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22-6
  • 发展性阅读障碍视听时间整合缺陷可能的机制:视听时间再校准能力受损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6-30

    摘要: 发展性阅读障碍的本质一直是研究者争论的焦点。大量研究发现,阅读障碍者具有视听时间整合缺陷。然而,这些研究仅考察了阅读障碍者视听时间整合加工的整体表现,也就是平均水平的表现,却对整合加工的变化过程缺乏探讨。视听时间再校准反映了视听时间整合的动态加工过程,对内部时间表征与感觉输入之间差异的再校准困难则会导致多感觉整合受损,而阅读障碍者的再校准相关能力存在缺陷。因此,视听时间再校准能力受损可能是发展性阅读障碍视听时间整合缺陷的根本原因。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考察发展性阅读障碍者视听时间再校准能力的具体表现,以及这些表现背后的认知神经机制。

  • How to Capture Moral Behaviors: From Laboratory to Everyday Life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6-29

    摘要: Morality is an eternal topic that has been contemplated and pursued by both philosophers and lay people alik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Psychologists have found that individuals moral judgments, moral emotions, moral intentions, moral motivations, moral reasoning and moral behaviors are not internally consistent. Among which, moral behavior is most relevant to everyday life. Given that moral behaviors are influenced by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personality traits (e.g., virtue), social situations (e.g., time pressure), and social desirability (e.g., moral image), it is quite challenging to effectively and accurately measure moral behaviors both in the laboratory and in real-life social situations. Our current work synthesizes differing concepts of moral behaviors and their conceptual distinctions from diverse 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We then offer a selective review on differing paradigms such as scale method, laboratory experiment, virtual reality, field experiment, big data approaches and experience-sampling method. It is our hope that this work would inspire researchers to better capture and explore the complex and dynamic moral behaviors, and provide potential future prospects to the emerging trends of novel thoughts, theories, methods, paradigms and applications for unveiling moral behaviors and their underlying processes.

  • 预测性对快速读者和慢速读者词汇加工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6-27

    摘要: 本研究借助眼动仪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熟练阅读中快速读者与慢速读者对语境预测性的利用是否有差异。实验1比较快速组与慢速组在中央凹加工高、低预测词的差异。实验2对比两组利用副中央凹预视(相同、相似假字、低预测词和不相似假字)加工高预测词的差异。实验1结果显示两组读者有相似的预测性效应:对高预测词的注视时间比低预测词更短。实验2结果显示两组的预视效应存在差异:慢速组在相同预视下对目标词的跳读率高于低预测预视,而快速组在两种预视下的跳读率差异不明显但高于慢速组;慢速组在低预测和不相似预视下注视目标词的时间分别长于相同预视,而快速组的这两种效应较小。结果表明,两组读者利用预测性的差异表现在副中央凹加工阶段,即慢速读者比快速读者利用相似预视激活预测性信息的效率更低,且在低预测或无效预视下对词汇的识别和语义整合更困难,这说明慢速读者在词汇加工中更依赖语境且对无关信息的抑制更弱。这些结果支持词汇质量假说。

  • 死亡凸显对消费者体验性消费选择偏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6-27

    摘要: 消费者的决策心理与购买行为会受到周边环境暴露的死亡信息的影响发生变化。本文从意义维持模型出发,通过4个实验探讨了死亡凸显对消费者体验性消费选择偏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死亡凸显情境下消费者更倾向选择体验性消费。进一步分析发现,死亡凸显通过降低消费者的生命意义感提高了其对体验性消费的选择偏好。同时,社会支持对此间接效应起到了缓冲作用。研究结果初步揭示,补偿生命意义感的缺失是死亡凸显增加体验性消费选择的潜在机制,这也为新冠疫情背景下的消费者决策行为干预提供了一定参考。

  • 你能看见我的努力吗:社会地位感知对消费者繁简偏好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6-27

