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两阶段还是三阶段:双特征客体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特征编码和绑定时程?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03

    摘要: 采用单项目变化检测范式,通过3个实验,探究两维双特征客体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特征编码和绑定时程,并比较无意义客体和有意义客体编码时程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1)被试对颜色变化的检测正确率高于形状变化和特征交换变化,但形状变化和特征交换之间无差异;形状变化的检测成绩高于纹理变化和特征交换,纹理变化与特征交换变化的检测成绩总体无差异。(2)有意义客体的检测正确率高于无意义客体(实验1、3)。(3)随着识记项目呈现时间的增加,颜色-形状客体的变化检测成绩无变化,但形状-纹理客体的检测成绩下降。这些结果表明,两维双特征客体在视觉工作记忆中存在特征编码和绑定时程效应。具体而言,无论是由两种基本特征组成的客体还是由基本特征和细节特征组成的客体,其进程均符合特征绑定的双阶段理论;若从客体间特征编码时程比较来看,其进程符合特征加工的三阶段理论。客体意义性对特征编码有影响,在适度的工作记忆负荷条件下,有意义客体的加工快于无意义客体。呈现时间对不同类型客体的特征编码的影响不同,由基本特征组成的客体加工快于由基本特征和细节特征组成的客体。

  • 密集追踪成对数据分析的模型建构探索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24-05-23

    摘要: 成对研究以具有相互作用的两名个体为基本单元,广泛用于心理学领域涉及人际交互的研究中。它与密集追踪设计的结合有助于探究人际互动过程中个体行为与人际效应的动态变化,但目前尚缺乏能有效结合密集追踪数据特点以回答成对研究关心问题的统计方法。本研究拟通过模拟和实证研究,基于动态结构方程模型(Dynamic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DSEM)框架,探究三种人际互动模式(双人交互,一人与多人交互,多人两两交互)下密集追踪成对数据分析的统计模型的建构、拓展和应用,推动心理学研究更深入、科学地描述和解释人际交互情境中个体行为的动态发展过程及人际效应。

  • 消费决策中的零:零价格效应和零比较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数字“0”由于自身所具有的特性(最小的自然数和不可作为被除数), 当其与商品的价格维度和属性维度相结合时会对消费者的决策产生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商品的零价格和零属性会对消费决策产生影响, 即零价格效应和零比较效应。情绪和社会规范是零价格效应产生的心理机制, 参照依赖则是零比较效应产生的心理机制。商品价格、商品类型和消费者的心理因素是零价格效应的边界条件; 而选项的数量是零比较效应的边界条件。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不同商品类型、不同社会规范、“价格-损失”与“价格-质量”、注意等角度对零价格效应进行深入研究; 也可以从结构匹配模型和齐当别模型的角度进一步探索零比较效应的“比较”机制; 可以探讨价格是否能被视为商品的“坏属性”, 进而讨论零价格效应和零比较效应二者之间的关系。

  • 反刍思维与注意脱离损坏的关系及其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反刍思维是一种重复性的消极思维, 会让个体将注意集中在消极痛苦的事情上。研究表明, 反刍思维和注意脱离损坏虽然是相互独立的概念, 但是二者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具体表现在注意脱离损坏会预测个体的反刍思维以及反刍思维有关的注意脱损坏可能是受到意识控制的。同时, 反刍思维的类型和自我相关性在反刍思维和注意脱离损坏关系中的作用依然需要进一步探究。另外, 注意脱离有关的训练明显地改善了个体的反刍思维。并且, 杏仁核的过度激活, 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对自我相关消极信息的调节异常, 右背外侧前额叶(dorsal 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的活动异常以及与注意有关的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可能是反刍思维和注意脱离损坏相互影响的原因。

  • 班级欺凌规范与欺凌行为:群体害怕与同辈压力的中介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本文通过两个研究探讨了群体因素中的班级欺凌规范如何通过同辈压力、群体害怕影响欺凌行为的发生。研究1为实验研究, 被试为186名小学高年级学生(Mage = 11.36 ± 0.99岁)。结果表明在不同情境(欺凌/非欺凌)的启动下, 各变量得分均具有显著差异; 进一步分析仅发现同辈压力的中介作用边缘显著。研究2为相关研究, 943名小学高年级及初二学生(Mage = 12.00 ± 1.32岁)填写班级欺凌规范、同辈压力和欺凌行为问卷。HLM分析显示同辈压力在班级欺凌规范与欺凌行为起显著中介作用。

