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人的脑可塑性:来自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老年人大脑结构和功能衰退是其认知功能下降的重要原因。然而,老年人的大脑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可塑性。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大量研究发现认知训练能够对老年人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产生积极影响:(1)在脑结构方面,表现为大脑皮层灰质体积增加、白质神经纤维连接增强;(2)在进行认知任务时,表现为脑功能网络发生重组;(3)在静息态脑功能方面,表现为脑自发活动功能性重组以及功能连接增强。未来的认知训练研究需要考察老年人大脑可塑性存在个体差异的多种影响因素,并通过纵向追踪研究来探讨大脑可塑性的保持性和迁移效应。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发展性阅读障碍共患儿童的干预效果及其内在机理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发展性阅读障碍是两类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 二者共患率高达25%~48%。共患问题不仅使儿童自身面临着严重的认知、行为和心理损害, 还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对共患儿童的干预是极为必要且重要的。以共患病理机制假说为基础, 可将既往共患儿童的干预研究划分为以下两大类:(1)基于表型假说的干预方案, 如药物干预、阅读干预以及二者联合干预, 相应方案干预效果的迁移性和稳定性均有待深入考究; (2)基于共同缺陷假说的干预方案, 如针对核心共同认知缺陷之一的加工速度问题的干预已初显成效, 但相关研究较少, 干预效果需更多研究进一步系统性地考察。最后就共患儿童的干预方案现状进行了反思和展望。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教育康复线上模式的构建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简称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性障碍。当前用于儿童ADHD的传统(线下)教育康复模式存在缺少学业实效、教师低参与、学校管理经验不足以及遇到特殊情况(如疫情)无法服务等问题。本研究在脑电生物反馈认知训练的基础上, 以解决问题和循证研究为设计思路, 为中国ADHD患儿构建教育康复线上模式并进行初步应用。本研究分为3个子研究:研究1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中国儿童ADHD教育康复的现状调查并分析患儿及关键相关人(家长和教师)需求; 研究2采用随机对照单盲试验(干预组和对照组各为50人), 评价基于脑电生物反馈认知训练(NCT)的教育康复线上模式的有效性; 研究3采用一个更大被试样本量(每组n = 100)的(家长为中介人干预组/教师为中介人干预组/对照组)×(诊断组/亚诊断组)随机对照研究评价由干预中介人(家长或教师)参与的线上模式的有效性, 以及一个纵向质性研究发现关键相关人对于线上模式的接受情况。研究旨在为中国ADHD患儿提供一个有效且好用的教育康复形式。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发展性阅读障碍共患儿童的干预效果及其内在机理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1-24

    摘要: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发展性阅读障碍是两类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二者共患率高达25%~48%。共患问题不仅使儿童自身面临着严重的认知、行为和心理损害,还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对共患儿童的干预是极为必要且重要的。以共患病理机制假说为基础,可将既往共患儿童的干预研究划分为以下两大类:一、基于表型假说的干预方案,如药物干预、阅读干预以及二者联合干预,相应方案干预效果的迁移性和稳定性均有待深入考究;二、基于共同缺陷假说的干预方案,如针对核心共同认知缺陷之一的加工速度问题的干预已初显成效,但相关研究较少,干预效果需更多研究进一步系统性地考察。最后就共患儿童的干预方案现状进行了反思和展望。

  • 中远迁移的缺失及可能的解决路径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1-19

    摘要: 通过反复执行某种特定的任务或游戏以提高多种认知功能是认知训练的重要目标。然而,基于领域特殊性的认知训练难以产生远迁移。认知训练理论认为远迁移的缺失表明认知功能之间相对独立。脑成像研究发现,认知功能之间虽共享大量局部脑区和脑网络活动,但其全局活动模式却不相同。领域特殊性认知训练强化了认知特异性全局脑活动模式,阻碍了迁移;而领域一般性认知训练包含了多个认知领域,可能产生远迁移。未来研究应关注领域特殊性和领域一般性认知训练的不同机制和应用场景,进一步推动认知训练和认知结构理论的发展。

  • 多目标追踪在各类人群评价与训练中的应用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5-27

    摘要: 多目标追踪范式主要用来探讨动态情景下对多个目标的视觉注意和记忆加工过程,早期研究侧重于追踪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加工机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应用多目标追踪范式对各类人群进行评价与训练,包括儿童、老年人、神经发育障碍患者、驾驶员、运动员、电子游戏玩家、以及一些其他职业群体。总体来看,多目标追踪表现越好,在复杂快速的动态情境中的专业表现越好;反之,多目标追踪表现差,标志着认知功能可能发育不成熟或出现衰退。并且,多目标追踪还可作为认知训练的手段,改善老年人和神经发育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各职业人群的专业表现。未来,多目标追踪作为评价和训练的方法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包括加强特殊职业人群的模拟训练,扩展目标人群,结合立体视觉和真实场景,结合身体活动,探索多人合作的多目标追踪,拓展用于进行情绪和社会功能的评价与训练等。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