    摘要: 文章通过五个实验(包括一个预注册实验)探讨了个体感知到的相对社会地位如何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繁简设计的偏好。实验1和2发现处于相对低社会地位的个体会偏好设计繁复的产品。实验3和4探究了该效应的中介机制,即繁复设计的产品可以传递出努力线索,而相对低社会地位个体因为重视努力进而偏好繁复设计产品。实验5通过调节变量的方式进一步验证上述机制,发现社会地位对繁简偏好的影响只存在于那些重视努力价值的个体身上。文章推进了消费者审美偏好,主观社会地位和消费者努力等方向的研究进展。

  • 职场负面八卦对被八卦员工行为的影响:基于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的元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6-26

    摘要: 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职场负面八卦对被八卦员工行为的影响。然而,目前关于二者关系机制的研究视角较为分散,且研究结论存在诸多分歧。为了厘清职场负面八卦与被八卦员工行为之间的关系,对2000年以来51个研究、61个样本的198个效应值进行了定量整合,基于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构建了职场负面八卦影响员工行为的解释机制,探索了负面八卦感知属性和文化差异在调和职场负面八卦与员工行为矛盾结论方面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职场负面八卦对被八卦员工的行为产生了消极影响,职场负面八卦具体通过降低积极人际认知对被八卦员工的行为产生消极影响。从负面八卦感知属性的调节作用来看,当员工感知已被负面八卦时会表现出更加消极的行为,而当员工感知将被负面八卦时则会表现出更加积极的行为。从文化差异的调节作用来看,西方文化情境中职场负面八卦对被八卦员工行为的负向影响弱于东方文化情境。以上结论对于研究和管理职场负面八卦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情感触摸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应用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6-24

    摘要: 情感触摸指那些用来表达爱、关心、欣赏等感情的或者被认为传递了这类信息的触摸行为。触摸愉悦感的产生与存在于人类多毛皮肤中名为C触觉的一组低阈值机械感受传入神经有关。早期经验和社会文化因素共同塑造了个体的触摸体验模式,积极的体验模式能够增强社会联系,促进亲密关系,触摸回避则与某些心理障碍有关。情感触摸具有治疗功能,但在心理治疗领域的应用涉及伦理问题,中介触摸和替代触摸可以作为解决触摸回避和伦理问题的新方法。

  • 亲子关系和父母教育卷入对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影响:挫败感和人生意义感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6-23

    摘要: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动机-意志整合模型,采用问卷法以930名青少年(年龄 = 15.24 1.66岁)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从家长与孩子双视角分析孩子体验到的亲子关系和父母教育卷入对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影响路径。结果显示:(1) 相比低亲子关系-低教育卷入一致的个体,高亲子关系-高教育卷入的青少年有着更低水平的挫败感,且相比于低亲子关系-高教育卷入的青少年,有着高亲子关系-低教育卷入的个体表现出更低水平的挫败感;(2) 挫败感在亲子关系-教育卷入与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 人生意义感调节该中介模型后半段,即挫败感对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随着人生意义感的增加,挫败感对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影响逐渐减小。研究从家庭关系中家长与孩子双视角,揭示了挫败感和人生意义感的中介与调节作用,为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发生机制提供更多解释路径。

  • 工作记忆中“组块”概念的演化及理论模型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6-22

    摘要: 在Miller提出神奇的数字72之后,块被很多理论作为个体工作记忆加工过程中具有稳定结构并可用于用于衡量记忆容量的单位。但随着研究者对组块研究的深入,他们对组块的定义也在发生着改变。与此同时,不少研究发现个体的年龄阶段与其主要采用的组块层级相对应,但尚不清楚组块层级的转换是否存在固定的年龄区间,且对组块机制的解释仍存在分歧。因此本文针对组块定义的发展与演变、年龄阶段特征及其机制三方面展开综合讨论。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多探讨长时记忆在工作记忆组块运行机制的作用,完善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组块特征,以及怎样发挥复述策略和少即是多原则在组块过程中的优势等问题。在Miller提出神奇的数字72之后,块被很多理论作为个体工作记忆加工过程中具有稳定结构并可用于用于衡量记忆容量的单位。但随着研究者对组块研究的深入,他们对组块的定义也在发生着改变。与此同时,不少研究发现个体的年龄阶段与其主要采用的组块层级相对应,但尚不清楚组块层级的转换是否存在固定的年龄区间,且对组块机制的解释仍存在分歧。因此本文针对组块定义的发展与演变、年龄阶段特征及其机制三方面展开综合讨论。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多探讨长时记忆在工作记忆组块运行机制的作用,完善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组块特征,以及怎样发挥复述策略和少即是多原则在组块过程中的优势等问题。

