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两阶段还是三阶段:双特征客体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特征编码和绑定时程?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03

    摘要: 采用单项目变化检测范式,通过3个实验,探究两维双特征客体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特征编码和绑定时程,并比较无意义客体和有意义客体编码时程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1)被试对颜色变化的检测正确率高于形状变化和特征交换变化,但形状变化和特征交换之间无差异;形状变化的检测成绩高于纹理变化和特征交换,纹理变化与特征交换变化的检测成绩总体无差异。(2)有意义客体的检测正确率高于无意义客体(实验1、3)。(3)随着识记项目呈现时间的增加,颜色-形状客体的变化检测成绩无变化,但形状-纹理客体的检测成绩下降。这些结果表明,两维双特征客体在视觉工作记忆中存在特征编码和绑定时程效应。具体而言,无论是由两种基本特征组成的客体还是由基本特征和细节特征组成的客体,其进程均符合特征绑定的双阶段理论;若从客体间特征编码时程比较来看,其进程符合特征加工的三阶段理论。客体意义性对特征编码有影响,在适度的工作记忆负荷条件下,有意义客体的加工快于无意义客体。呈现时间对不同类型客体的特征编码的影响不同,由基本特征组成的客体加工快于由基本特征和细节特征组成的客体。

  • 中学生社交焦虑与攻击性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5-29

    摘要: 为探讨社交焦虑与中学生攻击性的关系及作用机制,基于认知-行为理论及情感-认知理论,采用社交焦虑量表、言语流畅性量表、情绪智力量表和攻击行为量表,对90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性别、年龄和是否独生的条件下,社交焦虑能够显著预测中学生攻击性行为;(2)社交焦虑能够通过言语流畅性的中介作用预测中学生攻击性;(3)言语流畅性的中介作用受到情绪智力的调节。具体来说,相对于高情绪智力的中学生,低情绪智力中学生的社交焦虑对言语流畅性及攻击性的预测作用更大。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机制,对中学生的攻击性干预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原生艺术绘画对心理健康促进的实践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5-24

    摘要: 本文通过SCL-90量表筛选出66名来自广东某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样本,以完全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干预组33人和对照组33人。治疗前使用PANAS量表、SAS量表、艺术治疗效果他评量表对干预组进行评估,使用PANAS量表、SAS量表对对照组进行评估。对干预组进行18周的(团体辅导)绘画艺术治疗后,使用SCL-90量表、PANAS量表、SAS量表、艺术治疗效果他评量表对两组被试进行评估。通过对比分析前后测结果发现SCL-90量表因子分、SAS量表总分、PANAS量表分、艺术治疗效果他评量表总分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后测结果均优于前测结果,提示原生艺术绘画疗法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根据测试结果,围绕认知、情绪、社交三方面分析原生艺术绘画疗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体现,为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途径。

  • 书写认知老化发生机制及神经机理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29

    摘要: 书写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感知运动,涉及中央认知编码和外周动作执行两个层面的加工,需要消耗较多的认知资源,因此,很容易受到生理老化的影响。基于书写作品的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字体存在大小不一、笔画倒置、圆滑性降低、错误率提高等;基于书写过程的研究发现,老年人的书写容易出现反应变慢、停顿增多、执行延长、速度降低、持笔压力不均衡等。书写认知老化主要缘于脑与神经机制层面的神经密度或运动神经元数量的降低、感觉运动机制的衰退以及激素变化或骨质流失对手部动作的干扰等。未来研究应注重探讨不同书写过程老化的同步性与异步性、书写认知老化的普遍性与特异性,同时也应加强书写认知老化临床诊断标准的开发及应用研究。

  • 死亡意识与亲社会行为:死亡反省和死亡焦虑的不同效应及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24

    摘要: 本研究同时从死亡意识的消极层面和积极层面探讨和比较了不同死亡意识——死亡焦虑和死亡反省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一和研究二分别以亲社会倾向、公共物品博弈行为和真实的捐赠行为为指标,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室实验考察了死亡焦虑和死亡反省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不同取向的价值观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死亡焦虑负性预测或减少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倾向和行为;死亡反省正向预测或增加个体的亲社会倾向和行为。2)死亡反省和死亡焦虑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是一个双路径中介机制。自我增强价值观在死亡焦虑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自我超越价值观在死亡反省对亲社会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3)捐赠情境是死亡反省和死亡焦虑影响捐赠行为的调节变量。在公开捐赠情境下,死亡焦虑组被试的捐赠金额更高;在匿名捐赠情境下,死亡反省组被试的捐赠金额更高。捐赠情境分别正向和负向调节了死亡意识影响亲社会行为的两条中介路径。本研究揭示了死亡意识影响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效应机制和消极效应机制,为死亡意识的积极影响增加了进一步的证据支持。

