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抑郁症起源的三类理论视角 *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生物医学取向下的抑郁症研究多着重探究具体的致病基因和神经病理机制,致力于对抑郁症的直接致病原因进行解释和干预。关于抑郁症起源的理论医学研究则以基于实证结果的理论推导为基本方式,力图从终极意义上探讨抑郁症的历史原因。这些理论视角基本可归为三类:进化适应视角认为抑郁症起源于应对进化压力的适应机制, 主要体现为社会性适应假说和个体性适应假说; 功能失调视角认为抑郁症起源于正常心境和情绪功能的失调, 主要体现为错配解释和基因分布解释; 社会文化视角则认为抑郁症起源于社会文化的建构, 主要体现为社会文化建构观点和知识发展观点。三种理论观点下的抑郁症在内涵和本质上存在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的不同倾向, 如何发展出更具综合性的解释框架还有待理论整合和实证依据。

  • 从“理性人”到“行为人”:公共政策研究的行为科学转向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伴随着行为经济学对“理性人”假设的质疑以及决策心理学领域的证据积累, 公共政策研究愈加关注现实状态中的民众心理与行为规律。此类行为科学化的公共政策研究与实践注重以满意度、信任感等体现公共利益与主观体验的心理学指标来判断公共政策的执行情况, 并利用相应的心理效应与技术以提升公共管理质量、提高政策执行效率、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借鉴英国的行为洞察团队、美国的社会与行为科学团队等实体机构的运作经验, 进一步明晰行为公共政策研究的学科内涵, 组建实体智库、并立足中国国情展开针对性研究, 是推进今后我国行为公共政策研究及其实践的可行方向。

  • 信任的认知神经网络模型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信任是指一方在基于对另一方行为期望的基础上愿意冒一定的风险, 以期在将来得到积极结果的心理过程。近年, 认知神经取向的研究对信任行为引起的特定脑区激活进行了考察, 却忽略了大规模脑网络在信任过程中的整体作用。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信任的认知神经网络模型, 并从认知神经网络视角对信任行为进行解释和整合。在模型中, 信任行为是动力系统、情感系统和认知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并分别与奖励网络、显著网络、中央执行网络和默认网络等神经网络激活有关。此外, 模型还强调信任行为的反馈机制, 以此构成完整的建构模型。模型阐明了心理系统与中枢神经网络之间的对应关系, 从认知神经角度解释了信任行为发生的心理机制和神经基础。

  • 医疗信息的风险感知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从信息加工视角探究个体对医疗信息的风险感知过程, 通过医疗信息来源、医疗信息内容与呈现形式和信息加工主体三个方面归纳其影响因素, 并基于经验-分析式加工理论和字面-要义加工理论探讨医疗信息风险感知的认知机制。今后研究可更注重医疗信息风险感知的通用研究与特殊主题研究的平衡、风险感知测量工具的规范性与特异性的结合, 并立足于中国医疗体系建立具有循证依据的预防措施和配套政策。

  • 积极刻板印象会产生消极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积极刻板印象是对社会群体的积极特质的描述, 以往刻板印象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消极刻板印象, 却忽略了对积极刻板印象尤其是其消极影响的探讨。基于此, 分别从种族、性别和年龄这三个方面详细梳理了积极刻板印象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并阐述了其产生的条件, 包括积极刻板印象的微妙激活和明显激活、积极刻板印象的准确表述和极端表述、积极刻板印象阐述者的内外群身份、呈现积极刻板印象的文化背景等。未来研究可从集体主义文化、研究领域和对象, 干预方法和消极刻板印象的积极影响等方面进一步探讨。

