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23-9
  • 主观社会阶层如何预测亲社会倾向?基于互惠信念的有调节链式中介模型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30

    摘要: 本研究认为主观社会阶层可进一步细化为主观家庭阶层和主观个体阶层,且前者可通过后者预测互惠信念进而预测亲社会倾向,但两者对互惠信念和亲社会倾向的预测方向不同。通过小规模抽样的心理测验,构建基于互惠信念的有调节链式中介模型(研究1),并利用2021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21) 进一步验证所构建的模型(研究2)。结果表明,主观家庭阶层通过主观个体阶层与互惠信念的链式中介作用于亲社会倾向路径得到交叉验证,但互惠信念对亲社会倾向预测的方向因互惠信念的类型而存在差异;个体相对剥夺感的调节作用、其它路径两个研究均未得到一致性结果。研究为进一步澄清社会阶层预测亲社会倾向的研究分歧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 语素意识与快速命名对汉语儿童阅读能力的影响:跨学段的中介效应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7

    摘要: 对416名二(低)、四(中)、六(高)年级(学段)的汉语儿童进行半年追踪,检验了语素意识与快速命名对两类阅读能力(理解与流畅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对于低学段的儿童而言,语素意识与快速命名通过字词识别准确性影响半年后的阅读能力,且字词识别流畅性在快速命名影响阅读流畅性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对于中、高学段的儿童而言,语素意识与快速命名对半年后阅读理解的间接影响均不显著;字词识别准确性在语素意识影响阅读流畅性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而字词识别流畅性的作用仅体现在中学段;快速命名通过字词识别准确性和字词识别流畅性影响到阅读流畅性。结果揭示了在小学不同学段,阅读理解与阅读流畅性的影响机制存在一定的共享性与特异性。

  • 研究社会文化变迁的新视角——表征相似性分析:以老年人心理健康为例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7

    摘要: 在心理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研究中,社会变迁研究主要使用单维度线性分析方法探索特定心理或行为的变化趋势以及影响社会变迁的潜在因素,缺乏对多维变量内部结构变迁的关注,也难以比较不同尺度的社会变迁现象。本研究将介绍一种从模式角度进行社会变迁研究的方法表征相似性分析,并以1998~2018年间对中国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的纵向追踪数据与对应时期的社会文化变迁测量为实例,演示如何构建多维度的表征相似性框架,依次介绍多变量单维模式分析(时间、空间、心理与意识空间(Mental space,简称意间))、多变量跨维度模式分析(意间-时间,意间-空间,意间-时间-空间)、跨尺度模式分析(地区-国家)、概念模式分析,以及表征相似性分析与传统方法的耦合分析,随后展望了表征相似性分析的拓展方向。

  • 抑郁症情绪失调的动态特征:情绪动力学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6

    摘要: 抑郁症在DSM-5中界定的核心特征是持久的情绪紊乱,如过度悲伤和急剧减少的愉悦情绪体验。近年来,情绪动力学强调:抑郁症临床人群的情绪失调不局限于较高的消极情绪平均强度和较低的积极情绪平均强度,还表现为异常的情绪动态模式。本综述系统地纳入18篇采用生态瞬时评估探究日常生活中抑郁症临床人群的情绪动态特征的文献,结果表明:1) 相比于健康对照组,抑郁症患者消极情绪波动幅度更大,表现为更大的消极情绪变异性和消极情绪不稳定性。2) 抑郁症患者的情绪系统僵化且缺乏灵活性,表现为更大的消极情绪惯性和更密集的情绪网络。3) 抑郁症患者情绪反应性存在异常,表现为经历积极事件后的心境点亮效应,经历消极事件后更大的消极情绪反应性。4) 患者情绪系统的复杂度下降,表现为更低的情绪分化水平。处于抑郁症缓解期的个体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情绪失调。本综述首次从情绪动力学的视角总结了抑郁症情绪失调的特征,这些情绪动态特征为抑郁症的个体化医疗和复发预防提供了潜在的、具有高生态效度的干预靶点。

  • 对疼痛线索的晚期注视偏向预测慢性疼痛的维持:来自眼动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生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6

