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密集追踪成对数据分析的模型建构探索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24-05-23

    摘要: 成对研究以具有相互作用的两名个体为基本单元,广泛用于心理学领域涉及人际交互的研究中。它与密集追踪设计的结合有助于探究人际互动过程中个体行为与人际效应的动态变化,但目前尚缺乏能有效结合密集追踪数据特点以回答成对研究关心问题的统计方法。本研究拟通过模拟和实证研究,基于动态结构方程模型(Dynamic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DSEM)框架,探究三种人际互动模式(双人交互,一人与多人交互,多人两两交互)下密集追踪成对数据分析的统计模型的建构、拓展和应用,推动心理学研究更深入、科学地描述和解释人际交互情境中个体行为的动态发展过程及人际效应。

  • 法官工作时间贫困感的前因及其司法决策后果的质性探究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3-13

    摘要: “诉讼爆炸”时代背景下,“案多”与“人少”的现实矛盾愈演愈烈,法官工作时间贫困现象尤为突出。文章从“以人为中心”的视角出发,探索诱发法官工作时间贫困感的现实因素,及其影响司法决策质效的深层机制。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法,根据目的性抽样原则,以华北、华中、东南地区的审判与执行法官为对象(51人),形成访谈逐字稿一百余万字。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出工作时间贫困感的前因及其司法决策后果的双路径模型。研究表明:1)工作要求和工作资源的结构性失衡,即一方面是庞杂的工作内容与繁重的考核指标所造成的工作要求激增,而另一方面是人员配备和支持不足所造成的工作资源匮乏,共同催生了法官普遍体验到的时间贫困感。2)源于工作要求-资源失衡的时间贫困感,迫使法官个体采用“工作提速策略”与“工时延长策略”的应对方式,进而促使法官采用“结案导向”工作模式,同时加剧了法官内在身心资源的损耗,最终造成对司法决策质效的潜在威胁。

  • 密集追踪研究中测验信度的估计:多层结构和动态特性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23-11-28

    摘要: 随着密集追踪研究在心理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广泛运用,密集追踪情境中测验信度的估计也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早期沿用横断研究中信度估计思想或基于概化理论的信度估计方法存在诸多局限,并不适用于密集追踪的情境。针对密集追踪数据的多层结构和动态特性这两大特点,可基于多层验证性因子分析、动态因子分析和动态结构方程模型估计密集追踪研究中测验的信度。通过实证数据的演示与比较,讨论三种估计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情境。未来研究可基于其它密集追踪模型探讨测验信度的估计,也应重视测验信度的检验与报告。

  • 任务相关性对数量感序列依赖效应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20

    摘要: 序列依赖效应反映了当前的知觉体验不仅取决于当下的刺激输入,还受到近期历史的影响。这一效应对于我们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形成相对稳定的知觉至关重要。本研究使用点阵作为刺激材料,在数量/面积(实验一)或数量/大小(实验二)两个维度上进行正交设计,旨在通过估计任务探索任务相关性如何影响线性分布特征的序列依赖效应。结果显示无论特征是否与任务相关,前一试次与当前试次同一特征总会对当前试次的知觉产生相反的影响。对于任务相关特征,前一试次产生的序列依赖始终为排斥效应。而对于任务无关特征,如果在当前试次中无关特征对被试的知觉反应有正向预测作用,则前一试次无关特征产生排斥的序列依赖效应;反之,如果在当前试次中无关特征对被试的知觉反应有负向预测,则前一试次无关特征产生吸引的序列依赖效应。任务相关性对序列依赖效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效应幅值的降低。这些发现揭示了线性分布特征的序列依赖效应受任务相关性以及特征本身特性的共同影响,而无关特征的序列依赖效应则暗示在客体水平也可以产生序列依赖效应。

  • 传统宠物主义:养宠人身份、宠物类型与宠物特质对宠物道德地位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5-04

