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社会心理学
  • 情绪效价和动机强度对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26

    摘要: 在互动提取过程中,说话者选择性地提取目标信息,会导致听者对非目标信息的遗忘,这被称为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本研究基于情绪、动机与记忆之间的密切联系,探索在互动提取范式中,情绪效价与情绪动机维度对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的影响。实验1通过操纵情绪效价与项目类型,考察情绪效价对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的影响;实验2通过操纵积极情绪效价下的动机维度与项目类型,考察积极情绪动机维度对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积极情绪(和中性情绪)条件下会产生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消极情绪条件下则不会;且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条件下的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效应量大于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以上结果为了解情绪效价及相应的动机维度对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的影响提供了实证依据,在社会互动任务中检验了情绪与动机影响记忆表现的关键作用。

  • 共生还是对立?人类与人工智能的辩证关系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25

    摘要: 本文结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综述了人类如何从利益论、威胁论及辩证关系视角看待人工智能(AI)的复杂态度。本文首先探讨了AI如何作为一种技术进步,促进了工作效率、决策质量的提高以及在多个领域内的创新应用,反映了对AI的积极评价和期望。随后,本文转向AI带来的潜在威胁,包括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就业市场的冲击以及社会伦理的挑战。最后,从辩证的角度审视了AI技术,强调了在AI发展过程中平衡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的重要性。未来的研究应结合人类对AI态度的多维性和复杂性,致力于AI伦理的探索和人机协作的深化。

  • 解构幸福的文化维度:文化如何建构人类幸福感?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24

    摘要: “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核心研究主题,同时也是当代社会中人们极为关注的焦点。尽管全球对幸福的基本看法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但文化规范和价值观在塑造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中起着关键作用。例如,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幸福通常与社区关系和社会和谐密切相关;而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幸福则更多地与个人成就和自主性联系在一起。深入理解这些文化间的细微差异对于开发有效的幸福增强策略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不同文化中幸福感的构建方式,强调了理解文化差异在设计有效的幸福增强策略中的重要性。未来的研究应该在充分考虑文化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更精细的幸福感研究,发展既尊重又融合多元文化视角的幸福感干预措施。

  • 个体对攻击行为的情绪体验:来自实验与经验取样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24

    摘要: 本文基于攻击的强化模型和对立过程理论,分别在实验室与日常生活中探讨了个体的攻击行为与其情绪体验之间的关系以及特质攻击的调节作用。研究1采用竞争反应时范式测量攻击行为。结果发现,攻击行为可以提升个体的正性情绪,而与负性情绪的变化无关,特质攻击不能调节上述关联。这基本支持了进化心理学取向的强化模型。研究2采用经验取样法测量攻击行为。结果显示,攻击行为对正性情绪有着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对负性情绪有着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但随着特质攻击的提升,攻击对情绪的这些非适应性影响将会逐渐减弱。这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对立过程理论。文章分析了两项研究中个体对攻击行为的情绪体验存在差异的原因,从情绪视角讨论了攻击的适应性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两种理论的适用范围和一致性。

  • 挑战还是机遇?青年科技观的话语呈现—以ChatGPT为例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23

    摘要: ChatGPT已经成为贴近生活、影响未来发展的关键科技,青年群体如何看待、理解这一代表性AI产物,折射着他们的科技观念,将会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的科技格局。本文借助微博平台获取有关ChatGPT的网络话语,从语词维度、情感维度和主题维度分析当代青年秉持的科技观与更深层的发展观。研究发现,青年群体多从实用逻辑与工具主义的角度审视ChatGPT,对其发展和应用保持既乐观开放又反思谨慎的态度。他们努力解构技术逻辑实现知识信息的转化,强调人与科技的交互提升自身能力同时又关注科技的经济效用。面对科技对社会的挑战与国际纷争,青年群体居安思危期冀本国科技崛起。青年群体既是科技的实践者也是未来科技的引领者,本研究旨在深化我们对当前青年群体科技观的理解,并为未来的科技创新和青年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 自发的善行: 加工模式和情境紧急性影响亲社会行为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23

