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童年期创伤后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HPA轴系统多基因的调节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21

    摘要: 童年期的不良经历似乎增加了个体对压力刺激的敏感性,从而可能影响其终身的社会适应。许多研究表明,HPA轴系统基因可能在调节环境因素与社会适应之间发挥作用。然而,过去单个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对社会适应的影响存在争议。本研究针对青少年样本(14.15 ± 0.63岁; N = 700),采用多位点遗传谱评分(multilocus genetic profile scores, MGPS)计算HPA轴系统多基因得分,利用纵向数据探究其与童年期创伤和亲子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预测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包括抑郁症状、亲社会行为和自伤行为)。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包括抑郁症状和亲社会行为)是遗传(HPA轴系统MGPS)、远端环境(童年期创伤)和近端环境(亲子关系)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遗传风险评分的增加,童年期创伤和亲子关系之间的交互作用也增加,这意味着遭受过童年期创伤的个体,亲子关系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会更加显著,符合差别易感性模型。行为学实验进一步揭示了遗传和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潜在机制。

  • 表情对婴儿面孔图式效应的调节及其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婴儿面孔图式效应是促进早期亲子关系形成的一种先天本能反应, 该效应一直被认为主要是受婴儿面孔结构的影响。但近年来表情对该效应的影响开始得到关注, 在以成人面孔为基线的条件下, 婴儿面孔图式效应量会因表情不同而有所变化, 表现出中性婴儿面孔图式效应最强的现象。鉴于目前对该现象的成因及其神经机制知之甚少, 所以本项目拟先建立一套婴儿与成人同面孔多表情图片系统; 然后以此为基础, 分别考察面孔表情不确定性是否会调节成人对不同表情婴儿面孔的偏好和注意偏向, 并探究其相应神经机制, 促进养育脑研究在我国的开展。

  • 亲子在子女择偶偏好上的一致性比较 及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采用问卷法, 以家庭为单位探讨父母及亲子间的择偶偏好及分歧原因。结果发现, 相比于男生家庭, 女生父母对未来女婿在“好品质”、“好资源”方面的标准更高, 也更为重视对方的国籍和政治背景同自己的一致性; 在家庭内部, 男生父亲比母亲更为重视未来儿媳的外貌, 女生母亲比父亲对未来女婿更挑剔, 尤其在“好品质”、“好性格”和“好资源”上的要求更高。在家庭内部的亲子择偶分歧上, 子女比父母更在意未来伴侣是否有好基因优势和让人快乐的好性格, 父母更为重视对方是否有“好品质”、“好资源”以及国籍、政治背景的一致性。此外, 亲子关系越好, 亲子间在某些特质上偏好的一致性程度反而更低。进一步的分析表明, 父母对自己同孩子关系的评价越亲密, 父亲对孩子未来配偶在“好品质”和“好父母”、母亲在“好品质”上的要求越苛刻。母亲同儿子的关系越亲密, 儿子对未来配偶在厨艺和操持家务方面的要求相较于母亲越挑剔。

  • 童年与“好资源”对未婚男性性开放态度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本研究采用实验启动的方式探讨“好资源”和童年环境对未婚男性性开放态度的影响, 结果发现童年亲子关系(而不是童年经济状况)在资源线索启动和性开放态度之间存在显著调节作用。研究1采用想象启动来控制个体的资源获取状况, 结果发现:童年亲子关系差的个体在“好资源”想象时其性开放态度较“差资源”想象时明显提升。研究2采用图片情境的资源想象方式, 在研究1的基础上进一步把亲子关系细分成亲子沟通、亲子焦虑和亲子回避三个维度, 结果表明:童年亲子回避在男性资源状况启动和性开放态度之间存在显著调节作用, 童年亲子高回避的个体在“好资源”照片情境想象下其性开放态度显著提升, 而童年亲子低回避的个体在“好资源”照片情境想象下其性开放态度明显下降; 此外, 童年亲子回避在性开放态度上的主效应显著, 亲子回避程度高的个体其性开放态度也更高。两个研究共同揭示了“男人有钱就变坏”的情境和群体特殊性。

