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平感知如何影响生育意愿?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7-11

    摘要: [目的] 近年来不断创新低的生育率昭示着中国的人口问题越发严峻。本研究旨在探究影响个体生育意愿的因素。[方法] 本文基于3期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31125个样本和一系列实验研究揭示了社会公平感知和个体生育意愿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进一步揭示了其中的心理机制。[结果] 本文发现提升个体的社会公平感知能够减少向上的社会比较,使预期的生育成本下降,进而提升个体的生育意愿。最后,本文还进一步探究了社会比较方向(向上的社会比较 vs. 向下的社会比较)对上述效应的调节作用。[结论] 公平、平等是共同富裕的核心,本文使用大样本数据建模和实验范式结合的方法研究社会公平感知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并根据具体心理机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对提升个体的生育意愿、有效落实生育政策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被妒忌:一种矛盾体验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以往研究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对妒忌的研究上, 却没有对被妒忌给予足够重视。在厘清被妒忌内涵及其矛盾体验的基础上, 明晰被妒忌的理论基础, 揭示个体、领导与组织、文化因素对被妒忌矛盾体验的影响, 并从弱化策略和强化策略两方面分析被妒忌者消减或强化他人妒忌的应对策略, 明确个体认知评价、文化和被妒忌者应对策略选择的关系。未来研究可以在组织和中国文化因素分别与被妒忌的关系、被妒忌者的认知偏差和应对策略、被妒忌和结果之间的二元机制方面进一步扩展。

  • 社交媒体中自拍相关行为对身体映像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其中自拍是社交媒体上常见的以外貌为核心的信息。研究发现, 自拍相关行为与用户的身体映像密切相关。社交媒体上的自拍相关行为包括自拍投入、自拍操纵、发布自拍、浏览自拍和自拍反馈投入等。由于个体在社交媒体上兼具信息发布者和接收者的双重身份, 所以可以将自拍投入、自拍操纵和发布自拍归类为发布者的主动性自拍行为, 将浏览自拍、自拍反馈投入归类为接收者的反应性自拍行为, 同时可以从主动性和反应性两个视角分析自拍相关行为对身体映像的影响, 并将作用过程分成身体监测、标准内化、外貌比较, 然后从个人、人际、环境三个层面列举可能影响自拍相关行为和身体映像的关系及作用过程的因素。未来研究可以从丰富被试取样、优化研究设计、细究自拍行为、关注调节变量和环境因素等方面进一步探讨自拍相关行为对身体映像的影响, 并从理论层面探讨网络空间中建构自我的过程。

  • 和社会评价的背景效应——来自联合评估视角的启示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决策领域存在一个经典的联合评估的偏好反转现象(又称评估模式效应), 其解释力最强的广义可评估性理论(GET)强调了评估模式(即背景信息是否存在)的作用。社会认知领域也存在社会比较和社会评价的背景效应, 其著名的包含排除模型(IEM)也强调背景信息的作用, 尤其是目标-背景相似性的作用。因此, 背景效应可以类比于评估模式效应, 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偏好” (上行同化和下行对比)及其“反转” (上行对比和下行同化)现象。基于从联合评估这一新的视角对背景效应进行的解释和拓展, 未来研究应该关注背景效应的测量标准、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跨维度作用及其实践应用等方面, 以促进对背景效应的深化理解和两个领域的理论融合和实践结合。

  • 差距知觉的泛化效应:我和你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当知晓自己和他人的表现,即自己与他人在某方面表现上的差距已经明确时,人们对自我-他人差异的知觉准确吗?本研究发现了差距知觉的泛化效应:人们将自身的绝对表现(自己的表现与零相比的结果)泛化到对自身相对表现(自己与他人相比的结果)的判断上。在7个研究中, 被试(N = 2766)得知自己的绝对表现和相对于他人的表现,并判断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结果显示,绝对获益时,人们在相对获益时感知到的自我-他人差距大于相对损失时;绝对损失时,人们在相对获益时感知到的自我-他人差距小于相对损失时;当泛化难以进行时,上述效应消失。研究揭示了差距知觉的泛化效应及其联结机制。

  • 失败的游戏玩家, 成功的广告:展示失败体验会令观察者更想尝试吗?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展示他人积极正向的产品使用过程是广告设计的常见策略, 然而游戏广告却可能存在相反的效果。通过4个线上实验和1个基于真实情境的田野实验发现, 在游戏广告中展示他人失败(相较于成功)的游戏体验会提高观察者尝试该游戏的意愿, 这一影响通过下行社会比较和竞争动机的链式中介作用实现, 而游戏任务难度和观察者自身的特质性竞争倾向则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本文基于游戏广告情境证实了目睹他人失败对观察者行为意愿的正面效应, 拓展了消费者行为与广告领域中展示失败产品体验对广告效果影响的研究, 为社会学习相关研究补充了更为完善的视角, 也为规模庞大的游戏产业提供了广告实践思路。

