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研究社会的新视角——表征相似性分析:以老年人心理健康为例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7

    摘要: 在心理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研究中,社会变迁研究主要使用单维度线性分析方法探索特定心理或行为的变化趋势以及影响社会变迁的潜在因素,缺乏对多维变量内部结构变迁的关注,也难以比较不同尺度的社会变迁现象。本研究将介绍一种从模式角度进行社会变迁研究的方法表征相似性分析,并以1998~2018年间对中国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的纵向追踪数据与对应时期的社会文化变迁测量为实例,演示如何构建多维度的表征相似性框架,依次介绍多变量单维模式分析(时间、空间、心理与意识空间(Mental space,简称意间))、多变量跨维度模式分析(意间-时间,意间-空间,意间-时间-空间)、跨尺度模式分析(地区-国家)、概念模式分析,以及表征相似性分析与传统方法的耦合分析,随后展望了表征相似性分析的拓展方向。

  • 个人主义上升, 集体主义式微?——全球与民众心理变化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近几十年来, 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大发展, 人类社会的文化与民众心理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其基本趋势是个人主义正日益流行, 传统的集体主义则相对式微。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宏观的社会和文化层面, 也体现在微观的心理与行为层面。本文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 对反映这一趋势的大量实证研究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整理与介绍, 涉及的领域分别包括社会层面的社会统计指标, 以及心理层面的人称代词使用偏好、命名行为、价值取向、人格特征、性和宗教态度、儿童教养与发展模式、认知方式、情绪体验等。除了一般趋势外, 研究也显示文化变迁和心理变化有其复杂性, 个人主义增强、集体主义衰弱并不是一个必然的、线性的过程; 传统文化的集体主义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延续性, 多元文化共存已成为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显著特色。最后, 针对当前文化变迁心理研究的不足, 本文建议未来研究应当更多采用追踪和实验设计、拓展现有研究的领域和范围、深入揭示文化变迁的行为/神经机制以及更多关注变迁过程中的心理适应与应对问题。

  • 半个多世纪来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变化——心理学视野下的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半个多世纪以来, 史无前例的快速社会变迁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现有研究探讨了中国人在十多个方面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包括文化价值、人格特征、自我建构、人际信任、幸福感、情绪、动机、关系、心理健康以及其他社会态度和行为等。总体上, 这些研究勾画出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心理变化的总体倾向:(1)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个体主义价值和心理行为日益盛行; (2)传统社会所强调的集体主义价值虽日渐衰落, 但其部分仍在当代社会主流价值中占有一席之地; (3)多元文化共存将是当下和未来中国社会的重要特征。一些具体的变化还包括:中国人的一般信任在下降、幸福感先下降但近年来有上升的迹象、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升但是不同社会群体升降不一致、总体的负性情绪在增加、性观念更为开放和包容等。未来的研究应在广度(内容、领域)和深度(原因、机制和过程)上对现有研究进行拓展, 努力建构能同时解释心理和行为变化一般规律及中国人的变化独特性的理论。

  • 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社会学视角的研究及其对心理学家的启示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社会心理学有着社会学和心理学两种取向。虽然多数时候相对独立发展, 但两者都对现代化带来的社会转型和变迁非常关注。社会学家从社会或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人的变化两个方面对社会转型进行了大量研究, 前者主要涉及城市(镇)化、社会阶层、社会流动性、家庭结构等, 后者主要涉及中国体验、社会心态、群体心理、组织心理等。总体上, 现有研究显示, 现代社会个体主义上升, 同时许多传统集体主义价值在日渐式微。和心理学取向的研究相比, 社会学取向的研究具有这些特点:倾向于采用本位概念、质性研究方法, 特别关注中观群体心理, 关注政治和政策影响, 更具历史宏观视野等, 这些都是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期待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在未来的研究中能有更多的合作, 共同促进对转型过程中的中国和中国人的理解。

  • 心理学视野下的社会变迁研究:研究设计与分析方法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近年来, 社会变迁导致的文化、心理与行为变化及其相互建构已经成为心理学的研究热点。社会变迁研究通常涉及和变迁相关的时间效应、时代效应以及和变迁无关的年龄效应。在考察变迁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时, 常用的研究设计有跨时间比较、跨代际比较、跨地区比较(历史重构)等方法; 常用的分析方法有传统的相关和回归分析和现代的时间序列分析(比如交叉滞后相关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由于每一种设计都有其优点和不足, 在具体研究中, 研究者要根据研究的问题和可操作性选择合适的方法; 如果可能, 最好同时采用多种方法, 以寻求基于不同方法的聚合证据。

