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原生艺术绘画对促进的实践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5-24

    摘要: 本文通过SCL-90量表筛选出66名来自广东某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样本,以完全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干预组33人和对照组33人。治疗前使用PANAS量表、SAS量表、艺术治疗效果他评量表对干预组进行评估,使用PANAS量表、SAS量表对对照组进行评估。对干预组进行18周的(团体辅导)绘画艺术治疗后,使用SCL-90量表、PANAS量表、SAS量表、艺术治疗效果他评量表对两组被试进行评估。通过对比分析前后测结果发现SCL-90量表因子分、SAS量表总分、PANAS量表分、艺术治疗效果他评量表总分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后测结果均优于前测结果,提示原生艺术绘画疗法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根据测试结果,围绕认知、情绪、社交三方面分析原生艺术绘画疗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体现,为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途径。

  • 教师职业的短期动态变化:来自日常经验取样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02

    摘要: 教师是一个充满压力的职业,因此教师群体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以往关于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研究没有体现教师的职业特殊性和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Dual Factor Model of Mental Health),以及研究方法没有体现师生的动态性。本研究采用具有教师领域特定性的双因素来测量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潜在剖面分析(Latent Profile Analysis,LPA)结果发现,19.8%的教师处于低水平的职业心理健康、55.9%的教师处于中等水平的职业心理健康和24.3%的教师处于高水平的职业心理健康。较于中等水平职业心理健康教师,低水平职业心理健康教师具有更高的消极自我内部工作模型和更低的积极自我内部工作模型。具有消极自我内部工作模型的教师感知到的学生课堂负性行为更多,课堂负性行为会降低教师的积极情绪增加教师的消极情绪。跨日滞后效应分析(Cross-day Lagged Analysis)发现,中低水平职业心理健康教师当天的消极情绪体验越强,次日的自我和他人工作模型越消极,水平职业心理健康教师当天的积极情绪体验越强,次日自我内部工作模型的消极程度越低。该研究结果对于改善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环境心理学研究概述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4-23

    摘要: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的飞速发展,人类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条件与人类心理活动息息相关,并干预着人类的行为和精神生活,直接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经济效益。环境心理学将环境和人类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社会文化和环境下人类思维、行为和情感与环境物质之间的规律,揭示人类活动及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寻求人与环境相互适应的可持续模式。为探求环境心理学的发展状况,本文选取CNKI数据库为研究对象,采用CiteSpace文献计量法,客观地分析环境心理学相关文献,探讨环境心理学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环境心理学将朝着“以人为本”的方向持续发展,稳步走上人性化、情感价值和精神体验的道路;2)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将被应用于景观设计,以优化环境质量,促进人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3)环境心理学审视着不同社会环境条件下人类的心理素质和心理问题产生,可为提升思想教育水平和维护心理健康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参考价值。

  •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中庸思维对的影响机制研究——道德中心性的中介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应用技术 提交时间: 2024-03-23

    摘要: 近年来,研究者们已较为一致地认识到中庸思维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然而其潜在的作用机制还不甚明晰。以往研究表明,当个体能较好地协调代表“利己”的能动动机和代表“利他”的共生动机时,就会拥有相对高的道德中心性水平。道德中心性体现了内部动机系统的平衡状况,其能降低内在动机之间的冲突,促使两种动机相互支持、相互激励。道德中心性或许在中庸思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发挥了潜在中介作用。当前对于个体道德中心性的测量存在较为成熟的评估方法——Values Embedded in Narratives(VEIN),但其涉及到对个人奋斗文本的价值观编码工作,因此测量过程较为复杂且人力成本较高。然而,近几年大型语言模型(比如ChatGPT)的发展显示出了其卓越的上下文理解能力,为心理学领域的文本分析和编码工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研究希望借助大型语言模型前沿技术,将其应用于心理学研究编码工作,降低个体道德中心性测量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以及人力成本,同时探究中庸思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了解文化是如何通过影响道德中心性进而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研究一通过提示工程设计差异化提示词来训练GPT-3.5 Turbo识别个人奋斗中包含的价值观(成就/权力/博爱/仁爱),并对识别准确率、精确率和召回率进行评估,以得到符合要求、满足应用条件的识别模型。在研究二中将上述模型应用于道德中心性的测量中,验证道德中心性在中庸思维对心理健康(抑郁和焦虑)影响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GPT-3.5 Turbo大型语言模型在识别权力、成就、博爱和仁爱价值观的准确率不低于0.80,展现了ChatGPT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潜力;(2)道德中心性在中庸思维对抑郁/焦虑的影响中起到了中介作用,高中庸思维的个体能更有效地整合能动与共生动机,增强其道德中心性,从而降低个体的抑郁/焦虑水平。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大型语言模型技术突破了传统心理学研究技术上的限制,探究了中庸思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验证了道德中心性在其中起到的中介作用。一方面证明了大型语言模型在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应用潜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我们对文化因素影响心理健康机制的认识,丰富了该领域的理论基础,启示了政策制定者,可以尝试发挥中庸文化优势,倡导重视个人发展同时注重集体福祉的价值观,帮助民众形成协调的思维模式,维护和促进人民精神健康与社会的良性发展。

