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22-8
  • 工作时间与工作绩效的非线性关系:一项元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8-31

    摘要: 基于42篇文献的64项独立研究,总样本量为22843人的数据,对工作时间与工作绩效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1)工作时间与任务绩效、关系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2)国家类型的调节作用显著:相对于西方欧美国家,工作时间与任务绩效、关系绩效的倒U型关系在中国更为显著;(3)产业类型的调节作用显著:相对于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工作时间与任务绩效的倒U型关系在知识密集型产业中更为显著;(4)年龄的调节作用显著:相对于高年龄水平,工作时间与任务绩效的倒U型关系在低年龄水平群体中更为显著;(5)性别的调节作用显著:相对于低男性比例,工作时间与关系绩效的倒U型关系在高男性比例群体中更为显著。结果不仅基于元分析厘清了工作时间与工作绩效的倒U型关系效应,而且为劳动法中工时规定(例如周均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合理性提供了科学依据,警示组织注意工作时间对工作绩效的过犹不及效应。

  • 正念训练对冲动性不同要素的影响:基于双加工理论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8-24

    摘要: 正念是指对当下身心体验不带有评判地觉察。基于双加工理论,以正念为核心的训练对个体冲动性不同要素均具有明显干预效果。一方面,有助于降低因情感系统引发的冲动驱力:通过降低个体的奖赏评估与预期,缓和诱发冲动的压力与负性情绪的反应,减弱自动化反应的联结和强度;另一方面,提升个体由认知控制系统调节的冲动控制力:增强个体的认知控制和行为抑制能力。由于冲动性驱动因素和控制因素二者加工时序的先后差异和作用方向对抗性特点,正念训练促进两类要素的积极交互影响,缩小冲动性驱动与控制力量之间的不平衡,为个体更好地回应自身反应与外界刺激提供了有利缓冲,是降低个体冲动性的有效干预手段。

  • 面孔-人格知觉中眼部线索及其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8-22

    摘要: 人们常常会基于他人面孔特征对其人格做出相应推论。在影响面孔-人格知觉的五官特征中,眼部特征最具复杂性。总体上,眼部线索可分为可变和不可变两大类。可变线索包括注视方向、眼睑开放程度与眼部区域的表情等;不可变线索包括眼睛大小、巩膜着色程度、虹膜颜色以及巩膜暴露指数等。从以上线索效应的潜在作用机制来看,可以将眼部线索分为三大类,即受病理因素影响的眼部线索、与特定群体相关的眼部线索和受主观意识或生理因素调控的眼部线索。此外,也进一步指出了未来研究还需加以考虑的其他眼部特征效应,以及待拓展深入的研究视角。

  • “凭感觉”的热情与能力:社会认知内容的生理线索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8-21

    摘要: 热情与能力是解析社会认知的普适性框架, 同现实情境中各种要素的关系不断被挖掘, 使其工具性作用日益凸显。与众多明显带有社会属性的要素相比, 直接源自面孔或者颜色的视觉、声音的听觉、身体姿态的动觉、温度变化的肤觉等生理线索, 也可以跟热情与能力的社会知觉产生关联, 这个过程可能基于生理社会的知觉联结或者知觉启动等假设路径而发生。关注生理社会的知觉关系, 更能体现热情与能力解析具体情境的灵活性, 侧重典型生理线索的挖掘、建立生理线索同热情与能力的组态关系, 以及这种关系对社会性偏向的影响, 将有助于推进热情与能力融入更为广泛的社会应用之中。

  • 死亡意识的恐惧管理和悲伤管理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8-18

    摘要: 基于悲伤情绪的功能及效应,提出死亡意识的悲伤管理假设。实验一采用电生理、微表情、主观报告等方法探索死亡意识伴随的情绪变化;实验二、三对比死亡意识的悲伤管理和恐惧管理,并探索情绪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死亡意识诱发悲伤和恐惧(尤其是悲伤),且死亡反思诱发更多的悲伤;恐惧在死亡意识与外在人生目标间起中介作用;悲伤(而非恐惧)背景音乐下,死亡意识使个体更重视内在人生目标。上述结果为死亡意识的悲伤管理提供了实证依据,表明在悲伤的情绪中加工死亡意识可能促进个体的内在成长,这对疫情等社会灾难时期的心理救援具有启示意义。

  • 基于连续体信念的精神障碍污名化干预探索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8-13

    摘要: 以往研究尝试阐明精神障碍患者污名化的产生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方案。然而,不同方案的干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并导致了众多理论纷争。解决上述争论的关键在于揭示污名化产生的核心认知机制,即精神障碍的污名化源于人类自发性的社会分类加工。上述核心认知机制的提出将引领以连续体信念为切入点的全新污名化干预路径。该干预路径能够整合精神障碍污名化消除的理论之争,进而衍生出完整的连续体信念干预理论模型和实践模式。

  • 动作视频游戏专业玩家的认知神经特征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8-08

    摘要: 动作视频游戏是电子竞技中受众最广、心智挑战最高的游戏项目之一。目前对动作视频游戏专业玩家的能力特征了解尚不清晰。以职业选手和排名较高的玩家为对象,横断研究发现动作视频游戏专业玩家具有更快的注意选择、更稳定的持续注意、更好的注意瞬脱表现、更高的多目标追踪能力和工作记忆容量。专业玩家更好的注意表现主要与更高的P3波幅有关,工作记忆表现与背外侧前额叶和右后顶叶等可塑性变化有关。此外,专业玩家还存在中央执行网络与多个脑网络间的功能连接增强。目前游戏训练对认知的促进程度尚不足以弥补专业玩家和新手的认知差距。基础的认知能力对玩家游戏表现的预测有限。未来可扩展更高级的游戏决策,游戏组块或游戏模式的认知研究。

