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网络游戏成瘾者的情绪加工异常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2-05

    摘要: 研究表明,网络游戏成瘾(IGD)个体对消极情绪刺激,尤其是愤怒情绪刺激存在异常的加工偏向,而且IGD个体面对消极刺激会产生过高的情绪唤起并在调节消极情绪方面出现困难,以上情绪加工能力的异常会在IGD的维持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IGD个体情绪加工相关脑区也出现了异常,例如杏仁核、前扣带皮层、脑岛和部分前额叶皮层。未来研究可以更多关注IGD的群体情绪加工、情绪加工的时间进程、有效提高IGD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方法以及IGD青少年的情绪加工问题。此外,也可以通过多样化地设置和呈现情绪刺激来达到不同的研究目的,同时还需要考虑被试的性别比例以及被试长期和短期的情绪状态对情绪加工研究结果的影响。

  • 及注视方向对面孔加工特异性的影响——基于知觉负荷理论的视角 *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知觉负荷理论认为, 当前任务知觉负荷的高低决定了选择性注意过程中的资源分配状况。面孔加工具有特异性, 不论知觉负荷的高低, 作为干扰刺激的面孔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工。不过面孔的表情和面孔的注视方向可能会受到知觉负荷的影响。其中, 面孔的负性情绪相比正性和中性情绪, 较少受知觉负荷的影响; 正性和中性情绪相比负性情绪, 更易受到知觉负荷的影响。面孔直视的注视方向不需要主观注意, 较少受知觉负荷的影响; 非直视的注视方向则容易受到知觉负荷的影响。今后可将研究范围拓展到种族、性别、年龄等范畴, 探讨不同知觉负荷条件对于这些面孔信息的影响。

  • 表情对婴儿面孔图式效应的调节及其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婴儿面孔图式效应是促进早期亲子关系形成的一种先天本能反应, 该效应一直被认为主要是受婴儿面孔结构的影响。但近年来表情对该效应的影响开始得到关注, 在以成人面孔为基线的条件下, 婴儿面孔图式效应量会因表情不同而有所变化, 表现出中性婴儿面孔图式效应最强的现象。鉴于目前对该现象的成因及其神经机制知之甚少, 所以本项目拟先建立一套婴儿与成人同面孔多表情图片系统; 然后以此为基础, 分别考察面孔表情不确定性是否会调节成人对不同表情婴儿面孔的偏好和注意偏向, 并探究其相应神经机制, 促进养育脑研究在我国的开展。

  • 情绪体验影响估算策略运用的认知与脑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揭示情绪体验影响个体完成各种认知任务的认知神经机制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往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和行为实验, 集中考察了焦虑对估算策略运用的影响, 但这种影响潜在的脑机制尚不清楚, 对焦虑以外的情绪体验与估算策略运用之间关系的研究也极其缺乏, 而情绪调节对估算策略运用影响方面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本研究将采用面孔表情图片作为情绪刺激材料, 结合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 ERP)技术, 采用启动范式, 尝试从外显和内隐两个角度, 考察不同效价的情绪体验在估算策略运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进而揭示情绪调节影响估算策略执行的时间动态特征和大脑激活模式。这将有助于充分认识情绪体验影响估算策略运用的认知与脑机制, 为更好的优化估算策略运用效果提供实证依据。

  • 不同情绪载体的神经活动及其异同——脑成像研究的ALE元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情绪识别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虽然已有研究探讨了动态面孔表情、动态身体表情和声音情绪的脑机制, 但对每种情绪载体的整体认识相对不完善, 同时对不同情绪载体之间神经机制的共性和区别知之甚少。因此, 本研究首先通过三项独立的激活似然估计元分析来识别每种情绪模式的大脑激活区域, 然后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估三种情绪载体之间共同的和独特的神经活动。结果显示, 动态面孔表情的大脑活动包括广泛的额叶、枕叶、颞叶和部分顶叶皮层以及海马、小脑、丘脑、杏仁核等皮层下区域; 动态身体表情的激活集中于颞/枕叶相关脑区以及小脑和海马; 声音情绪则引起了颞叶、额叶、杏仁核、尾状核和脑岛的激活。联合分析表明, 三种情绪载体跨模态激活了左侧颞中回和右侧颞上回。对比分析的结果证明了视觉刺激比听觉刺激更占优势, 动态面孔表情尤为突出, 同时动态身体表情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声音情绪有其独特性。总之, 这些发现验证和拓展了三种情绪载体的现有神经模型, 揭示了情绪处理中心的、普遍性的区域, 但每种情绪载体又有自己可靠的特异性神经回路。

  • 情绪体验影响估算策略运用的认知与脑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6-21

    摘要: 揭示情绪体验影响个体完成各种认知任务的认知神经机制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往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和行为实验,集中考察了焦虑对估算策略运用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潜在的脑机制尚不清楚,对焦虑以外的情绪体验与估算策略运用之间关系的研究也极其缺乏,而情绪调节对估算策略运用影响方面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本研究将采用面孔表情图片作为情绪刺激材料,结合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 ERP)技术,采用启动范式,尝试从外显和内隐两个角度,考察不同效价的情绪体验在估算策略运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而揭示情绪调节影响估算策略执行的时间动态特征和大脑激活模式。这将有助于充分认识情绪体验影响估算策略运用的认知与脑机制,为更好的优化估算策略运用效果提供实证依据。

  • 不同情绪载体的神经活动及其异同——脑成像研究的ALE元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0-12