  • 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的影响机制研究——道德中心性的中介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应用技术 提交时间: 2024-03-23

    摘要: 近年来,研究者们已较为一致地认识到收入分配不平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然而对于其内在的心理作用机制还不甚明晰。经济环境作为个体所处的宏环境,塑造着人们不同的价值观,使个体拥有不同水平的动机取向。以往研究表明,当个体能较好地协调代表“利己”的能动动机和代表“利他”的共生动机时,就会拥有相对高的道德中心性水平。道德中心性体现了内部动机系统的平衡状况,其能降低内在动机之间的冲突,促使两种动机相互支持、相互激励,帮助个体高效实现个人价值,通过寻找生活意义提高幸福感,进而减少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因此,道德中心性或许在收入分配不平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发挥了潜在中介作用。本研究希望探究收入分配不平等是如何通过影响道德中心性进而影响民众的心理健康水平,一方面丰富心理健康领域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心理健康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策略,以提升公众的心理福祉。借助社交媒体大数据以及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我们利用地区微博用户发布的帖子,通过心理语义词典提取代表群体道德中心性以及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的词频特征,采用面板数据分析考察收入分配不平等如何通过道德中心性影响地区群体的负面情绪和自杀风险。研究结果证实了道德中心性在地区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群体负性情绪/自杀风险的影响中起到了中介作用,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越高的地区往往伴随着越低的群体道德中心性水平,进而导致该地区群体的负性情绪/自杀风险增加。

  • 债务的心理和行为后果及其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31

    摘要: 债务是指个体现在或将来负有向他人或机构还款的法律或道德义务。随着我国居民负债水平的持续上升,它所造成的心理和行为后果值得关注。债务引发的债务压力会导致个体有较差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较多的短视行为、消费行为以及不道德行为,并对其伴侣和子女有潜在的影响。债务的影响机制包括两条路径:心理需要受阻和补偿机制以及认知资源损耗机制。未来研究应探究债务的其他心理和行为后果并寻找边界条件,梳理债务的特征维度,拓展债务的研究方法,以及构建解释债务后果的整合理论。

  • 青少年手机压力与的关系:基于多元宇宙样分析和密集追踪方法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1-20

    摘要: 为探究手机压力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1基于 74182名青少年样本,采用多元宇宙样分析检验了 手机压力 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稳健性关系;研究 2对507名青少年采取为期35天的密集追踪测查,探究了手机压力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机制。研究 1发现 50%以上青少年报告对手机有过压力感受且手机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负向关联是稳健的,这值得研究者和社会的关注。研究 2发现反刍和消极情绪的强度/波动性在手机压力和心理健康间起到中介作用, 且二者对积极和消极心理健康维度的作用机制有一定差异 。 研究首次扩展了数字化时代背景下 压力 -认知 /情绪 理论和媒体使用 -数字化压力 -心理健康 模型的广度和深度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提供 了新的视角和依据 。

  • 初中生在线风险暴露与的关系:个体中心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16

    摘要: 为探究初中生在线风险暴露的潜在类别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采用在线风险暴露量表、焦虑量表、抑郁量表、失眠严重指数量表、自尊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调查了1178名初中生。结果发现:(1)女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和学习成绩较差的初中生具有更多心理困扰。(2)初中生在线风险暴露可分为安全组、不良内容接触组和风险组三类;(3)心理健康水平于在线风险暴露亚组间存在显著差异。在抑郁、焦虑和睡眠困扰上,风险组得分最高、不良内容接触组次之、安全组得分最低。在自尊和主观幸福感方面,安全组得分最高、不良内容接触组次之、风险组得分最低。结果表明,初中生在线风险暴露存在显著的群体异质性,未来可根据不同在线风险暴露人群有针对性的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 儿童青少年家庭功能障碍与关系的三水平元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2-29