    摘要: 亲社会行为作为亲社会属性的重要方面,一直是自然和社会科学研究的焦点。然而,对于人们是否能够形成亲社会行为的一般直觉倾向,仍存在争论。研究聚焦于慈善情境下的捐助行为,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加工模式和情境紧急性对捐助行为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行为结果发现,捐助行为受紧急性和捐助成本的双重影响,随着成本的增加,个体更愿意帮助紧急情境下的求助者。脑电结果发现,直觉加工比反思加工诱发了更大的前部N1波幅,而反思加工比直觉加工诱发了更大的P2波幅。在非紧急情境下,反思加工比直觉加工诱发了更大的P3波幅。这一结果表明加工模式不仅影响了个体的早期注意和对刺激的评估,还调节了晚期阶段对非紧急事件的认知投入。研究揭示了加工模式和事件紧急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通过关注紧急性这一潜在调节因素为不一致结果指出了方向,扩展了对社会启发式假说的理解。

  • 我的中国心:唤醒民族危机感与自豪感选择性增强后续记忆编码 「open review」

    分类: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20

    摘要: 情绪能够强化记忆编码且对后续记忆编码也有增强效果。本研究探索复杂社会情绪(即民族危机感和自豪感)唤醒如何影响后续的记忆编码。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利用两个实验探索民族情绪唤醒如何选择性地增强记忆编码。实验2采用被试间设计,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危机感、自豪感及中性情绪组进行情绪唤醒,随后进行记忆编码。结果显示,民族危机感和自豪感的唤醒显著增强了记忆编码,但对同一时间窗内与民族情绪无关图片记忆无显著影响。实验3采用相同的设计,但更换记忆材料为数学统计概念,结果发现民族情绪唤醒不影响数学统计记忆编码。本研究深化了我们对复杂社会情绪与记忆交互作用的理解,同时为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证基础。

    同行评议状态: 不通过
  • 荣辱与共?任务型共同经历对合作行为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08

    摘要: 3个实验探究了任务型共同经历对合作行为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实验 1分析了公共物品困境中共同/不同任务经历参与者合作行为的差异性。实验2通过测量信任和人际距离, 探究了共同经历影响合作行为的潜在机制。实验3对任务设置了目标, 通过任务目标的达成与否来操纵成败, 考察了经历成败对合作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任务型共同经历相比于不同经历更能促进合作行为;(2)信任和人际距离在共同经历对合作行为的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3)共同经历成功的个体相比共同经历失败的个体之间有更高的合作行为, 即拥有共同经历的双方只可“同光荣”不可“共耻辱”。

  • 人满为“患”:社会拥挤对社会排斥行为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07

    摘要: 本研究采用污名化诱导网络投球范式,通过2个实验探讨社会拥挤对社会排斥行为的影响机制和群体效应。实验结果均显示,拥挤感启动后个体的排斥次数显著更多,主观排斥显著更高;实验1进一步发现控制感和负性情绪在拥挤感和排斥次数及主观排斥关系中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实验2则从群体类型切入,发现陌生人条件下拥挤感启动会显著增加排斥次数和主观排斥,而熟人条件下拥挤感启动不会显著增加排斥次数和主观排斥。本研究表明:社会拥挤会导致更多的社会排斥行为,并且控制感和负性情绪在该路径上起完全链式中介作用;同时,群体类型能够有效调节社会拥挤对社会排斥行为的影响,即当拥挤群体为陌生人时,社会拥挤才会导致更多的社会排斥行为。

  • 愚公式精神敬畏:概念建构及其对高收入群体捐赠意愿的促进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05

    摘要: 敬畏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积极情绪。但现有敬畏研究多基于西方文化敬畏原型侧重考察自然景观诱发的自然敬畏的作用。虽然有研究开始关注敬畏的社会性来源,但也局限于权威人物事迹。本研究将视角转向普通大众的社会生活,并基于中华传统文化中敬畏原型的社会性、精神性、人本性和大众性特征,提出了“愚公式精神敬畏”概念,考察了它在促进高收入群体慈善捐赠以及缓解贫困群体消极刻板印象方面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愚公式精神敬畏在当代中国社会普遍存在(预研究),是一种不同于自然敬畏的敬畏形式(研究1a、1b和2)。与自然敬畏类似,愚公式精神敬畏能够提升高收入群体的捐赠意愿(研究3a和3b);与自然敬畏不同,愚公式精神敬畏具有缓解对贫困群体消极刻板印象的独特作用(研究2、3a和3b)。文章首次提出“愚公式精神敬畏”概念,结果证明了它在促进捐赠和消除偏见中的作用,拓展了敬畏理论,对促进共同富裕也有启示意义。

