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相关信息影响问题性使用者的冒险倾向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5-22

    摘要: 基于I-PACE模型,通过2项实验考察了社交媒体相关信息对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者的风险决策的影响。实验1使用财富之轮任务考察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与风险决策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问题组有更大的反应时和总注视时间、在高风险条件下更少地选择风险选项。实验2通过呈现社交媒体相关线索和中性线索测量社交媒体相关信息对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者的风险决策的影响,结果显示,一致情况下增加了问题组的风险选项选择次数和首次到达时间。整个研究表明,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会影响风险决策,社交媒体相关信息对问题组的影响更大,增加了其风险决策时的冒险倾向。未来可对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者在风险决策过程中的大脑活动进行探究,以便深入了解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与风险决策间的关系。

  • 收入分配不平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道德中心性的中介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应用技术 提交时间: 2024-03-23

    摘要: 近年来,研究者们已较为一致地认识到收入分配不平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然而对于其内在的心理作用机制还不甚明晰。经济环境作为个体所处的宏环境,塑造着人们不同的价值观,使个体拥有不同水平的动机取向。以往研究表明,当个体能较好地协调代表“利己”的能动动机和代表“利他”的共生动机时,就会拥有相对高的道德中心性水平。道德中心性体现了内部动机系统的平衡状况,其能降低内在动机之间的冲突,促使两种动机相互支持、相互激励,帮助个体高效实现个人价值,通过寻找生活意义提高幸福感,进而减少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因此,道德中心性或许在收入分配不平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发挥了潜在中介作用。本研究希望探究收入分配不平等是如何通过影响道德中心性进而影响民众的心理健康水平,一方面丰富心理健康领域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心理健康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策略,以提升公众的心理福祉。借助社交媒体大数据以及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我们利用地区微博用户发布的帖子,通过心理语义词典提取代表群体道德中心性以及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的词频特征,采用面板数据分析考察收入分配不平等如何通过道德中心性影响地区群体的负面情绪和自杀风险。研究结果证实了道德中心性在地区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群体负性情绪/自杀风险的影响中起到了中介作用,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越高的地区往往伴随着越低的群体道德中心性水平,进而导致该地区群体的负性情绪/自杀风险增加。

  • The impact of COVID-19 on negative body image: Evidence based on social media data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5-12

    摘要: 身体经验和条件关乎社会发展和人类的幸福体验,然而以往研究在COVID-19对消极身体意象的影响上尚未达成一致。为了探究COVID-19与消极身体意象的真实关系,本研究构建了消极身体意象词典,从海量微博数据中获取2010年1月至2022年5月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身体意象面板数据,比较了疫情前后不同年份间消极身体意象水平的差异,并探究了疫情严重程度对消极身体意象的影响关系。结果发现,疫情爆发后,消极身体形象水平显著下降,并在两年内保持稳定。且在控制区域效应和时间效应后,新冠疫情的严重程度能够负向预测消极身体意象水平。本研究表明,在封锁期间,群众可能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更容易接纳身体外观。研究结果对从宏观层面理解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的大众身体意象的变化有重要意义。

  • 错失恐惧:我又错过了什么?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错失恐惧是指个体因担心错失他人的新奇经历或正性事件而产生的一种弥散性焦虑。错失恐惧受人格特质、心理需要、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和年龄等因素的影响。错失恐惧对社交媒体使用、心理社会适应具有重要影响, 且在其他变量对其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未来研究的关键在于邻近概念的区分、测量方式和研究方法的改进以及影响因素和后效的探讨。

  • 抑郁症患者的语言使用模式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语言使用模式能反映心理状态和精神病理学特征。抑郁症患者与健康人群的语言使用模式存在差异, 识别抑郁症患者的语言使用模式有助于抑郁症的预测和诊断。传统的心理学研究和基于社交媒体的研究均表明, 抑郁症患者更多地使用第一人称单数代词和消极情绪词, 更少地使用第一人称复数代词和积极情绪词。基于社交媒体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了一些抑郁个体日常生活中的其他语言标志。建议未来的研究进一步确认更具抑郁特异性的语言标志, 并进一步探索语言标志与抑郁症状间的理论联系。

