是未来研究的正确走向。此外, 未来的研究还应深入探讨认知闭合需要的概念与结构, 正确使用和合理开发相关测量工具, 并且丰富对其前因变量的实证研究。

  • 组织行为学中的时间相关研究与未来方向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绝大部分组织行为学研究都是从静态视角聚焦变量在一段时间内的整体平均水平, 而忽视了时间的角色, 如变量在一段时间内的动态变化特征。通过引入时间的角色, 从动态视角关注变量的动态变化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和结果, 可能为现有研究提供新的、突破性视角, 进而帮助拓展传统管理理论。鉴于其对理论发展的重要性, 近年来, 部分新近研究开始逐步关注时间的角色, 从动态视角探索变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然而, 整体来看, 这类研究仍相对较少, 且分散在不同的研究领域, 还未能形成结构化体系。基于此, 在将相关研究按照两个维度——变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的类别(趋势 vs. 波动)与变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的角色(自变量 vs. 因变量)分为四大类别后, 系统地回顾和梳理相关研究, 并厘清研究背后的理论机制。最后, 基于以上梳理分析, 未来研究可从关注变量的波动; 考察趋势、波动和整体平均水平等的交互作用等角度出发, 更加全面、系统地扩展组织行为学理论。

  • 虚拟健康社区医生贡献行为的形成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虚拟健康社区医生贡献行为(Doctor Contribution Behavior in Virtual Health Communities, V-DCB)在社会福祉创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价值共创理论视角, 结合群体卷入模型和积极心理学研究, 提出在线服务交往中医生贡献行为前因后果的理论模型。首先从资源投入视角对V-DCB的概念和内涵进行分析, 并探讨测量工具的维度。接着分析社会交换和社会认同双重动机下的V-DCB行为卷入过程, 以及服务生态系统资源补充的激励作用。最后探讨V-DCB对医患双方幸福感共创的影响, 以及资源匹配因素对行为者幸福感产生的调节效应。

  • 人工智能决策的公平感知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不平等问题是全球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应对的首要挑战, 也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障碍。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为缓解不平等、促进社会公平提供了新的途径。然而, 新近研究发现, 即使客观上AI决策具有公平性和准确性, 个体仍可能对AI决策的公平感知较低。因此,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AI决策公平感知的影响因素。然而, 目前研究较为分散, 呈现出研究范式不统一、理论不清晰和机制未厘清等特征。这既不利于跨学科的研究对话, 也不利于研究者和实践者对AI决策公平感知形成系统性理解。基于此, 通过系统的梳理, 现有研究可以划分为两类: (1) AI单一决策的公平感知研究, 主要聚焦于AI特征和个体特征如何影响个体对AI决策的公平感知; (2) AI-人类二元决策的公平感知研究, 主要聚焦于对比个体对AI决策与人类决策公平感知的差异。在上述梳理基础上,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AI决策公平感知的情绪影响机制等方向。

  • 组织中个体主动性行为“利与弊”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个体主动性行为是组织中个体主动做出的面向未来和面向变革的工作行为, 近年来成为组织行为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从现有研究来看: (1)在研究主题上, 多数研究发现了个体主动性行为可以带来正向结果, 个别学者也注意到了个体主动性行为的代价; (2)在分析视角上, 主要包括个体主动性行为对个体层面和组织情境层面的正向与负向影响; (3)在理论机制上, 个体主动性行为的“利弊”效应可用优势互补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和归因理论来解释。未来研究可着重进行以下理论整合: (1)从个体主动性行为类型出发, 基于智慧主动性的视角揭示其内在机制; (2)从主动性行为者和观察者特征两面性的视角, 实证探讨其背后机理; (3)从主动性行为主客体特征的发展视角进行动态研究。

