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睡眠效率相关的皮质醇觉醒反应的变异性及其与特质焦虑和心理弹性的关系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5-10

    摘要: 皮质醇觉醒反应 (CAR)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传统研究将多天的平均值作为CAR的指标探讨二者的关系,然而由于CAR受个体状态性因素(例如,睡眠)的影响,研究结论非常不一致。对此,本研究将多天内的CAR变异性作为量化CAR的新指标,并且将特质焦虑与心理弹性作为反映个体心理健康状态的关键变量,探讨在控制/操纵睡眠效率的情境下,CAR变异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实验一在自然睡眠情境下通过提高睡眠效率的稳定性来降低CAR变异性,发现自然睡眠的CAR变异性与特质焦虑分数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说明稳定环境下较小的CAR变异性伴随着个体较低的特质焦虑水平。实验二则通过完全睡眠剥夺的操纵提高CAR变异性,发现睡眠剥夺前后的CAR变异性与心理弹性呈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变动环境下较大的CAR变异性伴随着个体较高的心理弹性水平。上述结果表明,CAR变异性是衡量心理健康的可信生理指标。在多天内考虑CAR变异性对于理解个体如何适应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可以为促进心理健康和设计有效的干预策略提供新的视角和依据。

  • 工具性喂养对9~12岁儿童挑食行为的影响:来自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17

    摘要: 采用静息态磁共振数据结合机器学习方法在87名9~12岁儿童中探究挑食行为的神经关联,并检验其在工具性喂养和挑食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儿童挑食行为与右侧尾状核的局部一致性正相关。功能连接结果表明儿童挑食行为与右侧尾状核-左侧壳核功能连接正相关。预测分析结果显示上述神经发现能够较好的预测儿童挑食行为,验证了神经结果的稳定性。这表明涉及感觉信息编码和奖赏加工的尾状核和壳核可能在儿童挑食行为的个体差异中起着关键作用。中介模型进一步显示,工具性喂养能够通过右侧尾状核-左侧壳核功能连接负向影响儿童挑食行为。研究提供了儿童挑食行为稳健的神经基础证据,并且为从父母喂养方式入手干预改善儿童不良的挑食行为提供理论参考。

  • 儿童青少年家庭功能障碍与心理健康关系的三水平元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2-29

    摘要: 当家庭无法完成相应任务或家庭不具备良好的特征时,即为家庭功能障碍。家庭功能障碍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但两者关系存在争议。为了较为全面地理解家庭功能障碍(主观与客观)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积极与消极)的关系,基于家庭系统理论和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采用三水平元分析对两者关系进行探讨。检索和筛选2022年3月1日以前发表的文献,最终纳入97项研究,包括173个效应量和130227名被试。主效应检验发现,单亲通过损害积极心理健康状态、加剧消极心理健康状态影响儿童青少年,父母离异、父母服刑、父母物质滥用、父母患精神疾病、主观家庭功能障碍通过加剧消极心理健康状态影响儿童青少年。调节效应检验发现,单亲对男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更大;集体主义背景下,父母服刑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更大。研究结果不仅支持家庭系统理论,还提示需要给予家庭功能障碍儿童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健康状态更多关注,并在关注文化背景的同时,根据性别差异进行精准干预。

  • 志愿服务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改善及神经心理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2-25

    摘要: 突破传统认知干预将老年人作为被帮助对象,本研究将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干预手段,考察老年人作为提供帮助的主体,助人过程中涉及的认知活动、身体活动、社会活动反过来对其自身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将采用随机对照实验、功能磁共振成像和数据建模技术,从冷热双系统的角度系统探讨志愿服务干预老年人认知功能的神经心理机制,并构建预测模型,探索不同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改善认知功能的适配模式。研究围绕志愿服务干预老年人认知功能的科学性展开,在发挥老年人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增加干预的可持续性,为保护老年人认知功能提供一种基于现实设定的干预方式。

  • 成长心态效应的异质性及边界条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2-11

    摘要: 成长心态是一种相信个体的属性是可以发展的信念。这一信念常被视为是解决各种教育问题的良方,以至于不同国家的教育部门积极推广成长心态干预项目,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心态模式革命。在此背景下,人格、社会和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们凭借全 1 球范围内的大规模调查数据和双盲随机对照实验,在学术界兴起了一轮新的成长心态研究热潮,并推动该领域进入了跨学科、国际化与可推广的干预研究时代。然而,随着研究证据的不断积累,研究者们发现成长心态的效应存在高度异质性。心态模式与情境交互论基于大量的实证证据指出,成长心态干预只有当个体具有脆弱性和环境拥有心理可供性的情况下,才可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这些发现为干预措施的优化提供了新的方向。未来研究需要在探索心理可供性与脆弱性发挥作用的机制基础上,设计针对不同人群的定制化干预方案,使其切实有效地起到促进个体发展和解决教育问题的作用。