  • 使用对执行功能的影响:有益还是有害?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社交媒体使用对执行功能的影响尚存争议, 这与社交媒体使用强度起到的调节作用有关。中等强度的社交媒体使用会产生社交媒体心流体验, 使注意集中于目标信息, 并为个体提供了持续不断的社会奖励和情感支持, 对执行功能有益, 但高、低强度社交媒体使用则会损害执行功能。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应该探讨社交媒体使用影响执行功能的“剂量效应”以及社交媒体使用类型对执行功能的具体影响, 还应关注不同认知水平的个体, 以进一步明确社交媒体使用与执行功能发展的关系。

  • 环境下被伤害品牌双面效价应对策略:群体极化理论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以群体极化理论为基础, 本文围绕社交媒体环境下被伤害品牌双面效价应对策略展开研究。按群体极化理论逻辑主线:信息说服策略–群体情绪共鸣–群体极化结果, 从被伤害品牌视角, 拟研究企业采用悲情表达策略对旁观消费者群体极化支持的影响; 从旁观消费者视角, 拟研究企业采用受害者迁移诉求策略对他们群体极化支持的影响; 从个体侵权消费者视角, 拟研究企业启动受害者意义策略消除因惩罚侵权消费者而引发的旁观消费者群体极化反对。

  • 基于数据的心理指标识别建模: 机器学习的方法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心理指标识别建模是基于海量数据结合计算机机器学习算法识别心理特征的一种新兴方式。由于传统纸笔测量方式所存在的诸多限制, 本文对基于社交媒体数据的心理建模方法及应用于心理测量的可行性进行综述, 介绍了特征及提取方法、常用机器学习算法以及应用场景, 并对心理指标识别建模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总结与展望。该测量方法基于社交媒体数据, 相比自我报告法具有时效性高、可回溯测量、生态效度好等独特优势。然而, 基于社交媒体的心理指标识别建模方法也在学习成本、硬件成本等方面存在局限性。未来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探索社会媒体信息与用户心理变量间的关联机制, 并将心理指标识别模型同传统心理学研究方法结合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应用。心理指标识别建模结合心理测量基本原理和计算机领域机器学习的技术, 将为心理学研究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 使用与错失焦虑的关系:一项元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焦虑均是当下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现象, 诸多研究探讨了两者间的内在联系, 但研究结果却存在很大差异。为明确两者之间的整体关系, 以及产生分歧的原因, 对检索后获得的65项研究(70个独立样本)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焦虑存在显著正相关(r = 0.38, 95% CI [0.34, 0.41]); 二者的相关强度受社交媒体使用测量指标和社交媒体类型的调节, 但不受性别、年龄、错失焦虑测量工具和个体主义指数的调节。结果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大众传播的社会认知理论和数字恰到好处假说的争论, 表明社交媒体使用程度越高的人往往也会伴随着较高水平的错失焦虑。防止社交媒体过度使用, 尤其是引导大众合理使用以图像为中心并且开放度较高的社交媒体有助于错失焦虑的缓解。

  • 不同使用目的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基于工作要求-资源理论, 本研究探讨了两种社交媒体使用目的对员工工作绩效影响的内部作用机制, 进而分析两种社交媒体使用目的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效果。通过369份“领导者-下属”匹配数据, 研究发现:(1)基于工作、社交的社交媒体使用均促进员工工作绩效; (2)基于工作、社交的社交媒体使用均通过工作投入影响工作绩效, 基于社交的社交媒体使用还通过关系冲突影响工作绩效; (3)社交媒体的工作使用和社交使用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存在相互替代关系。本研究结果不仅从理论上拓展了社交媒体使用的研究视角, 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框架, 同时通过比较分析为组织管理社交媒体使用提供了新思路。