  • 互联网“捐赠箱”效应:增加“捐赠箱”对个体互联网捐赠意愿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03

    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当前互联网捐赠转化率普遍较低的问题,基于心理学理论,提出了一个能够影响和促进个体互联网捐赠意愿的潜在因素:增加“捐赠箱”(即,互联网“捐赠箱”效应)。通过1项模拟真实募捐平台的小程序实验和5项控制实验,本研究验证了该策略的有效性并揭示了背后机制:在互联网募捐情境中,增加(vs.未增加)“捐赠箱”为个体提供了一个感知难度较低的初始决策(即,是否“加入捐赠箱”比是否“立即捐赠”的决策难度低),从而提升了他们的决策意愿(即,加入捐赠箱意愿更高)。而这一初始决策会增强捐赠者与之相关的一致性动机,进而提高其后续捐赠意愿。此外,我们识别了互联网“捐赠箱”效应的边界条件:该效应在一致性偏好较低(vs.较高)的个体中将被削弱。本研究丰富和拓展了捐赠行为决策相关的理论研究,并为公益行业从业者开展互联网公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参考。

  • 道德判断与公正的逻辑结构辨析-以对两个经典案例的剖析为例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02

    摘要: 对何为公正的判断决定着道德判断的合理性。公正的判断需要有清晰的逻辑结构,包括对证据的辨析,也包括对判断准则合理性的辨析。在社会事务的公正性评价中,原则性的评价应优先,功利主义式的社会效用评价应居其次。尽可能地查清事件的相关信息,是进行公正的道德判断的数据基础;全面充分的换位思考是进行公正的道德判断的方法基础;以理性、公正、平等、博爱、宽容等为特征的普适性的价值观是进行公正的道德判断的准则基础。

  • 音乐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01

    摘要: 音乐在人类进化中的价值可能与其社会功能有关。研究表明,音乐聆听和联合音乐活动促进了亲社会行为以及亲社会技能的发展。为了解释这些效应,本文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认为音乐通过情绪感染提升了个体的共情和积极情绪体验,其节奏产生的夹带作用促进了个体间同步性,同时,情绪感染和节奏夹带的相互作用可以进一步增强音乐的亲社会效应。催产素、内源性阿片系统、多巴胺奖赏系统以及听觉-运动耦合可能是音乐亲社会效应的潜在神经生物学基础。未来研究可基于多通路的理论模型来检验音乐的亲社会效应及其中介机制,为音乐-社会联结假说提供进一步的证据。

  • 相知在急难, 独好亦何益:二元互动视角下情境和自我关注对人际情绪调节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28

    摘要: 研究旨在考察影响人际情绪调节的关键因素。实验1采用情绪选择范式, 发现双方情绪一致时调节效果更好, 不一致时则优先调节负性情绪。同时, 策略匹配度仅在调节负性情绪时受到调节者情绪状态的影响。这可能是调节者分配部分认知资源于自我调节所致。因此, 实验2设置情绪一致情境的同时操纵调节者的注意资源, 发现仅在负性状态下, 关注自我组的人际调节效果更差, 策略匹配度更低。这就表明: (1)对负性事件的人际情绪调节效果优于正性事件。(2)人际情绪调节存在情绪一致性效应。(3)关注他人仅在调节负性情绪时能有效提高策略匹配度和调节效果。

  • 道德之一元论与多元论:缘起、内涵与论争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19

    摘要: 一元论与多元论之争是道德心理学领域近些年最为活跃的理论交锋之一。道德一元论认为所有外在的道德现象与内在的道德结构都可以用一种因素来解释。道德多元论则认为道德不能只用单一因素来解释,而是存在多个不同质的道德维度,且具有文化敏感性。对应道德理论和道德基础理论是这场争议的典型代表。双方就伤害的解释力、道德失声现象、模块化道德与洁净维度独立性等方面展开论争。未来研究应从三个具体方面进一步探索道德之一元论与多元论难题,进而保持道德心理学领域的理论活力。