  • 累积文化演化的内在机制:实验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累积文化演化(Cumulative Cultural Evolution, CCE)指随着时间推移, 通过个体或群体间的多种社会传递和修改创新, 人类文化在效率、功能、复杂性等方面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单被试实验、“微社会”实验和计算机模拟是探索其内在机制的实验研究路径。复制、教学和创新是累积文化演化发生的三个重要基础, 复制与教学确保了文化信息能获得高保真度传递, 创新使改进后的文化信息更具适应性。文化信息在高保真度传递和修改完善的重复循环过程中逐步完成累积。总体上, 累积文化演化的边界条件可归纳为环境因素和主体因素两方面, 前者主要涉及任务难度、环境不确定性、群体规模、社会互动等, 后者主要涉及技术推理技能、认知灵活性、创新能力、社会身份等。未来研究可以检验新提出的实验室研究范式的可行性, 开展非技术文化演化的实验室研究, 以及结合“文化反哺”现象探索文化信息的上行传递在累积文化演化中的价值与意义。

  • 基于大数据的文化心理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随着大数据技术与文化心理学的融合发展, 计算文化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逐渐兴起, 大尺度、近乎全样本的文化心理分析真正得以实现。计算文化心理学关注的文化变量主要围绕个人主义/集体主义这一文化心理学使用最为广泛的维度展开, 分析方法包括特征词典、机器学习、社会网络分析、仿真模拟等, 分析思路包括时间维度上的文化变迁效应以及空间维度上的文化地理效应。当然, 计算文化心理学在为传统文化心理研究提供新方法、新范式的同时, 也存在解码失真、样本偏差、词语多义性、隐私风险等局限, 未来研究应重视变量理论解释、文化动态演化分析、学科深度整合、生态效度等问题。

  • 中国人的积极理想情绪:近几十年来的变迁(社会变迁专栏)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本研究第一次在中国对积极理想情绪的变迁进行研究。研究一让1966年之前出生的被试根据自己的判断,评估1980年初、2000年初和2020年前后中国人理想中想体验的积极情绪。结果发现,从1980年初到2020年前后中国人对高唤醒、低唤醒、无唤醒积极情绪的偏好都在上升。研究二让大学生被试根据自己的判断,评估祖辈、子辈和孙辈理想中想体验的积极情绪。结果表明,大学生知觉到的祖辈、子辈和孙辈这三代人对高唤醒、低唤醒、无唤醒积极情绪的偏好也都在上升。研究三利用全国性大学生调查数据,通过横断对比分析发现,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偏好高唤醒、低唤醒、无唤醒积极情绪,并且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都可以正向预测三类情绪的偏好。总起来,三个研究一致启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对高唤醒、低唤醒和无唤醒积极情绪的偏好都在上升。这些发现不仅拓展了对社会变迁的心理影响的认识,更加深了对理想情绪本身特性的认识。

  • 中国人的积极理想情绪:近几十年来的变迁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2-03

    摘要: 理想情绪是人们理想中想体验的情绪,和文化密切相关。在当今社会快速变迁的背景下,已有大量研究探讨了人们日常体验的实际情绪的变迁,但是尚未有研究关注理想情绪的变迁。本研究第一次在中国对积极理想情绪的变迁进行研究。研究一让1966年之前出生的被试根据自己的判断,评估1980年初、2000年初和2020年前后中国人理想中想体验的积极情绪。结果发现,从1980年初到2020年前后中国人对高唤醒积极情绪、低唤醒积极情绪、一般积极情绪的偏好都在上升。研究二让大学生被试根据自己的判断,评估祖辈、子辈和孙辈理想中想体验的积极情绪。结果表明,大学生知觉到的祖辈、子辈和孙辈这三代人对高唤醒积极情绪、低唤醒积极情绪、一般积极情绪的偏好也都在上升。研究三利用全国性大学生调查数据,通过横断对比分析发现,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偏好高唤醒积极情绪、低唤醒积极情绪、一般积极情绪,并且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都可以正向预测三类情绪的偏好。总起来,三个研究一致启示,近几十年来,中国人对高唤醒积极情绪、低唤醒积极情绪和一般积极情绪的偏好都在上升。这些发现不仅拓展了对社会变迁的心理影响的认识,更加深了对理想情绪本身特性的认识。