  • 跨期决策中的维度差异偏好:眼动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在跨期决策研究领域, 虽然基于维度的跨期模型得到了一些源自结果检验和过程检验的证据支持, 但此类模型所假设的维度间差异比较的心理过程尚缺乏直接的过程证据。本研究通过两个眼动实验, 系统考察了相关眼动指标对维度差异偏好的预测效应。结果发现, 根据基于维度的权衡模型可有效拟合出个体在跨期决策中的维度差异偏好, 并且反应时、眼跳注视熵和静态注视熵等指标均与维度差异偏好负相关, 而基于维度的注意分配与维度差异判断正相关。这些研究发现支持了本研究所提出的跨期眼动模型的相关假设, 证实了维度差异偏好与跨期决策的认知加工过程之间的联系, 为基于维度的跨期模型提供了更直接的过程证据, 并为今后跨期决策的眼动模型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 记忆对话及身份标识对集体记忆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以往集体记忆的心理学研究侧重于理解集体记忆机制而忽视了记忆对话及身份变量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实验1操作记忆激活方式(对话、非对话)、实验2在实验1记忆对话基础上操作信息一致性(一致、不一致)、实验3进一步在信息不一致情况下操作身份标识(内群体、外群体), 逐步考察对话和身份标识对集体记忆的作用, 并分别在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指标上进行考察。结果显示: (1)对话作为单独变量可使集体记忆共同忘记的部分显著减少; (2)在对话基础上, 一致性信息可使集体记忆共同记住的部分显著增加; (3)在对话基础上, 当不一致信息来自外群体成员时可使人们集体记忆共同记住的部分显著增加, 不一致信息来自内群体成员则不会产生显著影响。这表明, 对话作为单独变量主要是通过影响集体记忆中共同忘记部分、而对话过程中的信息一致性和群体身份标识则主要通过影响人们集体记忆中共同记住部分来影响集体记忆。

  • 基于期望值最大化的理论何时失效:风险决策中为自己-为所有人决策差异的眼动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主流的风险决策理论专家发展了一系列基于期望值最大化(expectation-maximization)的理论, 以期捕获所有人的风险决策行为。然而大量证据表明, 这些基于期望值最大化的理论并不能如同描述性理论那样理想地描述单一个体的决策行为。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 系统考察了个体在为所有人决策与为自己决策时的风险决策行为及信息加工过程的差异。本研究发现, 基于期望值最大化的理论可捕获为所有人决策或为自己多次决策时的情况, 却不能很好捕获个体为自己进行单次决策时的情况。本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基于期望值最大化的理论与启发式/非基于期望值最大化的理论的边界, 为风险决策理论的划分和发展提供实证参考。

  • 风险、跨期和空间决策的决策策略共享:眼动和主观判断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如何处理概率、时间、距离这类“虚构”信息以达成风险、跨期、空间决策或是人类在与其他物种竞争中胜出的独有能力。我们设计了2个研究探究人们是采用3种领域独特性的决策策略, 还是统一采用一种连贯的、领域一般性的决策策略做出选择。研究1借助眼动追踪技术, 在整体层面发现个体在3种决策领域(风险、跨期、空间)中均表现出主要基于维度的眼跳模式; 在个体层面发现绝大多数参与者被划分为基于维度的决策者, 且我们构建的维度间注视时长差值和维度间眼跳次数的差值可以显著预测选择结果的变化, 为维度性的选择策略提供了支持性证据。研究2借助“直观模拟天平”发现, 个体在3种领域中均通过齐当别理论所假设的“维度间差异比较”策略来达成选择。两个研究表明“以虚对实” (不同量纲比较)策略比“化虚为实” (加权求和)策略能更好地预测人们的选择结果, 因此也更像是人们在3种不同决策领域中所使用的统一连贯策略。本研究的结果抑或能为今后3种决策领域的统一数学建模提供理论基础。

  • 记忆对话及身份标识对集体记忆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03

    摘要: 以往集体记忆的心理学研究侧重于理解集体记忆机制而忽视了记忆对话及身份变量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实验1操作记忆激活方式(对话、非对话)、实验2在实验1记忆对话基础上操作信息一致性(一致、不一致)、实验3进一步在信息不一致情况下操作身份标识(内群体、外群体), 逐步考察对话和身份标识对集体记忆的作用, 并分别在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指标上进行考察。结果显示: (1)对话作为单独变量可使集体记忆共同忘记的部分显著减少; (2)在对话基础上, 一致性信息可使集体记忆共同记住的部分显著增加; (3)在对话基础上, 当不一致信息来自外群体成员时可使人们集体记忆共同记住的部分显著增加, 不一致信息来自内群体成员则不会产生显著影响。这表明, 对话作为单独变量主要是通过影响集体记忆中共同忘记部分、而对话过程中的信息一致性和群体身份标识则主要通过影响人们集体记忆中共同记住部分来影响集体记忆。

  • 风险、跨期和空间决策的决策策略共享:眼动和主观判断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1-02