  • 母亲的依恋风格影响对婴儿敏感性的认知过程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22

    摘要: 母亲敏感性对孩子的发育发展至关重要。尽管以往诸多研究已发现依恋风格会对母亲敏感性产生影响,但这些研究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依恋风格与母亲敏感性认知过程的关系,因此现有研究无法回答依恋风格为何会对母亲敏感性产生影响。母亲敏感性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整合了与母亲敏感性有关的关键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并将其认知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基于该模型,我们回顾了依恋风格在母亲情感感知、母亲归因、动机反应和反应选择四个阶段的个体差异及作用机制。未来研究应从时间维度深化依恋风格对母亲敏感性认知过程的影响;应拓展母亲敏感性的多种认知结构对其认知过程的共同影响;应关注情境因素在依恋风格与母亲敏感性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此外,还应进一步探讨依恋风格对母亲敏感性情绪过程和认知过程的双重影响。

  • 基于信号检测论的认知诊断评估:构建与应用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提交时间: 2023-11-13

    摘要: 作答选择题可被看作从噪音中提取信号的过程,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信号检测论的认知诊断模型(SDT-CDM)。新模型的优势在于:(1)无需对选项进行属性层面的编码。(2)能获得传统诊断模型无法提供的题目区分度和难度参数。(3)可以直接表达每个选项之间的合理性差异,对题目性能刻画更加细微全面。两个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EM算法可以实现对新模型的参数估计过程,便捷有效。(2)SDT-CDM具备良好性能,分类准确性和参数估计精度较高以外,还能提供选项层面的估计信息,用于题目质量诊断与修订。(3)属性数量、题目质量与样本量等因素会影响SDT-CDM的表现。(4)与称名诊断模型NRDM相比,SDT-CDM在所有实验条件下对被试的分类准确性更高。实证研究表明:SDT-CDM比NRDM具有更好的模型数据拟合结果,其分类准确性和一致性更高,尤其当属性考察次数较少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难度和区分度参数与IRT模型估计结果的相关性也更高,值得推广。

  • 对疼痛线索的晚期注视偏向预测慢性疼痛的维持:来自眼动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生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6

    摘要: 使用点探测视觉任务和融入真实疼痛刺激的视觉任务,以疼痛-中性、中性-中性图片为实验材料,采用眼动追踪技术,测量慢性疼痛患者对疼痛线索的动态注视偏向指标,并进一步考察这些指标对六个月后慢性疼痛强度和功能损伤变化的预测作用。研究发现,点探测视觉任务中,慢性疼痛患者在前三个时间窗上(0~500 ms、500~1000 ms、1000~1500 ms)对疼痛线索的注视偏向显著高于对中性线索的注视偏向,但在第四个时间窗上(1500~2000 ms)不存在差异;融入真实疼痛刺激的视觉任务中,慢性疼痛患者在四个时间窗上对疼痛线索的注视偏向均显著高于对中性线索的注视偏向。分层标准多元回归模型和机器学习回归模型均发现,慢性疼痛患者在两个任务中对疼痛线索的晚期注视偏向(1000~1500 ms、1500~2000 ms两个时间窗),均可以独立预测6个月后慢性疼痛强度和功能损伤的维持。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慢性疼痛患者对疼痛线索从注意早期就表现出注视偏向,但是只有晚期的注视偏向能够预测慢性疼痛的维持。

  • 中文词语远距离联想测验的编制及初步探索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0

    摘要: 远距离联想测验(RAT)及其变式复合远距离联想测验(CRAT)是揭示聚合思维和顿悟认知神经机制最常用的实验材料,也是评估个体创造性潜能的常用测试。相较于CRAT,RAT更适合跨文化研究,然而目前缺乏与RAT对等的中文远距离联想材料。基于经典的联想层级理论和中文语境下的联结特性,研究开发80组中文词语远距离联想测验(CWRAT);此外制定等级计分模式。借鉴潜在类别分析方法,以联结方式为分类指标对80个条目进行潜在类别分析,并探究分类结果对条目各项指标(如:顿悟感)的影响。效度检验显示CWRAT与创造性类比、创造性成就、开放性显著相关。依据潜在类别分析的统计指标,CWRAT可划分为3个类别,发现高象征/比喻概率联结方式的C1,C3类别比高特征概率联结方式的C2类别顿悟感更高,且C2类别在通过率方面高于C3,在反应时方面低于C3。本测量丰富现有中文创造性测评工具库,也为创造性的跨文化比较提供了新的实验材料。

  • 平衡时间洞察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作用机制与理论框架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03