  • 信任以稀为贵?下属感知被信任如何以及何时导致反生产行为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感知被信任是信任相关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逐渐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以往研究大多认为, 下属感知被上司信任对下属自身以及组织整体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却忽视了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基于自我评价理论, 本文采用实验研究(研究1、2)与多时间点、多源的实地问卷调查(研究3), 探讨了下属感知被信任的潜在黑暗面。研究结果表明:下属感知被信任会引发下属心理权利感, 进而增加其反生产行为, 下属感知到信任的稀缺性在这一过程中起调节作用。具体来说, 当下属感知到信任的稀缺性较高时, 下属感知被信任通过心理权利感影响其反生产行为的正向中介效应显著; 而当下属感知到信任的稀缺性较低时, 上述中介效应不显著。本研究发现了感知被信任的潜在负面影响, 并明确了其对反生产行为的作用机制与边界条件, 为感知被信任相关研究提供了更加全面、辩证的研究视角, 同时也扩展了心理权利感和反生产行为的相关研究。

  • 传承动机对金融冒险行为的影响:未来自我连续性的中介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人们普遍拥有“期待不朽、被人铭记”的传承动机, 文章通过4个实验探讨了该动机如何通过未来自我连续性的影响作用于个体的金融冒险行为。实验1发现传承动机能够提升个体对未来自我的连续性感知。实验2在此基础上发现传承动机会弱化个体金融冒险行为(2a), 并且该效应被自我连续性感知中介(2b)。实验3进一步考察个体社会经济地位对上述中介效应的调节, 结果发现上述中介效应只出现在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高(vs.较低)的个体身上。

  • 你能看见我的努力吗:社会地位感知对消费者繁简偏好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文章通过5个实验(包括1个预注册实验)探讨了个体感知到的相对社会地位如何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繁简设计的偏好。实验1和2发现处于相对低社会地位的个体会偏好设计繁复的产品。实验3和4探究了该效应的中介机制, 即繁复设计的产品可以传递出努力线索, 而相对低社会地位个体因为重视努力进而偏好繁复设计产品。实验5通过调节变量的方式进一步验证上述机制, 发现社会地位对繁简偏好的影响只存在于那些重视努力价值的个体身上。文章推进了消费者审美偏好, 主观社会地位和消费者努力等方向的研究进展。

  • 关系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受益人利他行为的影响:基于道德补偿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关系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在众多组织和机构中十分普遍, 其对社会、组织及个人的负面影响也备受学者们关注, 但以往研究却忽视了关系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另一面。本文从道德补偿视角探究关系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关系受益人利他行为的积极影响, 通过4个实验研究设计对研究假设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 关系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会促使关系受益人出于弥补而做出利他行为, 关系受益人的道德自我形象和内疚情绪中介了关系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1和2), 且关系受益人与非受益同事的关系亲密度正向调节上述链式中介效应(研究3)。相比于低水平的关系亲密度, 高水平关系亲密度下关系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通过道德自我形象和内疚影响利他行为的间接效应更强。本文有助于拓展关系实践的研究视角, 且为企业管理者平衡关系型HRM实践的消极影响提供建议。

  • “激将法”会激发还是打击员工?感知能力不被领导信任的“双刃剑”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感知能力不被领导信任是信任研究的重要内容。已有研究普遍认为感知不被领导信任会对员工的自我产生不利影响。相反, 传统领导方式“激将法”则认为领导的不信任可以刺激员工展现更好的自我。为了解释上述矛盾, 本研究基于自我评价理论和心理逆反理论, 采用实验研究和多源多时间点问卷调查研究方法, 探讨了感知能力不被领导信任对员工自我的“双刃剑”效应及边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 当员工感知领导能力较强时, 感知能力不被领导信任会通过降低员工的工作效能感削弱员工的工作努力和绩效表现; 当员工感知领导能力较弱时, 感知能力不被领导信任会通过增强员工证明自我能力动机提升员工的工作努力和绩效表现。

  • 你能看见我的努力吗:社会地位感知对消费者繁简偏好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6-27