  • 使用对执行功能的影响:有益还是有害?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0-18

    摘要: 目前社交媒体使用对执行功能影响的研究尚存争议,有研究表明,社交媒体的使用对个体的执行功能有促进作用, 也有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使用对执行功能存在消极影响, 而最近研究表明,社交媒体使用可能与个体的执行功能水平之间呈倒U型关系,即中等程度的社交媒体使用是促进执行功能的最佳水平。这与使用强度起到的调节作用有关。本文首先介绍了社交媒体使用影响个体执行功能的行为证据,包括积极效应、消极效应及倒U型关系三部分。其次,分析了使用强度在社交媒体使用与执行功能的倒U型关系中所起的调节作用,尝试揭示社交媒体使用对执行功能的利弊争论问题。中等强度的社交媒体使用会产生社交媒体心流体验,使得个体在面对社交媒体中各种复杂的信息刺激时,过滤各种干扰信息,将注意集中于有用的信息,目标信息则不断地被储存和更新,个体的执行功能(尤其是刷新功能)在这样的要求下得到长期而反复的锻炼,最终得以提升。此外,社交媒体使用所产生的心流体验可以作为一种内在使用动机,通过增加社交网络的互动,使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变化,这为个体提供了持续不断的社会奖励和情感支持,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冲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对认知功能的消极影响,减缓与年龄有关的执行功能衰退。但高强度的社交媒体使用导致个体担心他们在任务中的表现,从而倾向于保持更广的注意范围,更易受到无关信息的干扰,而低强度的社交媒体使用导致个体处于缺乏积极主动性的状态,信息加工的心理努力过程缩减甚至消失,从而都对执行功能产生消极影响。 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应该探讨社交媒体使用影响执行功能的“剂量效应”,社交媒体使用对执行功能的积极影响可能需要一个相对较长和持续使用社交媒体的过程,是否能确定一个最佳的社交媒体使用水平, 使得个体的执行功能得到最大提升? 此外,目前研究主要侧重于社交媒体使用频率对个体日常生活中执行功能的影响研究,而缺乏对社交媒体使用类型对执行功能中的单个子成分发展变化的考察。未来应进一步明晰不同类型的社交媒体使用与执行功能子成分之间的关系。最后,社交媒体使用的提升效应可能在大脑结构处于变化时期的群体中更为显著,未来研究应结合行为与认知神经方法,考察不同认知水平社交媒体使用者在执行功能特定任务中脑区激活的差异,从而使社交媒体使用影响执行功能的神经机制研究更精确也更全面。

  • 不同使用目的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6-28

    摘要: 基于工作要求—资源理论,本研究探讨了两种社交媒体使用目的对员工工作绩效影响的内部作用机制,进而分析两种社交媒体使用目的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效果。通过369份“领导者—下属”匹配数据,研究发现:(1)基于工作、社交的社交媒体使用均促进员工工作绩效;(2)基于工作、社交的社交媒体使用均通过工作投入影响工作绩效,基于社交的社交媒体使用还通过关系冲突影响工作绩效;(3)社交媒体的工作使用和社交使用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存在相互替代关系。本研究结果不仅从理论上拓展了社交媒体使用的研究视角,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框架,同时通过比较分析为组织管理社交媒体使用提供了新思路。

  • 使用与错失焦虑的关系:一项元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0-12-23

    摘要: 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焦虑均是当下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现象,诸多研究探讨了两者间的内在联系,但研究结果却存在很大差异。为明确两者之间的整体关系,以及产生分歧的原因,对检索后获得的65项研究(70个独立样本)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焦虑存在显著正相关(r = 0.38, 95%CI [0.34, 0.41]);二者的相关强度受社交媒体使用测量指标和社交媒体类型的调节,但不受性别、年龄、错失焦虑测量工具和个体主义指数的调节。结果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大众传播的社会认知理论和数字恰到好处假说的争论,表明社交媒体使用程度越高的人往往也会伴随着较高水平的错失焦虑。防止社交媒体过度使用,尤其是引导大众合理使用以图像为中心并且开放度较高的社交媒体有助于错失焦虑的缓解。

  • 抑郁症患者的语言使用模式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11-28

    摘要: 语言使用模式能反映心理状态和精神病理学特征。抑郁症患者与健康人群的语言使用模式存在差异,识别抑郁症患者的语言使用模式有助于抑郁症的预测和诊断。传统的心理学研究和基于社交媒体的研究均表明,抑郁症患者更多地使用第一人称单数代词和消极情绪词,更少地使用第一人称复数代词和积极情绪词。基于社交媒体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了一些抑郁个体日常生活中的其他语言标志。建议未来的研究进一步确认更具抑郁特异性的语言标志,并进一步探索语言标志与抑郁症状间的理论联系。

  • 基于数据的心理指标识别建模:机器学习的方法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11-05