  • 道德判断与公正的逻辑结构辨析-以对两个经典案例的剖析为例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02

    摘要: 对何为公正的判断决定着道德判断的合理性。公正的判断需要有清晰的逻辑结构,包括对证据的辨析,也包括对判断准则合理性的辨析。在社会事务的公正性评价中,原则性的评价应优先,功利主义式的社会效用评价应居其次。尽可能地查清事件的相关信息,是进行公正的道德判断的数据基础;全面充分的换位思考是进行公正的道德判断的方法基础;以理性、公正、平等、博爱、宽容等为特征的普适性的价值观是进行公正的道德判断的准则基础。

  • 密集追踪成对数据分析的模型建构探索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24-05-23

    摘要: 成对研究以具有相互作用的两名个体为基本单元,广泛用于心理学领域涉及人际交互的研究中。它与密集追踪设计的结合有助于探究人际互动过程中个体行为与人际效应的动态变化,但目前尚缺乏能有效结合密集追踪数据特点以回答成对研究关心问题的统计方法。本研究拟通过模拟和实证研究,基于动态结构方程模型(Dynamic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DSEM)框架,探究三种人际互动模式(双人交互,一人与多人交互,多人两两交互)下密集追踪成对数据分析的统计模型的建构、拓展和应用,推动心理学研究更深入、科学地描述和解释人际交互情境中个体行为的动态发展过程及人际效应。

  • 热身还是分心?工作状态转换活动对日常工作效率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08

    摘要: 本研究基于边界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分析工作场所之中的工作状态转换活动影响员工日常工作效率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通过对来自70名被试603个观察值进行路径分析发现: (1)在个体内层次, 员工上午和下午的工作状态转换活动时间与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投入关系为倒U型。(2)工作状态转换活动对工作投入的作用效果取决于活动时段和活动惯常性:员工上午的工作状态转换活动时间与工作投入的关系在活动惯常性较强的情况下呈倒U型;下午的工作状态转换活动时间与工作投入关系在活动惯常性较弱的情况下呈倒U型。(3)工作状态转换活动通过影响工作投入对工作目标进展的间接效应部分受员工作息时间型的调节:晨型员工上午工作状态转换活动通过上午工作投入对工作目标进展产生正向影响;无论何种作息时间型的员工,下午工作状态转换活动都可以通过下午工作投入对工作目标进展产生正向影响。本研究将工作状态转换活动的研究情境从工作场所之外拓展到从工作场所之中, 探讨这类活动对员工工作效率的影响,加深了对工作状态转换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的认识。

  • “学习改变命运”:社会流动信念对学业拖延的影响及内在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09

    摘要: 学业拖延是普遍存在于各个学生群体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现象, 会影响个体的学业发展和心理健康。本研究创造性地同时考察了主动拖延和被动拖延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学业拖延, 并首次探究了社会流动信念对主动/被动拖延的影响, 以及未来时间焦点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本研究共包含4个子研究(N = 1296), 使用了问卷调查(研究1~2)和实验研究(研究3~4)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发现, 社会流动信念负向预测被动拖延, 正向预测主动拖延。此外, 未来时间焦点分别在社会流动信念和主动/被动拖延的关系之间发挥中介作用。这些结果分别在高中生(研究1)和大学生群体(研究2~4)中得到了验证。本研究揭示了社会流动信念这一内部认知因素对积极的主动拖延和消极的被动拖延不同的影响, 为学业拖延的有效干预提供了针对性的科学建议。

  • 社交媒体相关信息影响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者的冒险倾向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5-22

    摘要: 基于I-PACE模型,通过2项实验考察了社交媒体相关信息对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者的风险决策的影响。实验1使用财富之轮任务考察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与风险决策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问题组有更大的反应时和总注视时间、在高风险条件下更少地选择风险选项。实验2通过呈现社交媒体相关线索和中性线索测量社交媒体相关信息对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者的风险决策的影响,结果显示,一致情况下增加了问题组的风险选项选择次数和首次到达时间。整个研究表明,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会影响风险决策,社交媒体相关信息对问题组的影响更大,增加了其风险决策时的冒险倾向。未来可对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者在风险决策过程中的大脑活动进行探究,以便深入了解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与风险决策间的关系。