  • 测谎者的无意识加工对谎言识别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在谎言识别研究中, 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就是人们在意识层面上识别谎言的正确率仅仅略高于随机水平。于是, 大量的研究转而考察无意识加工对谎言识别的影响。本文从测谎者的角度出发, 考察测谎者的无意识加工是否可以提高其谎言识别的正确率。本文梳理了关于无意识谎言识别的理论建构, 总结了无意识谎言识别的实证研究, 从无意识的信息接收、信息接收后的无意识思维以及无意识判断决策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近年来的重要的成果和主要的争议。针对目前研究的困境, 本文提出未来的研究应该重点关注理论建构、交互式谎言情境、线索加工匹配效应、测试生理和脑激活指标以及无意识谎言识别的应用等五个方面。

  • 心理学视角下的极端膜拜伤害问题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对极端膜拜团体造成身心伤害现象的科学研究, 集中在对极端膜拜伤害的界定、测量和机制三个方面。本文的目的, 是梳理这三个主题上的研究脉络, 明晰其中的争议之处和取得的成绩。文本分析表明, 对极端膜拜伤害的界定从“洗脑”转向了“心理虐待”, 对这类伤害的经验观察由个体症状转向了群体行为和经历的描述, 测量方法由传统心理测试工具变成了新型团体心理虐待量表, 膜拜伤害的心理机制研究在综合环境和个人精神特质两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二者交互的病理模型, 表观遗传学和人际神经生物学用于极端膜拜伤害的生理机制研究已见端倪。但是, 迄今对于极端膜拜伤害的学术研究尚未形成范式。

  • 晚清时期执权居士创制“心理(学)”一词的考察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据史料表明, 中国人执权居士于1872年在《申报》上首创了学科名称“心理(学)”一词, 这要早于日本学者西周1875年公开使用“心理学”一词。本文判定晚清的持平叟、执权居士、持平子、持平居士、公道老人均系同一人, 即朱逢甲。朱逢甲饱读经书, 国学底蕴深厚, 并在襄助传教士办报纸过程中接触到了西学, 具有了现代学科意识。1871年, 他在讨论中国传统相术时, 曾在心理学意义上使用过“心之理与事”一词, 为其创制“心理(学)”一词奠定了基础。中学与西学的交融与碰撞是朱逢甲创制“心理学”这一学科名称的时代与文化背景。尽管“心理(学)”一词首先由中国知识分子创制, 但因西学在中国晚清时期发展的延缓和曲折, 故没有像日本学者西周使用“心理学”一词之后在日本学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 从疫情控制看中庸行动我的应急灵活性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本文撰写的目的是, 藉助分析COVID-19疫情控制的应急心理机制, 提出一个思考中国人“自我”的新架构, 希望未来它能成为研究这一热门研究领域的新进路。沿用中国传统流传下来、但却一直被沿用至今的中庸思维, 以及其内涵的“阴阳思维”及“全息思维”作为立论基础, 提出“中庸行动我”的构念。它是指个体在选择及执行解决问题之具体行动方案时, 依现实“情境需求”, 灵活地“协调”出一个最恰当的“行动我”, 以配合集体战疫的需要及功效。“中庸行动我”这一构念的提出, 不仅只是为了解释战疫的成效, 更重要的是它欲反映出中国人思维“灵活性”的根源, 从而可以作为研究“中国人自我”的另类进路, 不再只是以跨文化研究进路所关注的“本质自我”为主要立论基础, 从而丰富了该领域现有的知识内涵。

  • 道德判断与公正的逻辑结构辨析-以对两个经典案例的剖析为例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02

    摘要: 对何为公正的判断决定着道德判断的合理性。公正的判断需要有清晰的逻辑结构,包括对证据的辨析,也包括对判断准则合理性的辨析。在社会事务的公正性评价中,原则性的评价应优先,功利主义式的社会效用评价应居其次。尽可能地查清事件的相关信息,是进行公正的道德判断的数据基础;全面充分的换位思考是进行公正的道德判断的方法基础;以理性、公正、平等、博爱、宽容等为特征的普适性的价值观是进行公正的道德判断的准则基础。