    摘要: 文章通过五个实验(包括一个预注册实验)探讨了个体感知到的相对社会地位如何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繁简设计的偏好。实验1和2发现处于相对低社会地位的个体会偏好设计繁复的产品。实验3和4探究了该效应的中介机制,即繁复设计的产品可以传递出努力线索,而相对低社会地位个体因为重视努力进而偏好繁复设计产品。实验5通过调节变量的方式进一步验证上述机制,发现社会地位对繁简偏好的影响只存在于那些重视努力价值的个体身上。文章推进了消费者审美偏好,主观社会地位和消费者努力等方向的研究进展。

  • 关系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受益人利他行为的影响:基于道德补偿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3-25

    摘要: 关系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在众多组织和机构中十分普遍,其对社会、组织及个人的负面影响也备受学者们关注,但以往研究却忽视了关系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另一面。本文从道德补偿视角探究关系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关系受益人利他行为的积极影响,通过4个实验研究设计对研究假设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关系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会促使关系受益人出于弥补而做出利他行为,关系受益人的道德自我形象和内疚情绪中介了关系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1和2),且关系受益人与非受益同事的关系亲密度正向调节上述链式中介效应(研究3)。相比于低水平的关系亲密度,高水平关系亲密度下关系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通过道德自我形象和内疚影响利他行为的间接效应更强。本文有助于拓展关系实践的研究视角,且为企业管理者平衡关系型HRM实践的消极影响提供建议。

  • 人工智能决策公平感知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1-26

    摘要: 不平等问题是全球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应对的首要挑战,也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障碍。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为缓解不平等、促进社会公平提供了新的途径。然而,新近研究发现,即使客观上AI决策具有公平性和准确性,个体仍可能对AI决策的公平感知较低。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AI决策公平感知的影响因素。然而,目前研究较为分散,呈现出研究范式不统一、理论不清晰和机制未厘清等特征。这既不利于跨学科的研究对话,也不利于研究者和实践者对AI决策公平感知形成系统性理解。基于此,通过系统的梳理,现有研究可以划分为两类:(1)AI单一决策的公平感知研究,主要聚焦于AI特征和个体特征如何影响个体对AI决策的公平感知;(2)AI-人类二元决策的公平感知研究,主要聚焦于对比个体对AI决策与人类决策公平感知的差异。在上述梳理基础上,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AI决策公平感知的情绪影响机制等方向。

  • “激将法”会激发还是打击员工? 感知能力不被领导信任的“双刃剑”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8-13

    摘要: 感知能力不被领导信任是信任研究的重要内容。已有研究普遍认为感知不被领导信任会对员工的自我产生不利影响。相反,传统领导方式“激将法”则认为领导的不信任可以刺激员工展现更好的自我。为了解释上述矛盾,本研究基于自我评价理论和心理逆反理论,采用实验研究和多源多时间点问卷调查研究方法,探讨了感知能力不被领导信任对员工自我的“双刃剑”效应及边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当员工感知领导能力较强时,感知能力不被领导信任会通过降低员工的工作效能感削弱员工的工作努力和绩效表现;当员工感知领导能力较弱时,感知能力不被领导信任会通过增强员工证明自我能力动机提升员工的工作努力和绩效表现。

  • 组织行为学中的时间相关研究与未来方向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0-11-06

    摘要: 目前,绝大部分组织行为学研究都是从静态视角聚焦变量在一段时间内的整体平均水平,而忽视了时间的角色,如变量在一段时间内的动态变化特征。通过引入时间的角色,从动态视角关注变量的动态变化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和结果,可能为现有研究提供新的、突破性视角,进而帮助拓展传统管理理论。鉴于其对理论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部分新近研究开始逐步关注时间的角色,从动态视角探索变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然而,整体来看,这类研究仍相对较少,且分散在不同的研究领域,还未能形成结构化体系。基于此,在将相关研究按照两个维度——变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的类别(趋势 vs. 波动)与变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的角色(自变量 vs. 因变量)分为四大类别后,系统地回顾和梳理相关研究,并厘清研究背后的理论机制。最后,基于以上梳理分析,未来研究可从关注变量的波动;考察趋势、波动和整体平均水平等的交互作用等角度出发,更加全面、系统地扩展组织行为学理论。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