    摘要: 如何处理概率、时间、距离这类虚构信息以达成风险、跨期、空间决策或是人类在与其他物种竞争中胜出的独有能力。我们设计了两个研究探究人们是采用三种领域独特性的决策策略,还是统一采用一种连贯的、领域一般性的决策策略做出选择。研究1借助眼动追踪技术,在整体层面发现个体在三种决策领域(风险、跨期、空间)中均表现出主要基于维度的眼跳模式;在个体层面发现绝大多数参与者被划分为基于维度的决策者,且我们构建的维度间注视时长差值和维度间眼跳次数的差值可以显著预测选择结果的变化,为维度性的选择策略提供了支持性证据。研究2借助直观模拟天平发现,个体在三种领域中均通过齐当别理论所假设的维度间差异比较策略来达成选择。两个研究表明以虚对实(不同量纲比较)策略比化虚为实(加权求和)策略能更好地预测人们的选择结果,因此也更像是人们在三种不同决策领域中所使用的统一连贯策略。本研究的结果抑或能为今后三种决策领域的统一数学建模提供理论基础。

  • 跨期决策中的维度差异偏好: 眼动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0-30

    摘要: 在跨期决策研究领域, 虽然基于维度的跨期模型得到了一些源自结果检验和过程检验的证据支持, 但此类模型所假设的维度间差异比较的心理过程尚缺乏直接的过程证据。本研究通过两个眼动实验, 系统考察了相关眼动指标对维度差异偏好的预测效应。结果发现, 根据基于维度的权衡模型可有效拟合出个体在跨期决策中的维度差异偏好, 并且反应时、眼跳注视熵和静态注视熵等指标均与维度差异偏好负相关, 而基于维度的注意分配与维度差异判断正相关。这些研究发现支持了本研究所提出的跨期眼动模型的相关假设, 证实了维度差异偏好与跨期决策的认知加工过程之间的联系, 为基于维度的跨期模型提供了更直接的过程证据, 并为今后跨期决策的眼动模型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 开放式荟萃分析的规范化报告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22-07-30

    摘要: 荟萃分析(又称元分析)以量化方式综合实证研究结果,是积累整合证据并推进基础与应用研究的重要工具。在开放式科学这种新型研究实践下,荟萃分析是整合开放数据、进行科学推断的重要手段。但荟萃分析的过程繁复、方法多样,其执行上的严谨性对荟萃分析质量影响较大,因此其报告的透明性和开放性对其结果的可重复性尤为重要。为了解中文荟萃分析报告规范性的现状,让更多研究者了解荟萃分析报告的规范性与透明性,提升荟萃分析报告的质量,本文以国际学界广泛使用的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优先报告条目(PRISMA)和开放式科学理念为基础,结合基于效应量的荟萃分析报告特点,拟定出荟萃分析报告的中文版清单,并以心理学中的荟萃分析为例,对近五年国内发表的68篇中文荟萃分析的方法和结果部分进行回顾。基于结果,我们建议荟萃分析报告需要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其报告的开放性与透明性:文献搜索的时间及限制、研究筛选和数据收集过程的细节、文章筛选的流程图、效应量转换的细节、单个研究偏倚状况的评估等。本文的荟萃分析报告清单为开放式荟萃分析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清单,为未来荟萃分析研究提供参考规范。

  • 基于期望值最大化的理论何时失效: 风险决策中为自己–为所有人决策差异的眼动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7-29

    摘要: 主流的风险决策理论专家发展了一系列基于期望值最大化(expectation-maximization)的理论, 以期捕获所有人的风险决策行为。然而大量证据表明, 这些基于期望值最大化的理论并不能如同描述性理论那样理想地描述单一个体的决策行为。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 系统考察了个体在为所有人决策与为自己决策时的风险决策行为及信息加工过程的差异。本研究发现, 基于期望值最大化的理论可捕获为所有人决策或为自己多次决策时的情况, 却不能很好捕获个体为自己进行单次决策时的情况。本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基于期望值最大化的理论与启发式/非基于期望值最大化的理论的边界, 为风险决策理论的划分和发展提供实证参考。

  • 基于期望值最大化的理论何时失效: 风险决策中为自己–为所有人决策差异的眼动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7-25