    摘要: 心理指标识别建模是基于海量数据结合计算机机器学习算法识别心理特征的一种新兴方式。由于传统纸笔测量方式所存在的诸多限制,本文对基于社交媒体数据的心理建模方法及应用于心理测量的可行性进行综述,介绍了特征及提取方法、常用机器学习算法以及应用场景,并对心理指标识别建模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总结与展望。该测量方法基于社交媒体数据,相比自我报告法具有时效性高、可回溯测量、生态效度好等独特优势。然而,基于社交媒体的心理指标识别建模方法也在学习成本、硬件成本等方面存在局限性。未来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探索社会媒体信息与用户心理变量间的关联机制,并将心理指标识别模型同传统心理学研究方法结合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应用。心理指标识别建模结合心理测量基本原理和计算机领域机器学习的技术,将为心理学研究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 海外中国留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策略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10-19

    摘要: 在当前新冠疫情肆虐海外的背景下,中国留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堪忧。本文较为系统的梳理了海外中国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和成因,指出了儒家文化、语言障碍、学业压力、社交压力和偏见歧视等因素对海外中国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显著影响。同时,本文从社交关系、认知行为和互联网社交媒体三个方面评述了如何提升中国留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方案。我们希望本文的整合性评述能够促进国际教育工作者、文化心理研究者、心理咨询师等群体更加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中国留学生群体所面临的跨文化适应困难和心理健康危机,甄别和检验行之有效的心理干预手段,为未来更好的开展心理干预提供科学基础和实践启示。

  • 社会排斥的心理行为特征及其脑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5-21

    摘要: 社会排斥损害个体基本的归属需要,对个体的心理和生理会造成严重影响。根据需要威胁时间模型,社会排斥后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社交媒体的发展使社会排斥出现了新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近年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发现,突显网络和默认网络等网络中的一些核心脑区都参与了社会排斥各阶段的情绪和认知加工过程。未来研究应以需要威胁时间模型为基础,以脑网络方法为手段,探索社会排斥神经机制,预测排斥后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模式。

  • 基于微博大数据分析的未成年期遭受性侵对女性受害者心理影响的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应用技术 提交时间: 2018-05-21

    摘要: [背景]童年性经历对一个人身心的不利影响是持久的。然而,很少有研究关注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基于微博大数据心理计算模型来探究儿童期有性虐待经历的成年人(CSA组)与无此经历的成年女性(对照组)在社会态度、幸福感、心理健康在内的心理特征的差异。[方法]本研究在新浪微博上收集了46名受害者(全部是女性)和46名非受害者(与CSA组别的性别匹配),爬取所选用户的全部微博,采用微博大数据计算模型来计算其在各项心理特征的得分。[结果]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在社会态度、幸福感、特别是心理健康方面,两者存在显著差异,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两组在微博行为特征上存在差异。与非受害者相比,受害者在抑郁、压力等健康特征得分较高,在生活满意度、自我接纳等心理特征得分较低,但都未达到心理疾病诊断等阈限临界值。[局限]基于微博大数据模型与用心理测量量表测的的社会态度、幸福感、心理健康水平无法完全等同,不同完全替代严格的心理测量。[结论]童年期性情经历对成年女性对心理特征有负面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足以达到患心理疾病的阈限标准。

  • “一带一路”沿线文化与合作交往模式探究:基于大数据的心理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应用技术 提交时间: 2018-03-15

    摘要: 理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民心特点,并找到有效的合作交往模式,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实施的重大问题。但是,由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且地缘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如原苏联影响、欧美国家殖民、宗教传统等)异常复杂,传统的分析方法往往难以奏效。该研究结合文化心理学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利用社交媒体Twitter数据来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自我表征特点(独立性或个人主义),并建立自我表征与社会信任(普遍信任、特殊信任)的预测模型,以探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合作交往的行为模式,即:自我表征是独立,还是互依;人际关系偏好是陌生人之间的普遍信任,还是熟人间的特殊信任。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在自我独立性这一个人主义文化指标上存在较大的变异,且主要受欧美国家殖民历史和当地宗教传统的影响;此外,针对陌生人、外国人的普遍信任与针对家人、熟人的特殊信任,可以通过个人主义指标来预测。总之,“一带一路”沿线的文化是多样的,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产生的海量语料库快速计算其个人主义指标,并以此来建立自我表征与社会信任的预测模型。该研究为分析“一带一路”战略区域的“民心”特点、探索当地合作交往的行为模式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