  • 情绪体验影响估算策略运用的认知与脑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6-21

    摘要: 揭示情绪体验影响个体完成各种认知任务的认知神经机制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往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和行为实验,集中考察了焦虑对估算策略运用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潜在的脑机制尚不清楚,对焦虑以外的情绪体验与估算策略运用之间关系的研究也极其缺乏,而情绪调节对估算策略运用影响方面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本研究将采用面孔表情图片作为情绪刺激材料,结合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 ERP)技术,采用启动范式,尝试从外显和内隐两个角度,考察不同效价的情绪体验在估算策略运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而揭示情绪调节影响估算策略执行的时间动态特征和大脑激活模式。这将有助于充分认识情绪体验影响估算策略运用的认知与脑机制,为更好的优化估算策略运用效果提供实证依据。

  • 灾后中小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症状的共存模式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6-19

    摘要: 为揭示灾后中小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抑郁在症状层面的共存模式,本研究分别在汶川地震和雅安地震1年后,对灾区的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基于高斯图形模型和贝叶斯爬山算法构建了二者的共存症状网络。结果发现,在DSM-IV的框架下,PTSD和抑郁的重叠症状以及情绪麻木症状在二者的共存网络中起到了桥接作用;子网络探测结果与DSM-IV划分的症状边界不同,PTSD中的闯入性症状和回避性症状是其区别于抑郁的特异性症状,且多为闯入性症状激发回避性症状;在二者的共存模式中,多为抑郁症状激发PTSD症状。上述结果在汶川和雅安两个样本中均得到了交叉验证,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

  • 状态焦虑对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影响:认知评价和记忆偏向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6-17

    摘要: 探讨状态焦虑对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影响,并检测记忆偏向与认知评价在其中的中介和调节作用。实验1招募大学生60人,随机分为高、低状态焦虑组,采用情绪诱导程序诱导高、低状态焦虑;采用口头估计任务测量回溯式时距判断,考察高、低状态焦虑诱导后的回溯式时距判断差异。实验2在实验1的基础上,招募大学生60人,增加自由回忆任务测量记忆偏向,考察状态焦虑对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影响中记忆偏向的中介作用。实验3在实验1和实验2的基础上,招募大学生90人,增加视觉模拟心境量表测量认知评价,考察状态焦虑对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影响,并检测认知评价与记忆偏向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在回溯式时距判断中,高状态焦虑比低状态焦虑更高估时距;(2)在状态焦虑对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影响中,记忆偏向具有中介作用;(3)在状态焦虑对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影响中,认知评价和记忆偏向存在有调节的中介作用:只有当认知评价得分较低时,即对于认为焦虑对身体健康有害程度较低的个体而言,在状态焦虑影响回溯式时距判断中,记忆偏向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即状态焦虑只通过记忆偏向影响回溯式时距判断。研究结果揭示了焦虑个体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内部过程,验证了注意闸门模型中有关用于计时的记忆资源越多对于时距越高估的假设,丰富了焦虑通过记忆偏向影响回溯式时距判断的解释视角,为通过调整认知评价改善焦虑个体时距偏差提供了重要参考。

  • 促进还是阻碍:调节定向对不同社会阶层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6-14

    摘要: 近来研究表明应该在一定的边界条件下理解理解社会阶层与亲社会行为间的复杂关系。通过四个实验,我们引入调节定向考察了社会阶层如何影响亲社会行为。研究发现,社会阶层本身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比较有限,但相比于较高社会阶层的个体,较低阶层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更容易受调节定向的影响(研究1、2a和2b)。而这种不对称的敏感性导致了不同阶层间在亲社会性的差异,尤其是对于持有可提升亲社会性的调节定向的人群(研究2a和2b)。此外,还发现调节定向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框架依赖效应。在正性框架中,促进定向会增加亲社会性,而在负性框架中则会减少亲社会性,而预防定向则相反(研究1-3)。这一现象可以用决策时的安于现状策略来解释(研究3)。这些结果进一步揭示了社会阶层、调节定向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联系。

