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24-1
  • 利他炫耀中的预测偏差: 助人者低估来自旁观者的社会评价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31

    摘要: 助人者在决定是否主动展示自己的利他行为时常常面临困境,既希望获得他人赞赏,又害怕招致负面评价。对利他行为的炫耀是否真的会遭到负面评价?助人者对社会评价的预测准确吗?本研究通过7个实验(N = 1362),揭示了利他炫耀中的预测偏差及其潜在机制:对于利他炫耀行为,助人者会低估来自旁观者的社会评价;感知到的利他动机在这一过程中起中介作用。这一发现有助于深化对利他炫耀行为及其社会评价的理解,为鼓励助人者主动传播利他行为并进而在社会层面增强利他氛围提供依据。

  • 基金投资决策中老手与新手的信息加工差 异及干预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31

    摘要: 以往的基金研究多从专业的角度构建复杂的决策模型,难以直接被普通基金投资者所理解和应用。为了引导众多的基金投资新手正确理财,我们引入老手新手比较范式探寻二者投资决策时的信息加工过程差异,并探讨如何对新手予以干预以提升其决策质量。研究1通过Mouselab技术收集信息加工过程数据,发现在基金信息搜索和加工过程中,老手比新手更倾向于基于属性的信息搜索模式,信息加工的补偿性更低;基于属性的信息搜索模式有利于决策质量,但这一结果仅在新手中存在,这可能在于老手的信息搜索模式较为稳定,其变异性难以为决策质量提供解释。由于现有的理财客户端的页面呈现方式使得投资新手难以使用基于属性的信息搜索模式,研究2向被试提供表格纸来帮助他们进行结构化加工,以降低基于属性进行搜索的难度,结果发现结构化加工组被试的决策质量高于控制组。上述结果反映了老手和新手基金投资决策的信息加工特征,为改进新手理财决策提供了干预思路。

  • 债务的心理和行为后果及其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31

    摘要: 债务是指个体现在或将来负有向他人或机构还款的法律或道德义务。随着我国居民负债水平的持续上升,它所造成的心理和行为后果值得关注。债务引发的债务压力会导致个体有较差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较多的短视行为、消费行为以及不道德行为,并对其伴侣和子女有潜在的影响。债务的影响机制包括两条路径:心理需要受阻和补偿机制以及认知资源损耗机制。未来研究应探究债务的其他心理和行为后果并寻找边界条件,梳理债务的特征维度,拓展债务的研究方法,以及构建解释债务后果的整合理论。

  • 专业设计、用户设计还是AI设计?设计源效应的心理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分类: 管理学 >> 企业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1-28

    摘要: 设计源效应是指企业产品设计来源信息对消费者产品偏好和企业态度的影响。目前,专业设计师、用户和AI是三种常见的产品设计源。这三种产品设计源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对消费者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其中,能力是专业设计源效应产生的作用机制,能力、权力和心理距离是用户设计源效应产生的作用机制,而价值和信息是AI设计源效应产生的作用机制。同时,设计源效应是有作用条件的,会受到消费者、产品、企业因素的约束。未来研究可以深入探讨消费者对混合设计源的反应、进一步探讨设计源效应的作用机制和作用条件。

  • 知觉学习中非显著性刺激视觉加工的学习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25

    摘要: 非显著性刺激的知觉学习研究发现成人大脑具有可塑性,但是知觉学习如何影响不同的视觉加工阶段仍不清楚。通过将眼动指标划分为三个视觉加工阶段来探究知觉学习的机制:搜索潜伏期(早期),是指从搜索屏呈现到第一次眼跳离开初始注视点位置的时间,代表了在搜索屏中选择第一个搜索位置的时间;注视点个数和平均注视时间(中期),代表搜索过程中注视加工的位置个数和平均加工时间;确定时间(后期),代表判断当前刺激是否为目标并做出反应。结果发现对训练刺激的搜索正确率提高,反应时变快,同时搜索潜伏期显著增加,注视点个数和平均注视时间减少,且行为和眼动指标的变化都没有迁移至未训练刺激。说明知觉学习会影响早期和中期视觉加工阶段,可能通过增长搜索潜伏期,同时减少眼跳的次数和降低注视时间来提高搜索表现

  • 区分还是融合?虚拟化团队工作模式下的员工工作-家庭平衡策略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分类: 管理学 >> 企业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1-24