    摘要: 时间洞察力(Time perspective, TP)是个体分类、组织、管理人生和社会经验的必要心理时间框架。在当今快节奏和高竞争性的社会中,寻求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洞察力之间的平衡被认为是优化个体社会适应、提升幸福和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概念取向模糊、测量方法局限等,现有平衡时间洞察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较为繁杂,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且缺乏宏观角度上的理论框架。通过对现存研究的梳理,从平衡时间洞察力的不同概念取向入手,整合形成平衡时间洞察力的双通道理论模型,包含时间转换取向与总体健康取向平衡时间洞察力对心理健康的直接与间接作用路径,以及潜在的边界条件。未来研究应区分平衡时间洞察力的不同概念取向,并分别进行拓展研究,着重发展时间转换取向平衡时间洞察力的测量手段,深化中国文化背景下平衡时间洞察力与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探索。

  • 机会公平在早期加工阶段影响个体实际结果的评价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7-18

    摘要: 以往的研究表明,机会公平会影响个体实际结果的评价,但尚不清楚这种影响是仅发生在早期阶段还是同时发生在早期和晚期阶段。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控制主观预期与实际预期的差异以及个体机会数的变化,并进行主成分分析以控制脑电成分的重叠,探讨了在竞争情境中,机会公平影响个体实际结果评价的认知加工进程。实验采用3 (机会条件:有利机会不公平、机会公平、不利机会不公平) 3 (实际结果:赢、平局、输)被试内实验设计。行为结果表明,机会公平和个人实际结果在愉悦感评分上存在显著交互作用,表明机会公平会影响个体对实际结果的评价。ERP结果表明,当被试赢时,三种机会条件诱发的原始FRN和PCA-FRN波幅无显著差异;当被试输时,AI和DI比OE诱发了更负的原始FRN和PCA-FRN波幅,表明机会公平在认知加工的早期阶段影响个体实际结果的评价,当处境不利时,个体对机会公平更加敏感。同时,机会条件不影响原始P300和PCA-P300波幅,平局比输和赢诱发了更大的PCA-P300波幅,这表明在个体实际结果评价的晚期加工阶段,更重视结果公平,对公平的结果投入了更多的注意资源。这些结果表明机会公平对个体实际结果评价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早期阶段,支持了人们对结果公平的关注强于机会公平这一假说。

  • “冷”/“热”执行功能缺陷影响ADHD儿童核心症状的作用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7-05

    摘要: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以注意缺陷和(或)多动、冲动为核心症状的神经发育障碍,与前额叶发育异常所致的执行功能缺陷密切相关。基于此,从神经-认知-行为的发展途径提出执行功能缺陷可能是认知层面上导致ADHD核心症状的发病机理,其中与背侧前额叶相关的冷执行功能缺陷可能是导致注意缺陷核心症状的主导因素,而与腹内侧前额叶相关热执行功能缺陷可能是导致多动、冲动核心症状的主导因素。一方面,冷执行功能缺陷主要引起工作记忆表征维持失败、抑制控制能力不足、认知转换困难等方面,这些缺陷进一步导致了个体在注意持续、注意选择和注意转移上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热执行功能缺陷则带来厌恶延迟、奖赏加工异常、动机失调等问题,使得个体行为抑制失败,更容易做出冲动性选择,从而表现出多动、冲动等核心症状。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检验和完善冷、热执行功能缺陷影响ADHD核心症状的理论模型以及从认知神经层面上提供更多的实证证据,同时还需从生态层面考察冷和热执行功能缺陷对ADHD核心症状的交互影响,并基于执行功能开发对ADHD核心症状具有个性化、精准化、长效化的干预方案。

  • 不同感觉通道在应激传染中的作用及其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生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6-19

    摘要: 应激传染是指个体在观察或接触到另一个处于急性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时,不自觉地受到对方负面情绪的影响,在生理与心理上将自己的状态与对方匹配。应激传染的实验范式分为替代应激与交叉应激两种类型。在替代应激范式中,观察者接受到来自示范者单一或多个感觉通道传递的应激信息。在交叉应激中,观察者在示范者受到应激之后直接与示范者接触,通过多种感觉通道接受示范者传递的应激信息。不同感觉信息引发应激传染的行为反应具有相似性,都伴随自主活动减少、焦虑行为增加以及皮质醇水平升高,其背后的神经环路与关键脑区并不完全一致。相比单一感觉通道(视觉、听觉与嗅觉),多感觉通道引发的应激传染效应更强。杏仁核是应激传染的热点脑区,在不同的应激传染实验范式中均观察到显著激活。未来的研究需要在重视应激传染实验范式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感觉通道影响应激传染的神经机制确定研究需要关注的脑区。