  • 视听时、空一致性对Pip-and-Pop效应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6-14

    摘要: 多感觉整合遵循空间原则和时间原则,有研究表明 Pip-and-Pop 效应产生的原因是 多感觉整合,那么 Pip-and-Pop 效应是否同样遵循空间原则和时间原则呢?本研究采用动态视觉搜索范式,通过两个眼动实验考察空间一致性(实验 1)和时间一致性(实验 2)对Pip-and-Pop 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当视觉目标颜色变化伴随一个同侧的听觉刺激时所产生的 Pip-and-Pop 效应最大,对侧条件没有发现 Pip-and-Pop 效应。(2)视听刺激同时呈现所产生的 Pip-and-Pop 效应最大,随视听刺激呈现时间间隔的增加 Pip-and-Pop 效应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结果表明,视听时、空一致性对 Pip-and-Pop 效应具有调节作用,这为多感觉整合在产生 Pip-and-Pop 效应中的作用提供了证据。

  • 正常老化对视觉早期注意的影响—来自ERP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6-13

    摘要: 选择性注意能够作用于视觉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各个注意阶段均受到老化过程的影响,其中注意早期阶段的老化研究对于理解认知老化的发生机制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地梳理了刺激前的注意预期阶段以及刺激后200ms内的早期感知注意阶段的正常老年人和青年人ERP比较研究,以探讨正常老化对视觉早期注意的影响。现有证据表明,相对于青年人,正常老年人:(1)多个早期ERP注意效应(包括注意预期ADAN,早期空间注意N1,以及特征注意SP和SN)在潜伏期上都存在显著延迟;(2)在振幅上,不同ERP注意效应的老化表现存在差异:某些ERP成分(包括注意预期EDAN,以及早期空间注意P1)的注意效应没有明显减弱,而某些ERP成分(包括注意预期alpha,早期空间注意N1,以及特征注意SN)的注意效应受到老化调控;(3)一些注意效应(包括特征注意SP成分,以及客体注意P1和N1成分)的目标增强机制保留,而干扰抑制机制缺损。目前已有研究在老化对注意效应振幅的调控上还存在不一致,这可能与研究的信噪比、任务难度、注意机制分离以及老年人的个体差异有关。未来研究应考虑这些因素以更好地探究正常老化对视觉早期注意的影响。

  • 运算动量效应的理论解释及其发展性预测因素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6-13

    摘要: 了解运算偏差的形成与发展对探索算数运算系统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早期的算数运算能力是儿童理解和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基础。运算动量偏差是指个体在进行基本数学运算时倾向于高估加法运算结果而低估减法运算结果的一种运算偏差,主要包括三种理论解释,即注意转移假说、启发式解释和压缩解释。鉴于运算动量效应在成年群体中的相对稳定性以及在不同发展阶段儿童中发现的不一致证据,数学能力的提高与空间注意的成熟可结合不同的理论解释来阐明儿童发展过程中运算动量效应的变化趋势。未来可以进一步整合多种研究任务以揭示运算动量效应的发展轨迹,考察数量表征系统与运算动量效应间的关联,探究运算动量效应在不同运算符号中的稳定性,探讨不同因素共同作用对运算动量效应的影响,并设计有关数学能力的干预措施以减少运算动量效应这一运算偏差。

  • The Font-Size Effect on Judgments of Learning: A Perceptual Contrast Account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6-11

    摘要: The font-size effect on judgments of learning (JOLs) refers to that when required to predict memory performance during the study phase, participants believe that large font words are more memorable than small ones. This study proposed a perceptual contrast account to explain this effect. In Experiment 1, perceptual contrast was achieved by inserting a word with a different font (e.g., 18-pt word) into a sequence of words with the same font (e.g., 70-pt words) at a certain frequency. In Experiment 2, perceptual contrast was manipulated by presenting two different font words up and down in a pai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a low rate of perceptual contrast as small as 25% could lead to the font-size effect on JOLs; (2) compared with the same font words with and without contrast, perceptual contrast reduced the JOLs of small ones but did not affect the JOLs of large ones. Perceptual contrast account can explain the font-size effect on JOLs that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fluency theory and belief theory. It is also applicable to research exploring how other perceptual cues affect JOLs, e.g., number of presentations, difficulty, relatedness, and clarity.