    摘要: 虚拟化团队工作模式成为当前企业运作的一个发展趋势,产生了无边界的工作特征,工作和家庭领域高度重叠,改变了以往工作和家庭可区分的研究和实践前提。为此,学者开始提倡顺应无边界的发展趋势,促进工作和家庭融合。然而,基于这一管理思路的企业实践却导致了一系列负面效果。这让我们不禁重新思考:在虚拟化团队工作模式发展趋势下,我们更适合采用以往的工作-家庭区分思路,还是当前的工作-家庭融合思路,抑或是其他新的管理思路?为解决这一重要问题,本研究通过社会认同理论弥补资源保存理论在解释力上的不足,探讨团队虚拟性如何影响员工的工作-家庭整合行为,采用怎样的管理思路进行有效的干预以达到工作和家庭和谐发展的效果。本研究为数智化变革下的工作-家庭平衡研究构建了新的理论框架,推动该领域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有助于指导企业从新的管理思路促进工作和家庭和谐发展。

  • Human reasoning process is related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problem being faced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分类: 物理学 >> 交叉学科物理及相关领域的科学与技术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24-01-21

    摘要: The non-exclusive dual-process working model proposed in De Neys article effectively makes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theories and models, but the explanation of the switching problem and the exclusivity problem in this article cannot constitute a complete rejection of the existing switching mechanism and the traditional fast-slow dual-process model. We believe that a more powerful and logical way of explaining the theory is as follows: human reasoning process is related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problem being faced, and it is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ading process of the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the problem, the brain will automatically choose different ways of reasoning for the problem of different levels of complexity; and in the process of selection, the principle of minimum energy should still be valid.

  • 青少年手机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基于多元宇宙样分析和密集追踪方法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1-20

    摘要: 为探究手机压力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1基于 74182名青少年样本,采用多元宇宙样分析检验了 手机压力 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稳健性关系;研究 2对507名青少年采取为期35天的密集追踪测查,探究了手机压力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机制。研究 1发现 50%以上青少年报告对手机有过压力感受且手机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负向关联是稳健的,这值得研究者和社会的关注。研究 2发现反刍和消极情绪的强度/波动性在手机压力和心理健康间起到中介作用, 且二者对积极和消极心理健康维度的作用机制有一定差异 。 研究首次扩展了数字化时代背景下 压力 -认知 /情绪 理论和媒体使用 -数字化压力 -心理健康 模型的广度和深度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提供 了新的视角和依据 。

  • 消费者用药依从行为探析:基于两阶段理论模型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分类: 管理学 >> 管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1-18

    摘要: 个体健康行为改变是否存在阶段性是当前争议的焦点。用药依从行为作为关键的影响医疗效果指标, 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前人对于用药依从水平的研究综述大多是从医学角度, 着眼于特定疾病的用药依从行为。然而, 在医疗保健行业市场化的背景下, 鲜有研究从消费者的视角出发, 探究信息加工方式和心理过程对消费者用药依从行为的影响。同时, 现有研究也缺乏对依从行为的理论分类和论述。基于两阶段理论模型回顾了营销领域影响消费者用药依从行为的影响因素, 梳理了干预策略, 并提出未来研究趋势与展望。在理论上, 这有助于从健康行为改变阶段上理解个体的用药依从行为, 丰富健康领域的阶段理论。在实践上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规律, 并为慢性病管理提供了营销方面的启示。

  • 社交机器人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中的应用

    分类: 心理学 >> 医学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18

    摘要: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 ASD)儿童的核心症状之一是社交互动障碍。早期干预对ASD儿童的社交能力发展至关重要,而传统心理干预方法存在耗时长、花费高昂、专业康复治疗师短缺等诸多局限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社交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ASD儿童社交能力的干预研究。通过梳理社交机器人在ASD儿童干预中的可行性,分析社交机器人在ASD儿童社交互动中的研究现状,探讨社交机器人在ASD儿童干预中实验环境、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优势与挑战。未来社交机器人在ASD儿童中的研究可考虑从探索人机双方特点开发新的社交场景,结合多模态和脑科学技术揭示人机互动的心理过程以及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构建社交机器人闭环系统等方面展开。