  • 敬畏的亲社会效应:小我与真我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6-15

    摘要: 敬畏是一种对浩瀚的刺激以及现有心理结构无法适应的刺激的情感反应。大量实证证据显示,敬畏可以促进各种形式的亲社会行为。至于其中的心理机制,小我假说认为,诱发敬畏体验的浩瀚刺激会导致自我的渺小感,推动个体的注意力从自我转移至他人,进而促进了亲社会行为;真我假说则认为,敬畏有助于促进个体的注意力从日常的世俗关注向更大的精神存在转移,激发了个体对其真实自我的追求,进而促进了亲社会行为。小我与真我假说可以在大二框架下进行整合,即敬畏在自我的能动维度(真我)和共生维度(小我)上通过两条平行的路径促进亲社会行为的产生。未来研究需要更深入地探讨敬畏的亲社会效应的心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促进捐赠等亲社会行为的干预措施,以期为第三次分配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心理学方案。

  • 脑电的重测信度:在多项静息态和任务态实验中的对比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4-12

    摘要: 基于脑电探讨心理过程的认知神经机制,需要信号本身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本研究多角度对比了睁眼、闭眼两种静息态脑电以及精神运动警觉任务、Oddball两种任务态事件相关电位的重测信度。发现静息态的重测信度普遍优于任务态,其中闭眼静息态又比睁眼静息态的重测信度更高,alpha频段的重测信度在所有频段中最高。对于两种任务态,在时域上均表现为刺激出现后200 ms左右较高的重测信度。在空间上,五种状态的结果都表明中央区域比外周区域的重测信度更高,这可能与外周区域更容易出现伪迹有关。本研究涉及多个静息态和任务态脑电实验,在频域、时域、空域三个维度的特征上,较为全面地对比了重测信度并分析了可能的原因,为后续研究脑电信号重测信度选择合适的实验范式和指标提出了建议,对于基础和临床领域的脑电应用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错失选项的积极结果对责任与后悔关系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目前在后悔与责任关系的研究中,错失选项的积极结果通常是已知的。本研究旨在考察在该结果未知的情况下二者关系可能出现的变化,明确结果评价和认知失调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发现,错失选项的积极结果已知时,责任会放大后悔,此时个体对现有结果低评价、对错失结果高评价,认知失调水平更高;当该结果未知时,个体对现有结果高评价、对错失结果低评价,此时认知失调水平较低,责任对后悔起弱化作用。中介分析表明,认知失调可以在结果评价与后悔间起中介作用。

  • 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阶段:主观认知障碍?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主观认知障碍(subjective cognitive impairment, SCI)是指个体有认知障碍主诉, 但不存在认知障碍或病理方面的客观证据, 近年来成为阿尔茨海默病(AD)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 不仅是因为其症状本身较为常见, 而且研究人员发现SCI的患者相比无SCI患AD的概率更大, 极有可能是AD及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的更早阶段。但目前学界就该症状的预测效果存在极大分歧。本文对主观认知障碍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梳理, 主要包括其概念与测量, 脑变化与生物标志物, 与MCI和AD的关系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 不同依恋风格者的记忆偏好:基于两种加工方式的解释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记忆作为信息加工的一个重要方面成为了近年依恋认知领域的研究热点, 回顾以往研究发现, 不同依恋风格者的记忆偏好有所不同, 且结果并非总是连续一致的。基于依恋相关的社会信息加工的理论模型, 同时结合依恋的系统功能模型, 可以总结出图式化加工与策略性加工两种不同的加工方式, 以解释此前研究中的分歧。未来研究可以深入探究两种加工方式的机制方面的问题, 增加对焦虑型个体记忆偏好的考察, 以及关注两种加工方式在改善不安全依恋状态中的应用。

  • 母爱行为对子代心理及行为的影响: 基于动物模型的结果与思考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母爱行为是一种具有强烈动机和规律性的本能行为, 主要表现为产仔的雌性对幼崽的一系列关爱和保护。母爱行为对子代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现有研究表明母爱行为不仅影响子代焦虑、抑郁、恐惧、冲动控制等情感及认知、学习能力, 还与子代成年后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病率有关, 并成为当今研究的重点。虽然关于母爱行为对后代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目前已有较多的研究, 但迄今为止并没有十分详尽具体的阐述。在这篇综述中, 主要阐述了母爱行为对后代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并且就当前研究的局限性进行总结。最后针对这些不足进一步对未来在该方面的研究工作提出一些相应的改善方法。

  • 催产素对共情反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催产素是一种亲社会激素, 对人类的共情反应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主要表现为可以促进情绪识别率, 增强对他人不幸的共情关注, 并弱化自身的个体忧伤水平等。从作用机制上来看, 催产素可能是通过促进具身模仿能力, 弱化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及调节情感表征过程来影响人类的共情反应的。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关注催产素对不同类型共情反应的影响及其催产素影响共情反应的性别差异问题, 并积极将催产素应用于共情缺陷的临床干预中。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