  • 原生艺术绘画对心理健康促进的实践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5-24

    摘要: 本文通过SCL-90量表筛选出66名来自广东某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样本,以完全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干预组33人和对照组33人。治疗前使用PANAS量表、SAS量表、艺术治疗效果他评量表对干预组进行评估,使用PANAS量表、SAS量表对对照组进行评估。对干预组进行18周的(团体辅导)绘画艺术治疗后,使用SCL-90量表、PANAS量表、SAS量表、艺术治疗效果他评量表对两组被试进行评估。通过对比分析前后测结果发现SCL-90量表因子分、SAS量表总分、PANAS量表分、艺术治疗效果他评量表总分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后测结果均优于前测结果,提示原生艺术绘画疗法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根据测试结果,围绕认知、情绪、社交三方面分析原生艺术绘画疗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体现,为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途径。

  • 发展性阅读障碍的视觉注意广度技能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发展性阅读障碍在许多任务中都出现同时性加工多个视觉刺激的困难, 即视觉注意广度缺陷.本文分别综述了国内外探查阅读障碍视觉注意广度的研究.目前, 相关研究结果仍存争议, 这可能与背景语言的正字法深度以及被试年龄发展差异有关.未来研究还需利用干预,跨语言比较等方法进一步探讨阅读障碍与视觉注意广度之间的关系, 并结合脑电,脑成像技术探究汉语阅读障碍视觉注意广度的内在神经机制.

  • 旁观者对集体行动的支持:目标合理性、 行动策略及目标实现预期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的方式, 考察了旁观者对集体行动支持的前因变量, 探讨了目标合理性、行动策略及目标实现预期等因素对旁观者态度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目标合理性对旁观者支持的影响受行动策略因素的调节, 当集体行动采用的是非暴力策略时, 目标合理性对旁观者支持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当集体行动采用的是暴力策略时, 目标合理性对旁观者支持的正向作用不显著; 2)当集体行动采取暴力策略时, 目标合理性对旁观者支持态度的影响受目标实现预期因素的调节, 在低实现预期情况下, 目标合理性对旁观者支持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而在高实现预期情况下, 目标合理性对旁观者支持则不具有显著影响作用。

  • 组织公正氛围的理论机制、研究视角及研究框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组织公正是员工对工作场所公正环境的心理感知, 研究层面有个体与群体之分。以往研究多集中在个体层面, 以致研究结果缺乏对群体现象的有效解释。进入新世纪学者们开始关注群体层面的公正氛围研究, 并在理论和实证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通过回顾相关研究可以发现:(1)在理论机制上, 公正氛围的形成可以通过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吸引-选择-磨合模型、公正传染概念和公正启发理论来解释; (2)在研究视角上, 主要存在维度视角、整体视角、感知来源视角、氛围属性视角和第三方视角; (3)在研究主题上, 主要涉及领导、团队和组织三方面对公正氛围的影响, 以及公正氛围对个体、团队和组织三个层面的影响效果。未来研究可着重从多种领导行为对不同公正氛围影响的比较、其他领导因素对公正氛围的影响、不同公正氛围对结果变量影响的比较、新视角公正氛围测量方法的尝试, 以及文化因素对公正氛围的影响研究等方面入手。

  • 暴力视频游戏对个体亲社会性的影响:一项元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暴力视频游戏是一种新兴的娱乐媒介, 是指含有描绘个体试图对其他个体造成伤害等内容的视频游戏。亲社会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 包括在人际交往中个体所表现出的利他、助人等一切使他人受益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本文采用元分析的方法整合国内外已有研究, 分析暴力视频游戏对玩家亲社会性影响的主效应, 并重点考察各调节变量在暴力视频游戏与亲社会性的关系中产生的作用。通过文献检索, 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24篇, 包含63个效应值(effect size), 总样本量18554人。研究结果显示:暴力视频游戏与亲社会性总效应值显著, 但相关较弱(r = -0.10)。调节效应分析表明, 暴力视频游戏与亲社会性的关系受到被试性别、被试类型、被试年龄、测量类型与亲社会性测量指标的调节。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采用一般攻击模型与一般学习模型等理论模型指导暴力视频游戏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研究, 同时优化实证研究中测量亲社会性的实验范式, 并且需要重点考察个体差异对暴力视频游戏与亲社会性关系的影响。