  • 愚公式精神敬畏:概念建构及其对高收入群体捐赠意愿的促进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05

    摘要: 敬畏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积极情绪。但现有敬畏研究多基于西方文化敬畏原型侧重考察自然景观诱发的自然敬畏的作用。虽然有研究开始关注敬畏的社会性来源,但也局限于权威人物事迹。本研究将视角转向普通大众的社会生活,并基于中华传统文化中敬畏原型的社会性、精神性、人本性和大众性特征,提出了“愚公式精神敬畏”概念,考察了它在促进高收入群体慈善捐赠以及缓解贫困群体消极刻板印象方面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愚公式精神敬畏在当代中国社会普遍存在(预研究),是一种不同于自然敬畏的敬畏形式(研究1a、1b和2)。与自然敬畏类似,愚公式精神敬畏能够提升高收入群体的捐赠意愿(研究3a和3b);与自然敬畏不同,愚公式精神敬畏具有缓解对贫困群体消极刻板印象的独特作用(研究2、3a和3b)。文章首次提出“愚公式精神敬畏”概念,结果证明了它在促进捐赠和消除偏见中的作用,拓展了敬畏理论,对促进共同富裕也有启示意义。

  • 文化在人机交互中的角色:人类共享和文化差异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24

    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引发了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文化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了文化对AI理解和应用的影响,突出了在AI开发过程中考虑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文章分析了文化差异如何塑造AI技术的接受度和用户体验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对AI的共同的价值观和态度。此外,还讨论了文化背景在AI技术的伦理监管和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强调了考虑AI研究中文化特征的重要性,并探索了样本多样性和多种数据统计方法对研究结果的潜在影响。为了全面理解AI技术与文化间的相互作用,未来研究需致力于开发适用于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有效评估工具,以促进AI技术的全球化发展和应用。

  • 荣辱与共?任务型共同经历对合作行为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08

    摘要: 3个实验探究了任务型共同经历对合作行为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实验 1分析了公共物品困境中共同/不同任务经历参与者合作行为的差异性。实验2通过测量信任和人际距离, 探究了共同经历影响合作行为的潜在机制。实验3对任务设置了目标, 通过任务目标的达成与否来操纵成败, 考察了经历成败对合作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任务型共同经历相比于不同经历更能促进合作行为;(2)信任和人际距离在共同经历对合作行为的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3)共同经历成功的个体相比共同经历失败的个体之间有更高的合作行为, 即拥有共同经历的双方只可“同光荣”不可“共耻辱”。

  • 反刍思维与注意脱离损坏的关系及其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反刍思维是一种重复性的消极思维, 会让个体将注意集中在消极痛苦的事情上。研究表明, 反刍思维和注意脱离损坏虽然是相互独立的概念, 但是二者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具体表现在注意脱离损坏会预测个体的反刍思维以及反刍思维有关的注意脱损坏可能是受到意识控制的。同时, 反刍思维的类型和自我相关性在反刍思维和注意脱离损坏关系中的作用依然需要进一步探究。另外, 注意脱离有关的训练明显地改善了个体的反刍思维。并且, 杏仁核的过度激活, 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对自我相关消极信息的调节异常, 右背外侧前额叶(dorsal 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的活动异常以及与注意有关的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可能是反刍思维和注意脱离损坏相互影响的原因。

  • 试论当代艺术空间中人与艺术疗愈的互动关系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5-18

    摘要: 面对考学、就业等生活压力,当代年轻人的心理承受着焦虑不安的情绪,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需要从更多途径寻求心理上的慰藉。当代艺术空间作为大众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之一,其公众性责任愈发显现,近几年结合艺术疗愈逐步开展尝试,在实践发展中走向转型升级。文章首先对艺术疗愈的空间呈现进行分类,分析其内在逻辑和活动机制,进而探究人、艺术疗愈和当代艺术空间之间存在的互动性关系,寻求三者共同发展的依据和可能。

  • 青少年网络适应的拓扑结构分析:基于纵向追踪数据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5-23

    摘要: 网络适应作为当代青少年成长至关重要的环节,其复杂多维的内部属性仍未得到系统探讨。本研究首次采用网络分析方法探讨青少年网络适应的核心特征、动态演变以及外部联结。横断网络分析揭示了青少年的好奇心对网络适应的非线性影响,即过高或过低的好奇心均不利于网络适应的发展。交叉滞后网络分析表明,网络自我效能感在网络适应发展过程起“总舵手”作用,而网络信息搜索能力是青少年网络适应的重要“落脚点”。二元网络分析指出,网络信息保护能力对网络成瘾具有最显著的直接影响。本研究不仅为理解青少年在数字世界中的成功适应提供了全新视角,也为新时代的数字化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