    摘要: 宠物与人类的关系日益紧密,宠物的道德地位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本文通过预研究将宠物分类成传统宠物和非传统宠物,并通过研究1~3探讨养宠人身份、宠物类型与宠物特质对宠物道德地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 1 ) 传统宠物道德地位高于非传统宠物,该差异由能动性、感受性、危害性中介;( 2 ) 比起非传统养宠人,传统养宠人感知到的传统宠物道德地位更高;两者感知到的非传统宠物道德地位无显著差异;( 3 ) 动物同理心在传统养宠人宠物依恋与传统宠物道德地位之间起中介作用。这些结果表明宠物内部存在道德地位差别,表现为传统宠物主义,养宠人与宠物之间的情感联系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 灾后中小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症状的共存模式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6-19

    摘要: 为揭示灾后中小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抑郁在症状层面的共存模式,本研究分别在汶川地震和雅安地震1年后,对灾区的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基于高斯图形模型和贝叶斯爬山算法构建了二者的共存症状网络。结果发现,在DSM-IV的框架下,PTSD和抑郁的重叠症状以及情绪麻木症状在二者的共存网络中起到了桥接作用;子网络探测结果与DSM-IV划分的症状边界不同,PTSD中的闯入性症状和回避性症状是其区别于抑郁的特异性症状,且多为闯入性症状激发回避性症状;在二者的共存模式中,多为抑郁症状激发PTSD症状。上述结果在汶川和雅安两个样本中均得到了交叉验证,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

  • 善恶人格的特质差序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1-04

    摘要: 善恶问题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话题,在对他人进行知觉时,人们首先关心的信息是什么,是否会对不同类型善恶特质有所权衡?研究基于人格心理学视角,通过4个研究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首先探究了人格的道德概念激活时善恶的差异,并以代表性、好恶度、特质度和重要性为衡量指标分别考察了不同类型善恶特质的核心程度差异。结果发现,善恶人格的特质差序体现在两个方面:(1)善恶人格间的差序,在人格的道德范畴中,存在善人格的优先效应;(2)善恶人格内的差序,“善”的核心由内到外为尽责诚信、仁爱友善与包容大度、利他奉献;“恶”的核心由内到外为凶恶残忍、背信弃义与污蔑陷害、虚假伪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中国人的善恶观,为善恶领域的探究提供了新思路。

  • 中国人社会善念的心理结构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4-26

    摘要: 为探究中国人社会善念的心理结构,研究采用人格词汇法,在开放调查收集的词汇中选取代表社会善念的心理词语,确立了社会善念词库。通过两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到包含18个人格特质词的社会善念词汇评定量表和包含17项描述的社会善念自陈量表。研究表明,中国人的社会善念是一种具有二阶四因素结构的人际特质,二阶是指宜人特质和外倾特质,四因素分别是善良尊重、谦和恭逊、包容理解和积极开放。

  •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素养的现状与特点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11-11

    摘要: 本研究以系统的全国抽样调查方式,了解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素养现状。结果显示,我国成年公众的心理健康素养总体处于中偏低水平;其发展水平在地域、人口学分布上比较均衡;在结构上,公众心理健康素养的发展表现出心理健康维护和促进的素养高于心理疾病应对的素养,自助的素养高于助人的素养两个特点。调查还发现,个体心理健康素养中,知识观念部分个体差异较大,态度和习惯部分个体差异较小;在心理健康素养的社会性影响因素方面,社会经济地位是所考察变量中效应最大的因素,且其对素养的知识观念方面影响较大,对素养的态度习惯方面影响较小。调查结果提示,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素养提升任务的艰巨性;在实践策略上,宜以提升心理疾病应对的素养作为当前的工作重点和突破口。

  • 共情对灾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感恩、社会支持和创伤后成长的中介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11-21