  • 穷大方:自我建构视角下物质稀缺对 慷慨行为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09

    摘要: 由资源稀缺导致的稀缺心态对人们的认知、情感及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在稀缺与慷慨行为之间的关系上,当前研究还未有定论,对二者矛盾关系背后的作用机制仍缺乏清晰的认知。本研究从自我建构视角下的面子切入,采用3项研究(5个子研究)探讨了面子意识在稀缺与慷慨行为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1)面子意识在稀缺与慷慨行为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对于面子意识高的个体来说,资源稀缺情境下他们的慷慨行为增加,与资源丰富的个体无显著差异;而对于面子意识低的个体,其慷慨行为则显著低于资源丰富的个体。(2)资源稀缺个体做出慷慨行为的动机是为护面子,而非挣面子。本研究在理论上揭示了二者关系的深层心理机制,有利于厘清稀缺与慷慨行为的矛盾关系。

  • 最优化决策风格的适应功能:基于四象限理论模型的新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01

    摘要: 最优化决策风格包含最优化目标和最优化策略两维度,两者表现出不同的适应功能。目前研究常依据总分或单独的维度得分进行分析,这种方法未能充分揭示最优化决策者的复杂性。本文基于动机视角分析了最优化决策风格两维度的区别和联系,并由此提出以人为中心的最优化四象限理论模型。该模型将决策者区分为混合型、目标型、策略型和非最优化四种类型。依据该模型,本文从情绪适应和社会消费行为适应两个角度梳理和论述了不同类型最优化者的适应功能。最后本文讨论了最优化四象限模型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并建议将来应从最优化决策风格的维度交互、以人为中心视角、纵向分析、影响因素和神经基础等方面进一步探索,以深化对不同最优化类型适应功能的理解。

  • “你看见什么东西正在消逝”:大学生群体对高中的怀旧心理考察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2-28

    摘要: 社交媒体上,“想回高三歇两天”的帖子屡见不鲜。为研究大学生群体对高中的怀旧心理,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将统计分析与语料分析两种跨学科方法创新结合,提出了大学生综合怀旧得分的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三点结论,即:(1)大学生怀旧程度在性别上男性高于女性;(2)大一学生较其他年级更不怀旧;(3)除全国Ⅰ卷地区,高中教育综合水平越高的地区,学生越怀旧。本研究还提出了八点假设,有待进一步研究,并对多种群体存在参考意义。本研究的不足在于问卷设计与数据分析方式的部分不合理,与对小概率事件的部分不正确看待。

  •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网络分析及核心维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2-18

    摘要: 早期研究发现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概念包括遵规-公益、关系、利他、特质四个维度。本研究探索了中国青少年(小学高年级到高中,N = 9,160)亲社会行为四维度和15题项的网络结构,发现无论是整体网络,还是性别及学段网络,遵规-公益维度的预期影响指数都最高,之后依次是利他、关系及特质维度。网络比较结果显示,亲社会行为的维度网络结构和题项网络结构均不存在明显性别差异,但存在学段间的差异,高中生的网络整体强度显著弱于初中生和小学生的。这项研究为理解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提供了新视角,拓宽了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领域,提示未来研究可通过干预遵规-公益维度和利他维度来促进青少年整体亲社会行为发展。

  • 跨文化表情识别中的群内优势效应:自发性和呈现方式对气愤和厌恶表情识别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2-17

    摘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流变得尤为重要。在不同语言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中,非语言方式如面部表情在传递情感和意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以往研究发现,识别同文化背景个体的面部表情比跨文化背景个体更准确,这被称为群内优势效应。然而,以往研究主要关注静态表演表情,对动态表情和自发表情识别中的群内优势效应知之甚少。为了探究群内优势效应是否受表情自发性(表演和自发)和呈现方式(静态和动态)的调节,本研究招募了中国和加拿大/荷兰被试,分别对中国和荷兰模特表演和自发的气愤和厌恶表情(实验1),以及静态和动态表演的气愤和厌恶表情(实验2)进行识别。研究结果显示,在多数情况下,表演和自发表情的识别都呈现群内优势效应,且表演表情的群内优势效应显著高于自发表情;静态和动态表演表情的识别也出现群内优势效应,但两者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表情识别的群内优势效应会受到表情自发性的调节,但可能不受表情呈现方式的影响。本研究首次考察了表情识别的群内优势效应在表情自发性和呈现方式这两个重要特性的调节下的情况,对于扩展群内优势效应研究和深化跨文化表情识别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