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拟人化对4~6岁幼儿的人机信任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08

    摘要: 通过两个信任博弈实验考察了4~6岁幼儿在经济博弈中对机器人的信任的发展,同时考察可能对幼儿对机器人的信任产生影响的拟人化因素,包括外观拟人化(类人外观)和行为拟人化(言语反馈和社交依随性互动)。实验一通过考察幼儿在匿名信任博弈中对人、机器人NAO和JIBO(外观拟人化程度高VS低)的信任行为,发现4岁幼儿对机器人的信任显著低于5岁和6岁;而外观拟人化仅对6岁幼儿产生影响,外观拟人化程度与幼儿的信任存在显著正相关。实验二通过用分别与人、NAO、JIBO微信视频通话的形式,使机器人具有行为拟人化特征,在匿名信任博弈中考察幼儿对不同信任对象的信任行为,发现当机器人具有行为拟人化的特征后可以显著提升幼儿的信任。4~6岁幼儿对机器人的信任不仅与年龄有关,且受到机器人的拟人化(外观拟人化和行为拟人化)的影响,拟人化程度与幼儿对其信任行为存在正相关。

  • 信任水平存在性别差异吗?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信任水平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学界观点莫衷一是。一派研究者持信任水平性别差异观, 其中风险偏好理论被用于佐证男性信任水平更高的观点, 女性在亲社会领域的优势则为女性具备更高信任水平提供支持; 另有一派研究者以性别相似性假设为依据, 持信任水平无性别差异观。两派观点及其理论基础虽得到一定程度支持, 但还有待从研究范式、东西方文化差异等角度阐明其合理性。未来研究可在合理运用信任测量方法的基础上, 澄清信任动态变化过程中的性别特征, 深化两性信任差异的神经生理机制研究, 从而更好地揭示信任水平的性别差异问题。

  • 范式真的能测量信任吗?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信任博弈范式测量信任的有效性一直存在争议。一方面, 社会偏好与风险偏好可能在范式变动中对投资信任水平产生影响, 降低信任博弈的内部效度。另一方面, 信任博弈与量表信任的相关水平较低, 这可能和态度与行为差异、测量类型差异以及测量范式的不足有关。虽然存在争议, 但总体而言, 信任博弈范式仍然是较为适宜的信任测量手段。未来信任博弈范式可在:验证信任博弈范式变动的科学性; 进一步澄清信任博弈范式与量表信任的低相关问题; 拓展信任博弈范式的测量维度以及提升信任博弈范式的生态效度等方面继续完善。

  • 信任水平存在性别差异吗?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8-08

    摘要: 信任水平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学界观点莫衷一是。一派研究者持信任水平性别差异观,其中风险偏好理论被用于佐证男性信任水平更高的观点,女性在亲社会领域的优势则为女性具备更高信任水平提供支持;另有一派研究者以性别相似性假设为依据,持信任水平无性别差异观。两派观点及其理论基础虽得到一定程度支持,但还有待从研究范式、东西方文化差异等角度阐明其合理性。未来研究可在合理运用信任测量方法的基础上,澄清信任动态变化过程中的性别特征,深化两性信任差异的神经生理机制研究,从而更好地揭示信任水平的性别差异问题。

  • 计算模型视角下信任形成的心理和神经机制 —— 基于中投资者的角度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9-27

    摘要: 人际信任渗透在社会交互的各个方面,是促进和维持合作的重要基石。以往研究者借助信任博弈范式,主要探讨了人际信任的理论模型、生物基础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将计算模型应用于信任博弈的数据分析中,深入挖掘人际信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将计算模型与神经影像技术结合,加深对信任行为背后脑机制的理解。目前将计算模型应用于信任博弈范式中的研究主要针对“信任是如何形成的”这一科学问题,未来要进一步发展计算模型方法,结合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应用于精神疾病人群中,以深入理解正常和异常信任形成的心理和神经机制。

  • 范式真的能测量信任吗?争议与展望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8-29

    摘要: 信任(trust)是建立在对他人的意向或行为的积极预期基础上而敢于托付(愿意承受风险)的一种心理状态(张宁等人, 2011)。长期以来,信任测量都是信任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研究者对如何妥善准确地测量信任难以达成统一意见(Brülhart & Usunier, 2012; Corgnet et al., 2016; Gylfason & Olafsdottir, 2017)。依据Bauer和Freitag(2018)的观点,信任测量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直接测量即被试对某维度信任在李克特量表上直接报告,如人际信任量表(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s, ITS)(Rotter, 1967);间接测量则通过个体的认知决策、具体行为等推测其信任水平。在信任的间接测量方法中,最为著名的是Berg等人(1995)基于Deutsch(1958)的囚徒困境博弈开发的信任博弈范式(trust game),以下简称为信任博弈。信任博弈包括信任者(trustor)和被信任者(trustee)两个角色。在经典信任博弈中,博弈双方被分别赋予一定量的真实或虚拟货币,信任者可向被信任者投资任意数量金额,被信任者则获得两倍或三倍不等的增值;接下来,被信任者可向信任者返还增值金额中任意数额的金钱。在该博弈情境中,信任者向被信任者投资的金额(下文统称投资信任水平)即信任,被信任者的返还金额即被信任者的可信度(trustworthiness)。 信任博弈的运用非常广泛(Espín et al., 2016; Bellucci et al., 2019; Javor et al., 2015),但其内部效度和生态效度遭受了诸多质疑(Karlan, 2005; Thielmann & Hilbig, 2015)。有研究者甚至怀疑信任博弈中的投资行为根本无法测量信任(Ermisch & Gambetta, 2006; Sapienza et al., 2013)。鉴于信任博弈对信任研究的重要作用,综述与之相关的主要争议,分析和评估争议的合理性,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就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信任博弈面临的主要争议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信任博弈范式自Berg等人(1995)创立以来存在诸多变动,但范式变动的合理性尚存疑问(Aksoy et al., 2018; Lenton & Mosley, 2011)。研究发现投资信任水平在范式变动中可能受到社会偏好(social preference)和风险偏好(risk preference)的影响(Aksoy et al., 2018; Derks et al., 2014; Evans & Krueger, 2011; Thielmann & Hilbig, 2015),从而降低信任博弈的内部效度。第二,信任博弈中投资信任水平与基于量表法测量的信任(survey based trust)(下文统称量表信任)之间的相关水平较低(Ashraf et al., 2006; Etang et al., 2012; Holm & Nystedt, 2008)。有研究者据此质疑信任博弈的效度并不可靠(Brülhart & Usunier, 2012; Karlan, 2005)。下文将首先从这两个角度梳理和分析信任博弈的主要争议,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