  • 工具性喂养对9~12岁儿童挑食行为的影响:来自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17

    摘要: 采用静息态磁共振数据结合机器学习方法在87名9~12岁儿童中探究挑食行为的神经关联,并检验其在工具性喂养和挑食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儿童挑食行为与右侧尾状核的局部一致性正相关。功能连接结果表明儿童挑食行为与右侧尾状核-左侧壳核功能连接正相关。预测分析结果显示上述神经发现能够较好的预测儿童挑食行为,验证了神经结果的稳定性。这表明涉及感觉信息编码和奖赏加工的尾状核和壳核可能在儿童挑食行为的个体差异中起着关键作用。中介模型进一步显示,工具性喂养能够通过右侧尾状核-左侧壳核功能连接负向影响儿童挑食行为。研究提供了儿童挑食行为稳健的神经基础证据,并且为从父母喂养方式入手干预改善儿童不良的挑食行为提供理论参考。

  • 性别刻板印象的变与不变?来自内容、方法与影响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17

    摘要: 性别刻板印象作为一种社会认知,是人们对男性和女性的特征、属性和行为的普遍信念。在社会变迁的宏大背景下,研究者通过传统方法(过去-现在-未来评价范式、横断序列设计、横断历史元分析)和新近技术(词嵌入)探讨了性别刻板印象变迁。虽然有少许研究声称性别刻板印象未随时间发生变化,但大部分研究基于社会角色理论,都支持性别刻板印象已随时间发生变迁。变迁模式主要表现为:认为女性在男性化特征(如能动性)上不断增长,而男性在女性化特征上(如共生性)可能有所增长。这些变迁对缩小经济上的性别差异具有积极作用,但也可能会给家庭和健康带来消极后果。未来研究应在多学科交叉、多方法融合的基础上,以细化方式、网络视角去考察性别刻板印象变迁,尤其要重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该主题的探究。

  • 左侧角回在词汇语义加工中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1-17

    摘要: 大脑左侧角回是语言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的一个重要语义加工脑区。该脑区在词汇语义加工中的具体功能还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成为研究者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结构上,角回位于颞叶、枕叶和顶叶交接区,并且具有广泛的白质纤维束连接,这决定了它可能具有跨区域信息整合的功能。它在高水平语义表征、模态和特征信息联合表征、语义关系表征以及语义整合加工中参与激活,可能是语义表征和加工的信息聚合区。然而,左侧角回在语义表征枢纽、语义执行控制加工、默认模式网络的语义加工三方面还存在功能争论,未来研究需要综合考虑左侧角回的解剖结构基础及其与广泛脑区连接的特点,对角回子区域的功能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

  • 初中生在线风险暴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个体中心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16

    摘要: 为探究初中生在线风险暴露的潜在类别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采用在线风险暴露量表、焦虑量表、抑郁量表、失眠严重指数量表、自尊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调查了1178名初中生。结果发现:(1)女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和学习成绩较差的初中生具有更多心理困扰。(2)初中生在线风险暴露可分为安全组、不良内容接触组和风险组三类;(3)心理健康水平于在线风险暴露亚组间存在显著差异。在抑郁、焦虑和睡眠困扰上,风险组得分最高、不良内容接触组次之、安全组得分最低。在自尊和主观幸福感方面,安全组得分最高、不良内容接触组次之、风险组得分最低。结果表明,初中生在线风险暴露存在显著的群体异质性,未来可根据不同在线风险暴露人群有针对性的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 Social exclusion and short video addiction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boredom and self-control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16

    摘要: Background Short video apps are very popular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and some students even rely on them. Most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only focuses on Internet addiction, and seldom pays attention to the phenomenon of short video addiction.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are worth exploring.Objectives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exclusion and short video addic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mediating roles of boredom and self-control.Methods This study adopted a Multi-stage investigation and investigated 532 college students (39% males; mean age 19.32 1.23 years) with social exclusion scale, boredom proneness scale, self-control scale, and short video addiction scale. The mediating effect was tested with Process 3.1.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cial exclusion could directly affect short video addiction. Moreover, boredom and self-control can independently medi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ocial exclusion and short video addiction. Furthermore, boredom and self-control can sequentially medi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ocial exclusion and short video addiction.Conclusion Theoretically, this study modified the I-PACE model , indicating that behavioral addiction, such as short video addiction, should consider personal and distant social factors. Practically,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schools should reduce peer rejection and improv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literacy to reduce boredom and enhance self-control, thus effectively preventing short video addiction.