  • 职场错失焦虑的结构测量、多维效应与形成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03

    摘要: 错失焦虑作为一种普遍存在于职场的负性心理,已逐渐引起管理领域学者的关注。现有关于职场错失焦虑的研究主要基于西方情境探讨个体对于职场关系和工作信息错失产生的焦虑。然而,在中国差序格局人情与面子潜规则的文化情境中,职场错失焦虑还包含着本土特征。因此,本研究考虑基于中国文化情境,探究职场错失焦虑的结构测量、多维效应与形成机制。首先,阐明职场错失焦虑的本土构念,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测量量表;其次,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探究职场错失焦虑对个体工作领域、家庭领域与健康方面的作用结果;最后,结合社会比较理论和不确定管理理论,探究上行社会比较对职场错失焦虑的作用机制,以及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对职场错失焦虑的干预机制。本研究将增进学术界对职场错失焦虑心理的本土洞见,并进一步指导个体和组织如何有效地识别潜在的职场错失焦虑,以及如何对其进行干预。

  • 和社会评价的背景效应:来自联合评估视角的启示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1-24

    摘要: [目的] 基于联合评估这一新视角对背景效应进行解释和拓展 [方法]决策领域存在一个经典的联合评估的偏好反转现象(又称评估模式效应), 其解释力最强的广义可评估性理论(GET)强调了评估模式(即背景信息是否存在)的作用。社会认知领域也存在社会比较和社会评价的背景效应, 其著名的包含排除模型(IEM)也强调背景信息的作用, 尤其是目标-背景相似性的作用。背景效应可以类比于评估模式效应, 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偏好(上行同化和下行对比)及其反转(上行对比和下行同化)现象。 [结果]可以基于联合评估这一新的视角对背景效应进行的解释和拓展。 [局限] 基于联合评估的偏好反转现象与社会评价和社会比较的背景效应之间也存在不一致,两者影响因素可能存在差别。 [结论]未来研究应该关注背景效应的测量标准、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跨维度作用及其实践应用等方面, 以促进对背景效应的深化理解和两个领域的理论融合和实践结合。

  • 社交媒体中自拍相关行为对身体映像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2-11

    摘要: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其中自拍是社交媒体上常见的以外貌为核心的信息。研究发现,自拍相关行为与用户的身体映像密切相关。社交媒体上的自拍相关行为包括自拍投入、自拍操纵、发布自拍、浏览自拍和自拍反馈投入等。由于个体在社交媒体上兼具信息发布者和接收者的双重身份,所以可以将自拍投入、自拍操纵和发布自拍归类为发布者的主动性自拍行为,将浏览自拍、自拍反馈投入归类为接收者的反应性自拍行为,同时可以从主动性和反应性两个视角分析自拍相关行为对身体映像的影响,并将作用过程分成身体监测、标准内化、外貌比较,然后从个人、人际、环境三个层面列举可能影响自拍相关行为和身体映像的关系及作用过程的因素。未来研究可以从丰富被试取样、优化研究设计、细究自拍行为、关注调节变量和环境因素等方面进一步探讨自拍相关行为对身体映像的影响,并从理论层面探讨网络空间中建构自我的过程。

  • 差距知觉的泛化效应: 我和你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8-14

    摘要: 当知晓自己和他人的表现,即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已经明确时,人们对自我-他人差异的知觉准确吗?本研究发现了差距知觉的泛化效应:人们将自身的绝对表现 (自己的表现与零相比的结果) 泛化到对自身相对表现 (自己与他人相比的结果) 的判断上。在七个研究中,被试 (N = 2766) 得知自己的绝对表现和相对于他人的表现,并判断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结果显示,绝对获益时,人们在相对获益时感知到的自我-他人差距大于相对损失时;绝对损失时,人们在相对获益时感知到的自我-他人差距小于相对损失时;当泛化难以进行时,上述效应消失。研究揭示了差距知觉的泛化效应及其联结机制。

  • “别人家的孩子”vs.平庸的自己:对独特性寻求行为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2-17

    摘要: 人们在自我评价中普遍存在着优于平均值效应, 而上行社会比较会打破这一自我评价偏差, 引发后续的补偿性消费行为。通过五个实验, 依次论证上行比较(vs.下行比较)会提升个体对于独特产品选项的偏好(实验1); 其心理机制在于上行比较降低而非下行比较提升了个体的自我独特性感知, 从而促使个体出于补偿的目的而寻求独特性(实验2a、2b和2c); 上述效应适用于经济状况这一特定比较维度, 并且在感知经济流动性的调节作用下得到强化或削弱(实验3)。研究结论对于推动社会比较、独特性寻求行为相关领域的理论进展, 指导长尾市场中企业的营销策略、帮助个体缓解上行比较的威胁有着积极的启示价值。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