  • 纵向关系的探究:基于交叉滞后结构的追踪模型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22-08-08

    摘要: 基于交叉滞后结构的追踪模型对于揭示变量间纵向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也为因果关系的验证奠定了基础。交叉滞后面板模型在一定条件下可转换为其他形式的模型,如何选择适当的模型是重要的议题。本文对各模型进行概述,并从模型结构、预设轨迹、时间点要求等方面进行比较,最后通过一个实例说明如何选择适当的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模型在变量关系的判断上可能给出很不同的结果,实际运用中应当有模型选择和模型比较的意识。

  • 自我与他人视角的动态信息加工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8-05

    摘要: 为了实现流畅的社会互动,个体需要同时加工自我与他人视角下的信息,并能有效地区分二者。然而个体对自我与他人视角下的信息存在共享神经表征,那么大脑是如何在同时完成自我与他人视角信息加工的前提下又不至于混淆二者的呢?本文通过创新性的、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的内隐视觉观点采择任务,发现对于自我视角和他人视角下的信息加工存在频率约为1Hz的行为振荡现象,并且二者存在180左右的相位差。这一结果说明在有他人在场的社会情景中,自我视角与他人视角下的信息加工是一种具有周期性的交替优势的过程。

  • 词素位置概率在中文阅读中的作用:词汇判断和眼动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8-03

    摘要: 中文词切分的认知机制一直是心理语言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研究发现中文读者可使用词素位置概率等语言学线索帮助词切分,而首、尾词素位置概率的重要程度以往研究观点并不一致。本研究通过词汇判断和眼动实验,考察中文读者对首、尾词素位置概率的利用情况。实验1a和1b采用词汇判断任务,考察在不同词频条件下词首与词尾词素位置概率对词汇识别的影响。在错误率和反应时指标上,高频词条件下词首与词尾词素位置概率效应不显著;低频词条件下词首词素位置概率效应显著,词尾词素位置概率效应不显著。实验2a和2b采用句子阅读任务,考察在自然阅读情境中被试对词素位置概率的运用。在凝视时间、回视路径时间和总注视时间指标上,低频词条件下词首词素位置概率效应显著,词尾词素位置概率效应不显著。高频词条件下词首与词尾词素位置概率效应均不显著。词汇判断和眼动证据共同表明,词素位置概率信息是中文读者重要的语言词切分线索,且与词尾词素位置概率相比,词首词素位置概率在词汇切分与识别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更大。同时,词素位置概率线索的运用会受到词频的影响,研究结果支持复合词加工的混合通达表征模型。

  • 腹内侧前额叶在内隐认知重评中的因果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8-02

    摘要: 情绪调节对维持个体心理健康、适应社会生活十分重要,然而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外显情绪调节,目前我们对内隐情绪调节的认知神经机制的了解还非常有限。为揭示内隐情绪调节的核心脑区,本研究使用句子整理任务启动内隐认知重评,并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激活内侧前额叶特别是腹内侧前额叶(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vmPFC),考察该脑区在内隐情绪调节中的因果作用。结果表明,vmPFC被激活的被试组(实验组,n = 40)在内隐认知重评启动条件下比tDCS伪刺激组(对照组,n = 40),在观看负性图片时报告了更少的负性情绪,同时负性图片诱发的晚正成分(late positive potential, LPP)波幅更低(LPP是情绪体验强度的客观指标)。同时,实验组比对照组在观看负性图片时表现出更低的枕区P1波幅(P1为早期视觉注意程度的客观指标)。以上结果说明,激活以vmPFC为代表的内侧前额叶不但能增强内隐情绪调节的效果,还能减少被试对负性刺激的早期注意分配。本研究是采用tDCS技术考察启动引起的内隐情绪调节的首次尝试,研究结果不但表明了以vmPFC为代表的内侧前额叶在内隐认知重评中的关键作用,还为临床应用研究指出了增强内隐情绪调节能力的神经调控潜在靶点。

  • 情绪调节灵活性对负性情绪的影响:来自经验取样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8-01

    摘要: 情绪调节灵活性是指个体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境需求灵活部署情绪调节策略的能力。本研究采用经验取样方法通过拟合个体在日常生活事件(如,未通过考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COVID-19)中的策略使用剖面结构和情境负性程度与策略使用程度的共变关系测量个体的情绪调节灵活性水平,并探讨其对个体后续负性情绪(抑郁和焦虑)的影响。两个独立样本结果表明:单一策略使用偏好(如沉浸偏好和表达抑制偏好)的个体在负性生活事件中和疫情期间经历了更高水平的抑郁和焦虑情绪。此外,当个体随情境负性程度提高使用更多分心策略,而随情境负性程度降低使用更多认知重评策略(意味较高的情绪调节灵活性),其抑郁和焦虑情绪水平更低。以上结果共同证实了情绪调节灵活性对减少个体的负性情绪具有积极影响。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