    摘要: 以雅安地震极重灾区芦山县的542名中学生为被试,在地震发生3.5年后,采用人际反应指数量表测查被试的共情能力,并在震后4.5年采用感恩问卷、社会关系网络问卷、创伤后成长问卷和亲社会行为问卷测查被试的感恩、社会支持、PTG和亲社会行为,从追踪的视角考察地震后青少年的共情能力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探讨感恩、社会支持和创伤后成长(PTG)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共情可直接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共情对亲社会行为的预测可分别通过感恩、社会支持和PTG的中介进行;共情还可以分别通过感恩经社会支持、感恩经PTG、社会支持经PTG、感恩经社会支持再经PTG的链式中介对亲社会行为起到正向预测作用。这一发现提示,未来的创伤后心理辅导工作应更加关注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发展。

  • 多目标追踪的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8-28

    摘要: 多目标追踪任务是研究动态场景中视觉注意加工机制常用的范式。自1998年开始对多目标追踪神经机制的影像学研究以来,研究者采用ERP和fMRI等技术对多目标注意追踪所涉及的神经电生理活动和脑功能区激活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ERP研究发现,追踪过程持续的ERP脑电成分如N2pc、CDA的波幅与注意追踪负荷有关,并且出现在目标与非目标上的探测刺激诱发的脑电成分如N1、P1波幅的差异可反映注意资源的分配,具体为目标在追踪过程中得到了激活,而非目标受到了抑制。fMRI研究比较一致地发现了顶叶(包括前顶内沟、后顶内沟、顶上小叶)、背外侧额叶皮层等在注意追踪中的强烈激活。其中顶内沟主要与注意负荷有关,顶内沟的活动水平直接决定了观察者注意追踪的行为表现。而顶上小叶可能更多的负责注意转移。背外侧额叶皮层可能负责追踪时的感觉运动预测过程。

  • 中国人的善与恶:人格结构与内涵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6-06

    摘要: 为了探究中国人善恶人格的结构和内涵,研究基于人格的词汇学假设, 从现代汉语词典和开放式问卷调查获得的人格词汇中选取善与恶的人格词,分别建立了善、恶人格词表。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N = 1467),最终得到 27 个善人格词汇与 28 个恶人格词汇, 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 中国人的“善”人格包含尽责诚信、利他奉献、仁爱友善、包容大度四个维度;“恶”人格包含凶恶残忍、虚假伪善、污蔑陷害、背信弃义四个维度。

  • 母亲守门行为与母亲教养投入、母子依恋的关系及发展性差异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4-10

    摘要: 基于家庭系统理论与依恋理论提出了一个母亲守门行为通过母亲教养投入预测母子依恋的间接效应模型,同时考察了这一模型在青少年发展阶段上的差异。采用问卷法对597个核心家庭的母亲和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总体上,母亲开门行为对母亲教养投入和母子依恋均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母亲教养投入对母子依恋具有正向预测作用,间接效应模型成立;母亲关门行为对母亲教养投入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对母子依恋具有负向预测作用,间接效应模型不成立;(2)从发展阶段来看,母亲开门行为的间接效应模型在三个发展阶段均成立,且间接效应大小无差异;母亲关门行为的间接效应模型只在早期和后期成立,且两发展阶段的作用性质相反,早期为正向预测作用,后期为负向预测作用。结果补充和扩展了母亲守门行为的作用效果研究,并且强调了青少年发展阶段在其中的作用,对家庭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失独父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结构、特征及预测因素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09-0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为考察我国失独父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症状特征及预测因素,采用失独父母自身和孩子有关的基本信息问卷,创伤后应激检查量表平民版(PCL-C),对中国的463名失独父母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了包括闯入、回避性、麻木性、精神痛苦性唤起和焦虑性唤起等5个因子的PTSD精神痛苦性唤起模型在中国失独父母中的适用性。(2)根据DSM-IV的诊断标准进行筛查,71.92%的失独父母为PTSD阳性,其中PTSD的回避、闯入、精神痛苦性唤起、情感麻木、焦虑性唤起因子阳性率依次增高。(3)失独父母的年龄、孩子的离世时长与PTSD症状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失独父母的PTSD症状得分在自身性别、家庭所在地及家庭收入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将所有因素纳入回归方程后发现:最能预测失独父母PTSD症状的因素包括:性别、家庭所在地,年龄。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