    摘要: 当家庭无法完成相应任务或家庭不具备良好的特征时,即为家庭功能障碍。家庭功能障碍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但两者关系存在争议。为了较为全面地理解家庭功能障碍(主观与客观)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积极与消极)的关系,基于家庭系统理论和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采用三水平元分析对两者关系进行探讨。检索和筛选2022年3月1日以前发表的文献,最终纳入97项研究,包括173个效应量和130227名被试。主效应检验发现,单亲通过损害积极心理健康状态、加剧消极心理健康状态影响儿童青少年,父母离异、父母服刑、父母物质滥用、父母患精神疾病、主观家庭功能障碍通过加剧消极心理健康状态影响儿童青少年。调节效应检验发现,单亲对男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更大;集体主义背景下,父母服刑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更大。研究结果不仅支持家庭系统理论,还提示需要给予家庭功能障碍儿童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健康状态更多关注,并在关注文化背景的同时,根据性别差异进行精准干预。

  • 研究社会文化变迁的新视角——表征相似性分析:以老年人为例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7

    摘要: 在心理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研究中,社会变迁研究主要使用单维度线性分析方法探索特定心理或行为的变化趋势以及影响社会变迁的潜在因素,缺乏对多维变量内部结构变迁的关注,也难以比较不同尺度的社会变迁现象。本研究将介绍一种从模式角度进行社会变迁研究的方法表征相似性分析,并以1998~2018年间对中国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的纵向追踪数据与对应时期的社会文化变迁测量为实例,演示如何构建多维度的表征相似性框架,依次介绍多变量单维模式分析(时间、空间、心理与意识空间(Mental space,简称意间))、多变量跨维度模式分析(意间-时间,意间-空间,意间-时间-空间)、跨尺度模式分析(地区-国家)、概念模式分析,以及表征相似性分析与传统方法的耦合分析,随后展望了表征相似性分析的拓展方向。

  • 系统合理信念维护:缓和作用与拓展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3

    摘要: 系统合理信念是指个体对社会系统公正性与合理性的感知。理论与研究表明,系统合理信念具有防御威胁的缓和作用。它通过缓解意识形态失调、补偿个人控制感缺失以及否认或淡化威胁这3类心理机制维护心理健康,并受到情境、个体与时间边界的影响。然而,心理防御的解释忽视了系统合理信念通过应对威胁的路径以维护心理健康。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检验与发展防御应对整合模型,重视缓和作用的消极后果,并完善相关测量和拓展研究领域。

  • 平衡时间洞察力与的关系:作用机制与理论框架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03

    摘要: 时间洞察力(Time perspective, TP)是个体分类、组织、管理人生和社会经验的必要心理时间框架。在当今快节奏和高竞争性的社会中,寻求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洞察力之间的平衡被认为是优化个体社会适应、提升幸福和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概念取向模糊、测量方法局限等,现有平衡时间洞察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较为繁杂,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且缺乏宏观角度上的理论框架。通过对现存研究的梳理,从平衡时间洞察力的不同概念取向入手,整合形成平衡时间洞察力的双通道理论模型,包含时间转换取向与总体健康取向平衡时间洞察力对心理健康的直接与间接作用路径,以及潜在的边界条件。未来研究应区分平衡时间洞察力的不同概念取向,并分别进行拓展研究,着重发展时间转换取向平衡时间洞察力的测量手段,深化中国文化背景下平衡时间洞察力与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探索。

  • 大数据时代心理学文本分析技术 ——“主题模型”的应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主题模型(Topic Model)作为一种计算机化文本分析方法, 目前被研究人员应用于心理学文本分析领域的诸多研究中。在心理咨询研究领域中, 主题模型可以用于探索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和当事人之间谈话的主题, 比较不同治疗类别的相似性, 以及进行行为编码; 在社交媒体与心理健康上, 利用主题模型可识别和预测各种心理障碍以及进行人格计算。未来需要关注主题模型在算法和操作上的改善, 并将其应用到中文语言环境之中, 探索中文文本的心理学内涵。