  • 和父母教育卷入对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影响:挫败感和人生意义感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动机?意志整合模型, 采用问卷法以930名青少年(年龄 = 15.24 ± 1.66岁)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 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从家长与孩子双视角分析孩子体验到的亲子关系和父母教育卷入对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影响路径。结果显示:(1)相比低亲子关系?低教育卷入一致的个体, 高亲子关系?高教育卷入的青少年有着更低水平的挫败感, 且相比于低亲子关系?高教育卷入的青少年, 有着高亲子关系?低教育卷入的个体表现出更低水平的挫败感; (2)挫败感在亲子关系?教育卷入与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3)人生意义感调节该中介模型后半段, 即挫败感对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随着人生意义感的增加, 挫败感对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影响逐渐减小。研究从家庭关系中家长与孩子双视角, 揭示了挫败感和人生意义感的中介与调节作用, 为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发生机制提供更多解释路径。

  • 、感觉加工敏感性与COMT Val158Met多态性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交互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基于个体多重敏感性因素与环境交互的视角, 本研究探讨了亲子关系、感觉加工敏感性(Sensory Processing Sensitivity, SPS)与COMT Val158Met多态性的交互作用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以507名学前儿童为被试(M年龄 = 4.83岁, SD = 0.90岁), 分别采用父母报告的亲子关系量表、高敏感儿童量表、长处与困难问卷中的亲社会分问卷测量了亲子关系、儿童的SPS和亲社会行为, 采集唾液样本进行基因位点的分型。研究结果发现, 亲子冲突、SPS与COMT Val158Met多态性的三重交互作用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显著。在携带Val/Val基因型的儿童中, 高SPS儿童比低SPS儿童在低亲子冲突条件下表现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但在高亲子冲突条件下表现更少的亲社会行为; 在携带Met等位基因的儿童中, 亲子冲突与SPS的交互作用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同时具有高气质敏感性和高基因敏感性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更容易受到亲子冲突的影响, 这为深入理解个体多重敏感性因素与家庭环境交互影响儿童发展提供了证据。

  • 和父母教育卷入对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影响:挫败感和人生意义感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6-23

    摘要: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动机-意志整合模型,采用问卷法以930名青少年(年龄 = 15.24 1.66岁)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从家长与孩子双视角分析孩子体验到的亲子关系和父母教育卷入对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影响路径。结果显示:(1) 相比低亲子关系-低教育卷入一致的个体,高亲子关系-高教育卷入的青少年有着更低水平的挫败感,且相比于低亲子关系-高教育卷入的青少年,有着高亲子关系-低教育卷入的个体表现出更低水平的挫败感;(2) 挫败感在亲子关系-教育卷入与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 人生意义感调节该中介模型后半段,即挫败感对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随着人生意义感的增加,挫败感对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影响逐渐减小。研究从家庭关系中家长与孩子双视角,揭示了挫败感和人生意义感的中介与调节作用,为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发生机制提供更多解释路径。

  • 表情对婴儿面孔图式效应的调节及其机制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14

    摘要: 婴儿面孔图式效应是促进早期亲子关系形成的一种先天本能反应,该效应一直被认为主要是受婴儿面孔结构的影响。但近年来表情对该效应的影响开始得到关注,在以成人面孔为基线的条件下,婴儿面孔图式效应量会因表情不同而有所变化,表现出中性婴儿面孔图式效应最强的现象。鉴于目前对该现象的成因及其神经机制知之甚少,所以本项目拟先建立一套婴儿与成人同面孔多表情图片系统;然后以此为基础,分别考察面孔表情不确定性是否会调节成人对不同表情婴儿面孔的偏好和注意偏向,并探究其相应神经机制,促进养育脑研究在我国的开展。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