    摘要: 使用点探测视觉任务和融入真实疼痛刺激的视觉任务,以疼痛-中性、中性-中性图片为实验材料,采用眼动追踪技术,测量慢性疼痛患者对疼痛线索的动态注视偏向指标,并进一步考察这些指标对六个月后慢性疼痛强度和功能损伤变化的预测作用。研究发现,点探测视觉任务中,慢性疼痛患者在前三个时间窗上(0~500 ms、500~1000 ms、1000~1500 ms)对疼痛线索的注视偏向显著高于对中性线索的注视偏向,但在第四个时间窗上(1500~2000 ms)不存在差异;融入真实疼痛刺激的视觉任务中,慢性疼痛患者在四个时间窗上对疼痛线索的注视偏向均显著高于对中性线索的注视偏向。分层标准多元回归模型和机器学习回归模型均发现,慢性疼痛患者在两个任务中对疼痛线索的晚期注视偏向(1000~1500 ms、1500~2000 ms两个时间窗),均可以独立预测6个月后慢性疼痛强度和功能损伤的维持。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慢性疼痛患者对疼痛线索从注意早期就表现出注视偏向,但是只有晚期的注视偏向能够预测慢性疼痛的维持。

  • 睡眠对婴幼儿学习的记忆巩固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6

    摘要: 睡眠依赖性记忆巩固指在睡眠期间,大脑对新学习的信息或技能进行重新处理和加强,从而使记忆更加稳定和持久的过程。睡眠在将新习得的信息巩固到稳定的长时记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记忆类型不同,睡眠依赖性记忆巩固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同时,睡眠的不同阶段和特征对不同类型记忆巩固的影响也有差异。在成人研究的基础上,近年的婴幼儿研究发现,即使在个体发展的早期阶段,睡眠也具有记忆巩固的重要作用。在学习后经历睡眠的婴幼儿与那些没有经历睡眠的控制组相比,学习效果显著提高、可以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婴幼儿在睡眠时,海马、内侧颞叶等与记忆有关的脑区会显著激活,睡眠纺锤波、慢波等脑电特征与婴幼儿记忆巩固效果相关。从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两种不同的记忆类型入手,介绍婴幼儿睡眠依赖性记忆巩固的行为和脑研究的进展,帮助掌握睡眠对婴幼儿学习的记忆巩固作用。

  • 系统合理信念维护心理健康:缓和作用与拓展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3

    摘要: 系统合理信念是指个体对社会系统公正性与合理性的感知。理论与研究表明,系统合理信念具有防御威胁的缓和作用。它通过缓解意识形态失调、补偿个人控制感缺失以及否认或淡化威胁这3类心理机制维护心理健康,并受到情境、个体与时间边界的影响。然而,心理防御的解释忽视了系统合理信念通过应对威胁的路径以维护心理健康。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检验与发展防御应对整合模型,重视缓和作用的消极后果,并完善相关测量和拓展研究领域。

  • The intersubjective interaction in psychoanalysis: Enlightenment from Martin Buber’s philosophy of dialogue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9

    摘要: 自20世纪70年代末伊始,精神分析领域的许多流派都发生了一种主体间转向。其中,布伯的对话哲学对理解精神分析的主体间互动具有重要启示,但这种探索有待深入。在结合众多现象学家的论述之后,可以将布伯区分的我-它关系和我-你关系视为两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模式。在精神分析中,我你关系主要表现为:(1)互动双方能充分投入到当下的对话之中,进行全身心地回应,在非言语交流和语言交流层面完成匹配;(2)当产生冲突之时,双方能够就意见不一致的地方进行协商,甚至在关系破裂之后努力修复。这种主体间互动模式在安全型依恋和一些良好的咨访关系中可以看到。我它关系更多意味着单向地操纵他人,以此满足自身的各种需求(如安全需要和自恋需要)。在极端的我它关系模式中,他人只是我的一种延伸,在我的需要和预期之外的各种情感、观念和行为,往往被漠视。这种主体间互动模式在自恋者、精神变态者、癔症来访者、躁狂者和强迫者等适应不良的个体那里很常见,也广泛存在于在日常生活中。我它关系的操纵过程可以通过语言、情绪和身体行动等途径来完成。此外,海德格尔描述的从上手状态转变为现成在手状态的三个阶段(触目、腻味和窘迫)可以用于理解人际操纵从成功到失败的变化,为来访者更替不良的互动模式提供转机。未来的精神分析研究可以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索。