  • 汉字位置加工和词边界效应的认知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在中文阅读中, 为了进行词汇识别, 需要对汉字在词中的相对顺序进行加工, 即汉字位置加工。汉字位置加工是词汇识别和阅读理解的重要环节。如果汉字位置未得到加工, 可转置词将很难被区分。可转置词由相同汉字构成, 但每个汉字所处位置不同。以往研究发现, 词内汉字位置加工是比较灵活的; 而且词边界信息会影响汉字位置的加工, 即汉字位置加工存在词边界效应。该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有哪些?本项目采用眼动追踪技术, 在自然阅读中系统探讨如下三个问题:(1)词的首/尾汉字如何调节汉字位置加工过程; (2)嵌套词和歧义词边界如何影响汉字位置加工; (3)语境合理性和预测性如何影响汉字位置加工的词边界效应。本项目将为首个中文汉字位置加工模型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基础, 推进现有的中文词汇识别和词切分模型的进一步完善, 并为词汇的高效率教授与学习提供科学指导。

  • 消费者厌腻感的生成机理、诱发因素及缓解策略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厌腻感是指消费者对连续或过量消费同一产品或服务的效用感、享乐感或满意度下降, 负面感知逐步抑制正面感知的主观情绪体验。为缓解或防止厌腻感的产生, 消费者会采取品牌转换、多样化寻求、控制消费周期等行为, 因此厌腻感已成为企业或店铺培养顾客忠诚的主要障碍。国外文献分别从厌腻感的生成过程、功能反应、知觉状态和属性感知等方面, 划分厌腻类型; 剖析了厌腻感生成的享乐适应、边际效用递减、认知失调以及最佳刺激水平等理论原理及机理; 探讨了生理厌腻感和心理厌腻感生成的诱发因素及影响效应; 验证了外部因素和个体因素的调节作用; 同时探讨了消费者缓解或防止厌腻感的主要策略及行为反应。最后对现有文献的研究思路、特点和不足进行了评述, 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 领导-下属情绪评价能力一致与员工建言:内部人身份感知与性别相似性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基于人-环境匹配和资源保存理论, 研究构建了一个调节-中介模型, 从二元视角分析了领导情绪评价能力与下属情绪评价能力一致对员工建言的影响路径与边界。通过对43位领导与182位下属的配对问卷调研, 结果表明:(1) 相较“低领导-低下属”情绪评价能力一致, 在“高领导-高下属”情绪评价能力一致情境下, 员工的内部人身份感知更高; (2) 相较“高领导-低下属”情绪评价能力不一致, 在“低领导-高下属”情绪评价能力不一致情境下, 员工的内部人身份感知更高; (3) 内部人身份感知在情绪评价能力一致与促进性建言、抑制性建言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4) 相较领导-下属性别相同, 当领导-下属性别不同时, 员工内部人身份感知的中介作用更强。研究从情绪评价能力、性别的二元匹配视角揭示了员工建言的前因, 为领导与下属间交互影响提供了更多解释路径。

  • 机器学习在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识别及转归预测中的应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会给儿童发展带来负面效应, 其影响甚至延续至成年期。然而传统诊断方式难以做到快速、客观、准确的识别和诊断儿童PTSD, 机器学习作为一种处理大量变量和数据的新兴方法, 逐渐被应用到儿童PTSD的早期预测、识别及辅助诊断等研究中。机器学习凭借其性能、原理等方面的优势, 可被应用在儿童PTSD的识别与转归领域。相比自我报告式的诊断, 通过机器学习辅助识别和诊断儿童PTSD的过程具有效率高、客观准确、节约资源等独特优势。然而, 机器学习也在硬件成本、算法选择和预测准确度等方面存在局限性。未来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提高机器学习诊断识别儿童PTSD的准确率, 并将机器学习算法同传统诊断方法结合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应用。

  • 调节焦点视角员工追随选择分化: 前因与后果的影响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追随行为是组织员工以组织目标为导向, 能动地与领导力和组织情境交互作用的多态行为。经对国内外学界相关研究现状的梳理分析, 目前对这类多形态员工行为的研究还很薄弱。为此, 从调节焦点理论视角, 展开员工追随选择分化的前因及对后果差异影响机制的研究, 首先是基于两种不同调节焦点的员工追随行为的内涵结构与测量研究; 然后, 揭示影响员工追随选择分化的三层面前因机制, 即领导特征对员工追随选择分化的影响及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在其中的调节作用, 组织特征对员工追随选择分化的影响及员工组织公平感知在其中的调节作用, 个体特征对员工追随选择分化的影响及领导反馈在其中的调节作用; 最后检验员工不同调节焦点追随行为对工作绩效的差异作用效应。以期推动追随理论更加契合组织实务。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