  •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Short Version of the Childhood Abuse Self Report Scale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16

    摘要: Objective: To test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short version of the Child Abuse Self Report Scale (CASRS‑12)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A total of 980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of whom 418 were investigated for the first time, and only filled in the CASRS‑12. In the second survey, 514 subjects filled in the CASRS‑12, general anxiety scale, self-esteem scal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scale. Results: Each item of the CASRS‑12 had a good discrimination. Both exploratory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onfirmed the four-factor model of the scale, and the fitness indicators were 2/df=4.18,RMSEA=0.079,CFI=0.95,TLI=0.94,IFI=0.95,NFI=0.94. The cumulative explained variance is 76.05%. 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and test-retest reliability of the scale were 0.86 and 0.74 respectively. The CASRS‑12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depression scale (r=0.42, p

  •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amily cohesion and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16

    摘要: Background: Many studies have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cohesion and depression, but there are different views and the results are inconsistent. It is necessary to use meta-analys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cohesion and depress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Methods: Chinese database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and English databases (ERIC, MEDLINE, 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 Elsevier SD, PsycINFO, PsycArticles, and 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were searched for articles published by November 2023. Family cohesion measurement tools, depression measurement tools, study design, age, gender,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sampling year were analyzed as moderators. Meta-analysis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random effects model in CMA3.0 software.Results: A total of 71 studies (90,023 participant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The meta-analysis reveale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family cohesion and depression (r=-0.31, 95% CI -0.35, -0.27 ). The association was moderated by family cohesion and depression measurement tools, design type,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but not by age, gender, or sampling year.Limitations: The sample size included in this research is relatively small in European and African cultures, making it challenging to analyz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study results at present comprehensively.Conclusions: The findings contribute to the ongoing debate between Social Support Theory and The Circumplex Model, showing that individuals with lower family cohesion tend to experience higher levels of depression.

  • 面孔吸引力判断中的跨通道整合过程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15

    摘要: 以往关于面孔吸引力判断的研究多关注视觉信息,忽视了非视觉信息在其中的作用,而现有研究已证实面孔吸引力判断中存在不同感官信息的相互作用,是跨通道整合的。为此,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综合面孔空间模型和贝叶斯因果推理模型,推测在面孔吸引力判断的跨通道整合过程中,当个体根据感官刺激和已有的标准面孔推断不同感官信息是来自同一张目标面孔时,便自然将各种感官信息在大脑中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目标面孔,进行吸引力的判断。未来可将面孔嵌入更广泛的环境中,考察多种感官信息的跨通道整合,并进一步探究跨通道整合的边界条件,以及社会互动中的跨通道整合,以构建更系统的面孔吸引力跨通道整合模型。

  • 父母手机冷落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越轨同伴交往的中介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15

    摘要: 目的:探究父母手机冷落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以及越轨同伴交往在两者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父母手机冷落量表、越轨同伴交往量表和网络游戏成瘾量表对808 名青少年进行调查,采用 AMOS 26.0 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父母手机冷落与网络游戏成瘾(r = 0.23, p<0.01)和越轨同伴交往(r = 0.19, p<0.01)均呈显著正相关,越轨同伴交往与网络游戏成瘾亦呈显著正相关(r = 0.23, p<0.01);越轨同伴交往在父母手机冷落与网络游戏成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父母手机冷落既能直接诱发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也能通过助长越轨同伴交往间接增加网络游戏成瘾风险。

  • 错失焦虑的性别差异:一项元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15

    摘要: 目的 探讨错失焦虑的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国内外共12 个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通过 EndNote X9 进行筛选,最终共纳入合格研究 118 项(共包含效应值120 个),时间跨度为 2013 年~2023 年。使用 CMA3.0 结合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主效应显示,错失焦虑的性别差异不显著。调节效应显示,青少年期女性的错失焦虑显著高于男性,而成年期则相反;国内男性的错失焦虑显著高于女性,国外则相反;使用宋小康版量表,男性错失焦虑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其它工具则相反。出版年代、出版类型的调节效应均不显著。结论 错失焦虑的性别差异受年龄阶段、取样地域和测量工具影响,科研工作中和干预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