  • “惩前毖后”与“率先垂范”:第三方干预行为的影响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8

    摘要: 第三方干预是维持和发展社会规范的关键力量,对整个人类群体具有进化意义。补偿和惩罚是第三方干预的两种主要形式,二者均是维护社会规范的重要力量,具有恢复得失平衡以及促进规范遵从的积极作用。研究者广泛认可威慑效应是第三方惩罚促进规范遵从的主要作用机制,然而也有许多研究结果与该假说相悖。除威慑作用外,第三方干预行为作为高代价信号,也具有澄清社会规范、改变人们规范知觉的作用,这暗示着信号效应可能也是第三方干预促进规范遵从的重要作用机制。探究第三方惩罚促进规范遵从的边界条件、检验第三方补偿等非破坏性措施在维护社会规范方面的有效性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 Association between hindrance stress and state anxiety: the moderating role of HPA-axis function to acute stress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4

    摘要: Objective: Nowadays, young adults are facing stressors from several aspects. They have already become the most anxious groups in Chinese society and in risk of developing a series of anxiety disorders. The theory of challenge-hindrance stress was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outcomes of different stressors. It has been widely tested mostly in the field of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 the current study, we used the challenge-hindrance stress theory to clarify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tress in daily life and anxiety. We also examined the HPA-axis function buffering the influence of daily stress on anxiety.Methods: we used the edited Chinese version of challenge-hindrance stress scales to measure challenge and hindrance stress over 6 months. The level of anxiety was measured by 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We also carried out a Trier Social Stress Test (TSST) in laboratory and recorded the change of cortisol level during the 60 minutes right after the acute stress.Results: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cent level of hindrance stress positively predicts trait anxiety, but the level of challenge stress does not predict trait anxiety.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cortisol decline rate during the recovery of acute stress moderat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tress and anxiety. To be exact, individuals with low cortisol decline rate could not recover to baseline level even after rather long rest, and hindrance stress in their lives would lead to higher level of anxiety. But for individuals who has high cortisol decline rate after acute stress, they recover fast to baseline after the stressor disappear, and they become less anxious although facing the same level of hindrance stressLimitations: Firstly, we only examined anxiety but left other distal outcomes of stress such as wellbeing to be further studied. Secondly, we choose the decline rate of cortisol to represent the HPA-axis function instead of taking different systems into consideration. Thirdly, stress appraisal could be further examined in the challenge-hindrance stress researches in addition to different stressors.Conclusions: The current study check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tress and anxiety under the framework of challenge-hindrance stress. We examined the moderating mechanism of HPA-axis function, and discussed the effect of physiological toughness from the respective of resources and demands.

  • 加工需求驱动下词汇阅读神经通路的动态协作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4

    摘要: 建构统一的认知和神经生理模型是词汇阅读认知神经科学研究面临的核心问题。阅读的认知理论模型一致认为阅读是语音和语义加工通路分工协作的结果,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也表明词汇阅读是背侧和腹侧神经通路动态协作的结果。为了系统地阐述阅读网络的这种动态协作机制,结合神经功能和生理基础两个层面,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疏理:首先,指出潜在的加工需求是背/腹侧神经通路动态协作的实质;然后进一步阐明潜在加工需求驱动了不同正字法深度下背/腹侧神经通路的分工合作模式;最后,深入剖析了潜在加工如何通过语言经验的塑造作用形成了神经通路间的动态协作。从而揭示出阅读神经通路动态协作的实质可能是特定任务下加工需求驱动的结果,这种动态协作可能成为跨语言普遍的词汇阅读理论模型。

  • 第三方惩罚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3

    摘要: 第三方惩罚(third-party punishment, TPP)指个体作为第三方或者观察者为维护社会规范对违规者所实施的惩罚行为。大量研究为揭示TPP行为的神经机制提供了启示,但鲜有研究关注不同功能性脑网络在其中发挥的整体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TPP相关的研究,对相关理论模型和脑网络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TPP的认知神经网络模型,系统地对TPP行为背后的神经机制进行解释和整合。在该模型中,情绪系统和奖赏系统是TPP的动力来源,认知系统主要负责责任评估以及惩罚的选择;奖赏网络、突显网络、默认模式网络和中央执行网络分别参与不同认知加工阶段。该模型建立了TPP相关研究在心理层面和认知神经层面上的联系,对TPP行为的发生和发展机制进行了更加整体、全面的解释。未来可以引入元分析或基于机器学习的分析方法,在不同的背景信息和更加复杂的社交情境下探讨第三方干预偏好以及背后的认知神经机制。