    摘要: 主流的风险决策理论专家发展了一系列基于期望值最大化(expectation-maximization)的理论, 以期捕获所有人的风险决策行为。然而大量证据表明, 这些基于期望值最大化的理论并不能如同描述性理论那样理想地描述单一个体的决策行为。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 系统考察了个体在为所有人决策与为自己决策时的风险决策行为及信息加工过程的差异。本研究发现, 基于期望值最大化的理论可捕获为所有人决策或为自己多次决策时的情况, 却不能很好捕获个体为自己进行单次决策时的情况。本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基于期望值最大化的理论与启发式/非基于期望值最大化的理论的边界, 为风险决策理论的划分和发展提供实证参考。

  • 疫苗安全恐慌的成因与应对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1-20

    摘要: 疫苗安全恐慌是由疫苗负面报道或阴谋论引发的公众对疫苗接种安全性与有效性的普遍怀疑, 其后果是导致区域性甚至全球范围内的疫苗接种率或接种意愿的短期骤降。在个体对疫苗接种的负性先前信念以及经验加工和要义提取的影响下, 前述信息会在传播过程中形成风险的社会放大。应对疫苗安全恐慌的心理学策略主要包括信念接种、重建风险感知、回应公众信息需求和情绪诉求等, 但仍需进一步检验其生态效度。此外还需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正面疫苗信息的社会分享以反制疫苗不实信息的影响。

  • 心理健康服务的文化胜任力:理论取向与实践策略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1-18

    摘要: 心理健康服务的文化胜任力随着欧美对多元文化群体的重视而逐渐发展起来。该领域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论取向及相应的实践策略。内容取向关注静态的、结构化的文化胜任力;过程取向则关注动态的、非结构化的文化胜任力。两种取向的异同体现了文化胜任力的研究和实践中对文化特异性和普遍性因素的平衡。在此基础上,本文最后讨论了如何参考国外经验,立足中国现实问题和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大背景,来发展中国的文化胜任力。

  • 奖励和惩罚在注意控制过程中的优化和分离:眼动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7-20

    摘要: 通过两个眼动实验考察金钱奖励和惩罚引起的动机对个体在不同空间线索条件下注意控制加工的影响。实验1采用朝向/反向眼跳范式,被试通过内源性线索提供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做出简单的朝向眼跳以及需要抑制优势反应的反向眼跳。结果发现,相比无奖惩条件,奖励条件下朝向眼跳任务的正确率更高,惩罚条件下反向眼跳任务的正确率更高;两种眼跳任务中有奖惩条件下的眼跳峰速度均比无奖惩条件高。实验2采用Go/No-go任务,进一步探讨了由副中央凹加工外源性边缘线索从而不能提供充分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奖励和惩罚对注意控制的影响。结果发现,奖励条件下Go反应的眼跳潜伏期更短,惩罚条件下No-go反应正确率更高,眼跳峰速度在两种条件下均比无奖惩条件高。以上结果表明,奖励和惩罚均能够促进个体的注意控制,但二者的加工过程是分离的,奖励能够改善趋近行为,惩罚则能够显著促进抑制控制行为,且奖励和惩罚在注意控制加工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模式,奖励能够更早唤醒注意控制系统从而更快地促进行为的发生与执行,惩罚则能够通过调节注意资源促进以目标为导向的行为中对优势反应的抑制。

  • 常人疾病观及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16

    摘要: 常人疾病观是普通人对于某一疾病的认知、解释和态度的集合。与专业医务人员相比,普通人更关注心理、家庭和社会因素而非生物学因素的致病作用,就医选择多元而并不遵循标准化的就医模式,同时更愿意将疾病体验视为个人生活的特殊问题加以建构性理解。常人疾病观与科学医学观之间的不一致性可能降低患者的就医满意、对医信任和医嘱依存性,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立足中国社会的医学文化与医疗制度,研究中国人的常人疾病观,并探讨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作用与社会心理机制,可为改善当下中国医患关系紧张现状提供有益建议。

  • 常人疾病观及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15

    摘要: 常人疾病观是普通人对于某一疾病的认知、解释和态度的集合。与专业医务人员相比,普通人更关注心理、家庭和社会因素而非生物学因素的致病作用,就医选择多元而并不遵循标准化的就医模式,同时更愿意将疾病体验视为个人生活的特殊问题加以建构性理解。常人疾病观与科学医学观之间的不一致性可能降低患者的就医满意、对医信任和医嘱依存性,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立足中国社会的医学文化与医疗制度,研究中国人的常人疾病观,并探讨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作用与社会心理机制,可为改善当下中国医患关系紧张现状提供有益建议。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