  • 动机的结构与效应:基于动机连续体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重要的非认知因素。通常认为动机对学习是有利的,但研究发现并非所有动机都是有益的,这提醒研究人员有必要区分出各种不同的动机类型。现有研究一致表明内部动机对学业成就具有积极且长期稳定的效应,而外部动机的效应尚存在争议。具体而言,有研究者认为外部动机对学业成就是有害的,但部分研究发现外部动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能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针对上述存在的争议,本研究梳理了“动机连续体”这一概念,从两个方面的研究来进行阐释。首先,从大理论的角度整合了动机的相关理论,以自我决定理论的动机连续体为基础,引出相关理论,如兴趣理论、目标理论、期望价值理论、自我价值理论、强化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这些理论可以解释动机连续体中一种或几种类型的动机。 其次,从动机的结构及其如何影响结果变量这一角度对上述理论及其应用进行总结,主要存在四个观点。传统的争论集中在单维结构和多维结构之间。单维结构认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是相互对立的,即内部动机会促进绩效,而外部动机会降低绩效。多维结构认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能够相互累加,都能促进绩效。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了更复杂的结构来整合上述观点。譬如半辐射结构使用全局因子来表示动机的整体水平,同时允许特定因子表示具体动机类型。这种半辐射结构借用了双因子模型,提取了一个“自我决定因子”,同时允许每种特定动机类型具有自身独特的影响。此外,乘积模型表明这两种动机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即外部动机的对结果的影响会因个体内部动机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反之亦然。 综上所述,本研究总结了关于动机连续体的不同理论之间的优缺点,回顾了动机结构的不同假设及其应用。在不同学科中对动机的测量方式、动机对不同结果变量的不同影响以及动机的跨文化研究等问题仍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对动机结构和效应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帮助研究人员将不同的理论应用于适当的情境中。

  • 人满为“患”:社会拥挤对社会排斥行为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07

    摘要: 本研究采用污名化诱导网络投球范式,通过2个实验探讨社会拥挤对社会排斥行为的影响机制和群体效应。实验结果均显示,拥挤感启动后个体的排斥次数显著更多,主观排斥显著更高;实验1进一步发现控制感和负性情绪在拥挤感和排斥次数及主观排斥关系中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实验2则从群体类型切入,发现陌生人条件下拥挤感启动会显著增加排斥次数和主观排斥,而熟人条件下拥挤感启动不会显著增加排斥次数和主观排斥。本研究表明:社会拥挤会导致更多的社会排斥行为,并且控制感和负性情绪在该路径上起完全链式中介作用;同时,群体类型能够有效调节社会拥挤对社会排斥行为的影响,即当拥挤群体为陌生人时,社会拥挤才会导致更多的社会排斥行为。

  • 早期听觉剥夺后的大脑可塑性:来自先天性听力障碍群体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皮层功能的正常发展依赖于充分的外部感觉信息的输入。先天性听力障碍群体由于经历早期听觉剥夺, 皮层功能往往出现异常。具体表现为初级听皮层功能退化, 初级、次级听皮层的功能连接变弱, 次级听皮层出现跨通道功能重组; 在后天听力重建后听皮层功能重组仍然存在, 言语加工需要更多高级认知资源的补偿。已有研究在探讨听力重建后皮层的长期可塑性机制、复杂声学环境下言语加工机制、汉语言加工独特性等方面尚不深入, 值得进一步研究。

  • 组织中个体主动性行为“利与弊”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个体主动性行为是组织中个体主动做出的面向未来和面向变革的工作行为, 近年来成为组织行为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从现有研究来看: (1)在研究主题上, 多数研究发现了个体主动性行为可以带来正向结果, 个别学者也注意到了个体主动性行为的代价; (2)在分析视角上, 主要包括个体主动性行为对个体层面和组织情境层面的正向与负向影响; (3)在理论机制上, 个体主动性行为的“利弊”效应可用优势互补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和归因理论来解释。未来研究可着重进行以下理论整合: (1)从个体主动性行为类型出发, 基于智慧主动性的视角揭示其内在机制; (2)从主动性行为者和观察者特征两面性的视角, 实证探讨其背后机理; (3)从主动性行为主客体特征的发展视角进行动态研究。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