  • The afterthought phenomenon in stress: impacts of retrospective appraisal on stress responses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3

    摘要: Background: While psychosocial stressors trigger neuroendocrine responses and affect task performance, many studies overlook the dynamic nature of the stress appraisal process. Goal: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whether subjective appraisals at various time points can interpret individual stress responses, both behaviorally and physiologically, using controlled laboratory conditions. Methods: A total of 137 effective participants were recruited to induce individual stress states using the Trier Social stress Test (TSST). Subjective appraisals were measured both before (anticipatory appraisal) and after the stressor (retrospective appraisal). Concurrently, participants' cortisol responses and task performances were documented. Results: Findings indicate that anticipatory appraisal doesn't significantly impact task performance, whereas retrospective appraisal markedly affects performance of the corresponding tasks. Regarding cortisol levels,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only the retrospective appraisal of the speech task accounted for the observed variance in cortisol response under stress. Discussion: The data suggests that retrospective appraisals are more indicative of behavioral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psychosocial stressors than anticipatory appraisals. These findings lend empirical support to refining the biopsychosocial model and underscore the utility of retrospective appraisal in capturing individual stress response variations.

  • 身份尴尬与身份辩护:劳务派遣员工组织身份发展过程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2

    摘要: 目的 为了探索派遣员工在双重组织身份(互补性和动态性)发展过程如何解决身份问题。方法 通过两阶段的访谈设计,收集了34位来自不同行业派遣员工的深度访谈及问卷数据,并结合第一作者的实习观察资料,三位作者进行了开放式、轴心式和选择式逐级编码分析。结果 研究发现,双重组织身份期望与体验比较结果中的匹配-不匹配是引发双重组织身份尴尬(身份问题)的主要原因,派遣员工会通过四种身份辩护策略来应对。局限 忽视了个体特征或组织情境对身份尴尬和身份辩护策略的影响,且对派遣员工双重组织身份的动态性探索不足。结论 构建了劳务派遣员工双重组织身份动态发展模型,丰富了身份理论和组织社会化理论。

  • 自我参照的神经成像认知本体论数据集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2

    摘要: 自我参照(self-reference,或自我参照加工)指人们加工与自己相关的信息时的认知过程。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对自我参照进行诸多研究以理解人类自我认知的神经基础。但是,自我参照一词在不同研究中是否表征着相同的心理过程?这一根本问题鲜受关注。本研究尝试初步建立自我参照的本体论数据集以检验该问题。使用规范化流程系统地检索文献并筛选文章,随后两位独立的编码者对纳入文章在行为和神经层面对自我参照的操作化定义进行编码并标准化,形成自我参照的神经成像认知本体论数据集。本数据集来自66篇神经成像论文,包括行为与神经层面对自我参照的操作化定义(以CSV文件格式保存)、不同操作化定义下自我参照所激活大脑区域的坐标数据(以BrainMap格式保存)、说明手册。数据编码的一致性分析表明,编码结果可靠。与自动化元分析数据库Neurosynth相比,本数据集的论文筛选更加精准,且能够比较自我参照的不同操作化定义所激活脑区的异同,为理解自我参照的神经基础提供更精确的结果。本数据集为深入理解人类自我认知的神经机制提供基础,也为其他类似的元研究数据集的创建提供参考,促进认知本体论的研究。

  • 阅读研究中常用眼动控制模型的对比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2

    摘要: 建之于序列加工理论、平行加工理论和交互激活理论,一些经典的眼动控制模型对阅读过程中常见的眼动行为、实验效应及其背后可能的信息加工认知机制进行了模拟和探究。阅读研究中的五种经典眼动控制模型E-Z Reader 10th、SWIFT、Glenmore、OB1 Reader和CRM,在模型结构、模型基本逻辑、解释常见眼动行为、解释常见实验效应上存在相似性亦有独特性。基于对上述模型的对比分析,未来模型需要考察词汇后整合的问题、语序的问题、语言外因素的问题,可尝试对偏好注视位置的最新实证研究结果进行一定程度的解释,建立模型对比的统一标准,探索各个模型的跨语言解释力。