  • 厌恶情绪与自杀行为的关系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2-06-09

    摘要: 自杀导致人类死亡的人数与日俱增,然而自杀的心理机制却并不清楚。最近研究发现,厌恶情绪是导致自杀的主要情绪因素,个体因为自身厌恶而走向自杀。厌恶情绪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排泄物等反感的基本情绪,促进个体远离毒性和疾病,从而产生免疫行为。许多心理问题来自于对周围人或事物的厌恶,有自杀行为的个体对自身极其厌恶,说明他们的厌恶情绪出现了问题。如同躯体免疫攻击自身一样,自身厌恶是自杀意念的关键因素,早年创伤是其根源,生活压力和精神疾病参与其中。厌恶诱发自杀意念的神经基础与HPA轴和五羟色胺系统有关。未来研究可利用神经影像和电生理等神经科学技术,检验自杀行为的神经机制,探讨厌恶情绪影响自杀行为的心理和神经机制。

  • 积极情绪提高背景线索学习的适应性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6-07

    摘要: 背景线索的学习缺乏适应性,这种缺乏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难以在已习得的场景表征上捆绑一个新目标位置(Re-learning),也就是场景表征的更新受阻;其二是在习得一组场景表征后,难以学习另一组全新场景(New-learning)。研究表明,在旧场景表征上捆绑一个新目标位置的能力可能与注意范围大小有关,而学习全新场景则需要重置学习功能。积极情绪可以有效扩大注意范围,并改善对旧有认知模式的固着,因此积极情绪启动将有可能提升背景线索学习的适应性。本研究采用效价为中性和积极的情绪性图片来启动对应的情绪,探索旧场景捆绑新目标位置时和学习全新场景时,背景线索的学习情况,验证积极情绪是否可以提高背景线索学习中的适应性。实验发现,积极情绪无法促进旧场景上捆绑新目标位置的背景线索学习(Re-learning),但是可以促进全新场景的学习(New-learning)。该结果说明,积极情绪可以提高被试的场景学习能力进而促进对全新场景的学习,却无法减少由表征相似性引起的旧表征的自动检索,进而无法改善旧表征的更新过程。

  • 睡眠对知觉与动作序列内隐学习离线巩固效应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6-07

    摘要: 离线阶段发生的学习被称为离线巩固,即在最初获得知识之后,即使没有额外的练习,其记忆痕迹也会保持稳定或提高。有研究初步探究了睡眠对知觉和动作序列内隐学习离线巩固的影响,然而,这些研究未能实现知觉序列与动作序列的完全分离,序列类型是否调节睡眠对内隐序列学习离线巩固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探讨。此外,既往外显学习的研究发现相对于简单的序列,复杂的序列更容易从睡眠中获益,表现出基于睡眠的离线巩固效应。睡眠对知觉序列与动作序列内隐学习离线巩固的影响是否会受到序列复杂程度的调节尚不明确。为此,本研究在完全分离知觉序列和动作序列的情况下,通过三个实验操纵序列的长度及结构,设置三种不同复杂程度的序列规则,考察了这一问题。结果发现,对于动作序列,序列规则复杂程度较低时,无论是否经过睡眠都会发生离线巩固效应,而当动作序列规则较为复杂时,只有经历睡眠才会引起离线巩固效应;对于知觉序列,无论何种难易程度的规则,均未发生离线巩固效应。上述结果表明内隐序列知识基于睡眠的离线巩固会受到序列类型及序列复杂程度的调节,这为内隐学习的离线巩固争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