  • 1993至2016年医学生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为考察我国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随年代的变迁趋势, 运用横断历史研究的方法, 对1993至2016年间181篇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量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报告(被试为129613名医学生)进行元分析。研究发现:(1)除恐怖因子外, SCL-90其余8个因子均与年代呈显著负相关, 这说明, 我国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逐年提升。(2)当年和5年前的2个社会指标(卫生总费用和注册医师数)与SCL-90的8个因子均值呈显著负相关, 说明这些社会指标可能是预测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3)与男生相比, 女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上升趋势更为明显, 但心理健康水平的性别差异并不显著。(4)医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上升趋势要比非新生更明显和全面。

  • 远程服务:应用、优势及挑战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远程心理服务(Telepsychology)是利用远程通讯技术提供心理服务的新兴心理服务方式, 虽然在COVID-19疫情期间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仍缺乏相关行业应用规范及专业培训体系。现有的远程心理服务三维模型以应用环境、应用领域、应用方式为服务框架, 结合九个应用领域开展远程心理服务。我们根据已有研究提出了以咨询师、治疗方法、远程技术手段为主要因素、以来访者为中心的远程心理服务应用模型。人工智能在远程心理服务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机器学习与人工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与情感分析、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目前, 远程心理服务正以蓬勃的态势极速发展:其在提高心理服务督导效率、减少服务成本等方面有着显著优势, 同时在心理服务从业人员对远程心理服务的接受度、来访者的适应性、重视程度方面也面临着挑战。未来远程心理服务可以在监管体系、从业者培训、远程应用技术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 情绪自旋及其功能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情绪自旋是度量核心情绪个体内可变性的一种非认知性的人格特质。其通常采用经验取样法或日间重构法来对个体核心情绪状态进行每日动态跟踪, 并根据测评周期内的核心情绪空间位置的矢量角度的跨时间标准差来反映个体核心情绪状态的时间波动特性。基于情绪事件理论, 日常负性事件经历及其评估导致了个体情绪自旋的产生, 而动态情绪模型进一步解释了情绪自旋对心理健康功能的阻碍作用。未来应在情绪自旋的心理健康作用机制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 情感触摸对的影响及应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情感触摸指那些用来表达爱、关心、欣赏等感情或者被认为传递了这类信息的触摸行为。触摸愉悦感的产生与存在于人类多毛皮肤中名为C触觉的一组低阈值机械感受传入神经有关。早期经验和社会文化因素共同塑造了个体的触摸体验模式, 积极的体验模式能够增强社会联系, 促进亲密关系, 触摸回避则与某些心理障碍有关。情感触摸具有治疗功能, 但在心理治疗领域的应用涉及伦理问题, 中介触摸和替代触摸可以作为解决触摸回避和伦理问题的新方法。

  • 老年人的消极交往与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积极交往和消极交往分别会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有利和不利影响, 然而, 探讨消极交往的负面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研究主要涉及消极交往的类型(社会隔离、丧偶或离婚)、来源(配偶、子女或朋友)及强度, 并探讨感知评估、自尊的中介作用及性别、婚姻、受教育水平等变量的调节作用。社会情感选择理论、优劣势整合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及镜中我理论在一定范围内对消极交往的负面作用做出了合理解释。采取“原谅”或“认知疏远”的应对策略能有效缓解消极交往的负面影响。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考察不同文化背景及社会网络背景下消极交往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同时加强对消极交往的理论研究和线上研究, 并关注相关的干预研究。

  • 集体仪式的替代品:世俗中的同步动作及其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世俗中的社会生活同步动作是一种跨文化的普遍现象,与集体仪式同步动作具有同等的亲社会功能。在建立社会联结、增进心理健康方面,社会生活同步动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集体仪式发挥对个体和群体的心理保护作用。从动作的相位、意识水平、协调方式等角度,可以将社会生活同步动作划分为五种类型,并且不同类型的动作与社会性响应因素、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及其心理与生理机制存在异同。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揭示社会生活同步对集体仪式同步的替代性与补偿性;考察动作的意识水平、相位等因素对同步效应的影响;着力关注不同类型的同步动作的功能和发生机制。

  • 好奇心的机制及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质, 好奇心是认知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主题。大脑多个脑区的分工和协同作用, 使个体形成了产生与评估预测误差、触发与缓解好奇心以及产生惊奇与新预测误差的认知过程。这些认知过程能够减少对事物和环境的预测误差与信息差距, 消除对事物的不确定性。好奇心在个体终生发展过程中, 对促进认知功能, 保持心理和身体健康有积极的作用。未来研究可以从跨物种、跨学科和多领域交叉的角度切入, 推动好奇心主题研究的深入、研究手段的发展以及研究成果的应用。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