  • 中文词语远距离联想测验的编制及初步探索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0

    摘要: 远距离联想测验(RAT)及其变式复合远距离联想测验(CRAT)是揭示聚合思维和顿悟认知神经机制最常用的实验材料,也是评估个体创造性潜能的常用测试。相较于CRAT,RAT更适合跨文化研究,然而目前缺乏与RAT对等的中文远距离联想材料。基于经典的联想层级理论和中文语境下的联结特性,研究开发80组中文词语远距离联想测验(CWRAT);此外制定等级计分模式。借鉴潜在类别分析方法,以联结方式为分类指标对80个条目进行潜在类别分析,并探究分类结果对条目各项指标(如:顿悟感)的影响。效度检验显示CWRAT与创造性类比、创造性成就、开放性显著相关。依据潜在类别分析的统计指标,CWRAT可划分为3个类别,发现高象征/比喻概率联结方式的C1,C3类别比高特征概率联结方式的C2类别顿悟感更高,且C2类别在通过率方面高于C3,在反应时方面低于C3。本测量丰富现有中文创造性测评工具库,也为创造性的跨文化比较提供了新的实验材料。

  • 社会概念表征和整合的神经基础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09

    摘要: 社会概念的表征和整合是人们理解和思考社会信息的重要基础,其神经基础问题正逐渐成为新兴的研究热点。现有的脑影像和损伤研究证据较为一致地提示,社会概念表征主要依赖由双侧颞叶前部、颞顶联合区、背内侧前额叶、扣带回后部及邻近的楔前叶所组成的脑网络。新近的功能神经影像研究提示,上述脑区除支持社会概念表征外,也分别参与不同层次的社会概念整合。未来研究可以从社会概念表征的子维度、社会概念加工的子成分、社会概念加工的行为影响等方面继续深入和拓展。

  • 以全新视角看待孤独症的社交沟通:双重共情问题

    分类: 心理学 >> 医学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08

    摘要: 在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型的引领下,多数将孤独症社交沟通问题归咎于其自身的不足,而双重共情问题(double empathy problem)是以社会沟通本质的双向性为基点,认为孤独症难以融入社会环境不仅由于其自身无法理解典型发展人群,典型发展人群亦难以理解孤独症,由于双方之间感知和理解的不匹配,信息的双向脱节,从而导致双方的互动困难。一系列相关研究证实双重共情问题的存在,其内部机制包括行为表达方式的不同和污名化现象,可通过共同阅读模式、同伴支持和人际同步性方式进行干预。未来研究需关注更多年龄层面的孤独症间社交沟通情况,研究评估需考虑孤独症特殊的共情表达,深入研究双方互动过程,并鼓励扩展更多有效的干预方法。

  • The Discrepancy in Timing Between Synchronous Signals and Visual Stimulation Should not be Underestimated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08

    摘要: Response latency (RT) is a crucial measure in studying human behavior, representing the time between the onset of a stimulus or task and the subject's response. The different time bases among visual stimulus generation devices and response collection devices introduces errors in RT measurements. These errors can be mitigated through the serial port synchronization signals, but limited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regarding their accuracy.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methods for reducing the time errors to achieve accurate RT measurements. PsychToolbox generated visual stimuli and serial port synchronization signals, for comparison their timing. The findings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rstly, the serial synchronization signal presenting precedes visual stimulation, with a smaller lead time observed at higher refresh rates. Secondly, the lead time increases as the stimulus position deviates further to the right and downwards. Additionally, in Linux and IOPort(), serial port synchronization signals exhibited greater accuracy. Considering the inherent poor timing accuracy and the multiple influencing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erial port synchronization signals, it is recommended to employ light signal measuring the RT. However, differences in position between the light signal and visual stimuli introduce errors. To address this issue, a calibration formula was proposed and verifie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under the darkening process, the mean value of the time error is about -0.1ms. This accuracy enables precise calculation of the visual stimulus presentation moment, thereby obtaining accurate RT. This study offers valuable insights for optimizing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RT measurements.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