  • 累积文化演化的内在机制:实验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2-16

    摘要: 累积文化演化(Cumulative Cultural Evolution, CCE)指随着时间推移,通过个体或群体间的多种社会传递和修改创新,人类文化在效率、功能、复杂性等方面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单被试实验、微社会实验和计算机模拟是探索其内在机制的实验研究路径。复制、教学和创新是累积文化演化发生的三个重要基础,复制与教学确保了文化信息能获得高保真度传递,创新使改进后的文化信息更具适应性。文化信息在高保真度传递和修改完善的重复循环过程中逐步完成累积。总体上,累积文化演化的边界条件可归纳为环境因素和主体因素两方面,前者主要涉及任务难度、环境不确定性、群体规模、社会互动等,后者主要涉及技术推理技能、认知灵活性、创新能力、社会身份等。未来研究可以检验新提出的实验室研究范式的可行性,开展非技术文化演化的实验室研究,以及结合文化反哺现象探索文化信息的上行传递在累积文化演化中的价值与意义。

  • 计算文化心理学:基于大数据的与文化地理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工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1-07

    摘要: 随着大数据技术与文化心理学的融合发展, 计算文化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逐渐兴起, 大尺度、近乎全样本的文化心理分析真正得以实现。计算文化心理学关注的文化变量主要围绕个人主义/集体主义这一文化心理学使用最为广泛的维度展开, 分析方法包括特征词典、机器学习、社会网络分析、仿真模拟等, 分析思路包括时间维度上的文化变迁效应以及空间维度上的文化地理效应。当然, 计算文化心理学在为传统文化心理研究提供新方法、新范式的同时, 也存在解码失真、样本偏差、词语多义性、隐私风险等局限, 未来研究应重视变量理论解释、文化动态演化分析、学科深度整合、生态效度等问题。

  • 探索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心理与行为变化:研究设计与分析方法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9-01

    摘要: 近年来,社会变迁导致的文化心理与行为变化及其相互建构已经成为文化心理学的研究热点。社会变迁研究通常涉及和变迁相关的时间效应、年代效应以及和变迁无关的年龄效应。在考察变迁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时,常用的研究设计有跨时间比较、跨代际比较、跨地区比较(历史重构)等方法;常用的分析方法有传统的相关和回归分析和现代的时间序列分析(滞后相关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由于每一种设计都有其优点和不足,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要根据研究的问题和可操作性选择合适的方法;如果可能,最好同时采用多种方法,以寻求基于不同方法的聚合证据。

  •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心理传统性与心理现代性及其文化心理后果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2

    摘要: 随着全球化、现代化与多元文化融合的不断加深,中国人文化心态中的心理传统性与心理现代性形成并存、交织、融合的文化形态,导致中国人的思想、情感与行为穿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构成了即是文化资源,也是文化冲突的复杂格局。本文评述了基于本土社会科学视角的心理传统性与心理现代性的相关研究,以期推动本土心理学视角的文化心理学理论构建、实证积累、实践应用以及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心理学话语体系构建。

  • 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社会学视角的研究及其对心理学家的启示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7-03

    摘要: 社会心理学有着社会学和心理学两种取向。虽然多数时候相对独立发展,但两者都对现代化带来的社会转型和变迁进行了相当的研究。社会学家从社会或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人的变化两个方面对社会转型进行了大量研究,前者涉及城市(镇)化、社会阶层变化、社会流动性变化、家庭结构变化等,后者主要涉及中国体验、社会心态、群体心理、组织心理等。和心理学取向的研究相比,社会学取向的研究具有这些特点:倾向于采用本位概念、质性研究方法,特别关注中观群体心理,关注政治和政策影响,更具历史宏观视野等,这些都是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期待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在未来的研究中能有更多的合作,共同促进对转型过程中的中国和中国人的理解。

  • 半个世纪来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变化——心理学视野下的实证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7-14

    摘要: 半个世纪以来,史无前例的快速社会变迁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现有研究探讨了中国人在十多个方面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包括文化价值、人格特征、自我建构、人际信任、幸福感、情绪、动机、关系、心理健康以及其他社会态度和行为等。总体上,这些研究勾画出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心理变化的总体倾向:(1)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个体主义价值和心理行为日益盛行;(2)传统社会所强调的集体主义价值虽日渐衰落,但其部分仍在当代社会主流价值中占有一席之地;(3)多元文化共存将是当下和未来中国社会的重要特征。一些具体的变化还包括:中国人的一般信任在下降、幸福感先下降但近年来有上升的迹象、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升但是不同社会群体升降不一致、总体的负性情绪在增加、性观念更为开放和包容等。未来的研究应在广度(内容、领域)和深度(原因、机制和过程)上对现有研究进行拓展,努力建构能同时解释社会变迁心理影响一般规律及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变化独特性的理论。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