    摘要: 情绪识别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虽然已有研究探讨了动态面孔表情、动态身体表情和声音情绪的脑机制,但对每种情绪载体的整体认识相对不完善,同时对不同情绪载体之间神经机制的共性和区别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首先通过三项独立的激活似然估计元分析来识别每种情绪模式的大脑激活区域,然后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估三种情绪载体之间共同的和独特的神经活动。结果显示,动态面孔表情的大脑活动包括广泛的额叶、枕叶、颞叶和部分顶叶皮层以及海马、小脑、丘脑、杏仁核等皮层下区域;动态身体表情的激活集中于颞/枕叶相关脑区以及小脑和海马;声音情绪则引起了颞叶、额叶、杏仁核、尾状核和脑岛的激活。联合分析表明,三种情绪载体跨模态激活了左侧颞中回和右侧颞上回。对比分析的结果证明了视觉刺激比听觉刺激更占优势,动态面孔表情尤为突出,同时动态身体表情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声音情绪有其独特性。总之,这些发现验证和拓展了三种情绪载体的现有神经模型,揭示了情绪处理中心的、普遍性的区域,但每种情绪载体又有自己可靠的特异性神经回路。

  • 群体面孔情绪感知的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11-30

    摘要: 如何揭示情绪性面孔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神经科学的热点课题。以往研究主要采用单独面孔表情作为情绪诱发或呈现方式,但对群体情绪知觉与体验的关注极其缺乏,而群体面孔表情作为群体情绪的主要表达方式,亟待深入关注。因此,本项目将采用群体面孔(面孔群)表情作为群体情绪刺激,拟通过事件相关电位(ERP)、核磁共振(fMRI)以及经颅磁刺激(TMS)等技术结合行为研究,尝试从情绪信息(效价和强度)、朝向信息(正面、侧面、倒置)、完整性(局部呈现、完整呈现)、空间频率信息(完整、高频、低频)等方面探明群体面孔表情加工的时间动态特征和大脑激活模式。这将有助于全面认识和深入了解群体情绪识别的一般规律,对于更好地优化社会互动也具有现实意义。

  • 空间频率影响恐惧加工的神经通路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1-18

    摘要: 恐惧情绪由于其具有威胁性而优先得到有效的加工。其中空间频率作为处理面孔信息的基础成分,通过不同的神经通路影响恐惧面孔表情的加工。双通路观点认为在皮层下通路上,低空间频率的恐惧面孔表情存在优先传递性,高空间频率则主要通过皮层通路对恐惧面孔表情进行精细化加工;而多通路则能够更加灵活地处理空间频率对情绪加工的影响。未来研究应明确脑区及其子区域在多条通路上的作用,从而进一步验证视觉信息是如何影响情绪加工的。

  • 表情对婴儿面孔图式效应的调节及其机制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14

    摘要: 婴儿面孔图式效应是促进早期亲子关系形成的一种先天本能反应,该效应一直被认为主要是受婴儿面孔结构的影响。但近年来表情对该效应的影响开始得到关注,在以成人面孔为基线的条件下,婴儿面孔图式效应量会因表情不同而有所变化,表现出中性婴儿面孔图式效应最强的现象。鉴于目前对该现象的成因及其神经机制知之甚少,所以本项目拟先建立一套婴儿与成人同面孔多表情图片系统;然后以此为基础,分别考察面孔表情不确定性是否会调节成人对不同表情婴儿面孔的偏好和注意偏向,并探究其相应神经机制,促进养育脑研究在我国的开展。

  • 赢分与输分运动员和身体姿势情绪的加工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04-18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本研究采用中国运动员赢分和输分后的表情, 通过行为学和脑电技术比较面孔表情和身体姿势的加工机制。实验1探讨了赢分与输分面孔和身体的效价和强度, 实验2考察了图片的情绪类型(中性、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厌恶), 实验3采用脑电技术比较了赢分和输分情绪的神经机制。3个实验的行为结果表明, 相比面孔, 身体信息更能区分赢分和输分的效价, 而且身体姿势传递的情绪内容相对单一, 面孔表情传递的情绪内容相对复杂和多样化。脑电实验的结果表明, 身体的情绪信息能更早地被大脑识别, 表现在N170成分上, 面孔表情的情绪效应, 反映在EPN成分上。在加工的晚期, 面孔和身体条件下, 均观测到胜利比失败表情诱发了更大的LPP成分。结果表明, 大脑在多个阶段对身体姿势进行情绪评估与分类, 为行为上身体对效价的高区分性提供了证据。

  • 赢分与输分运动员和身体姿势情绪的加工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03-22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本研究采用中国运动员赢分和输分后的表情, 通过行为学和脑电技术比较面孔表情和身体姿势的加工机制。实验1探讨了赢分与输分面孔和身体的效价和强度, 实验2考察了图片的情绪类型(中性、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厌恶), 实验3采用脑电技术比较了赢分和输分情绪的神经机制。3个实验的行为结果表明, 相比面孔, 身体信息更能区分赢分和输分的效价, 而且身体姿势传递的情绪内容相对单一, 面孔表情传递的情绪内容相对复杂和多样化。脑电实验的结果表明, 身体的情绪信息能更早地被大脑识别, 表现在N170成分上, 面孔表情的情绪效应, 反映在EPN成分上。在加工的晚期, 面孔和身体条件下, 均观测到胜利比失败表情诱发了更大的LPP成分。结果表明, 大脑在多个阶段对身体姿势进行情绪评估与分类, 为行为上身体对效价的高区分性提供了证据。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