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产品传统文化载荷对品牌地位的影响 ——来自青年消费群体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4-21

    摘要: 四项行为实验与一项脑成像实验一致证实,增加产品的传统文化载荷能够提升消费者对产品品牌地位的感知评价。赋予产品更多的传统文化内涵能够激活消费者的社会认知脑区以及奖赏脑区,提升消费者的社会价值感知,进而影响其对产品品牌的地位感知评价。产品类型调节产品传统文化载荷对品牌地位的影响,传统文化载荷对品牌地位的赋能作用更适用于实用型产品,对享乐型产品品牌地位感知的影响并不明显。该研究发现拓展了文化营销的研究范畴,并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赋能品牌地位的认知神经机制,同时对实用型产品生产企业如何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实现品牌地位管理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四项行为实验与一项脑成像实验一致证实,增加产品的传统文化载荷能够提升消费者对产品品牌地位的感知评价。赋予产品更多的传统文化内涵能够激活消费者的社会认知脑区以及奖赏脑区,提升消费者的社会价值感知,进而影响其对产品品牌的地位感知评价。产品类型调节产品传统文化载荷对品牌地位的影响,传统文化载荷对品牌地位的赋能作用更适用于实用型产品,对享乐型产品品牌地位感知的影响并不明显。该研究发现拓展了文化营销的研究范畴,并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赋能品牌地位的认知神经机制,同时对实用型产品生产企业如何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实现品牌地位管理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 募捐信息该强调恢复还是改善受事件可控性调节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4-17

    摘要: 求助者境况是募捐信息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境况的不同描述理应影响募捐效果,却未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本研究根据对求助者境况变化过程的不同描述,将募捐信息分为两类:恢复/重建(强调求助者过去境况较好,当前变得很差,捐赠使其由损失境况恢复至原状)和改善/提高(强调捐赠使求助者由当前很差的境况变得更好)。通过1个二手数据(N= 978,研究1)和6个实验(N= 1163,研究2/3a/3b/4/5a/5b)发现,恢复/重建(vs.改善/提高)类描述使捐赠者感知慈善项目更有利于求助者减少损失(vs.增加获得),而当捐赠者面对不可控(vs.可控)事件时也更关注减少损失(vs.增加获得)。因此,基于调节焦点的匹配,对不可控事件采用恢复/重建(vs.改善/提高)类描述,对可控事件采用改善/提高(vs.恢复/重建)类描述,个体的捐赠意愿(研究5)和实际捐赠(二手数据)更高。本文在理论上提出了新的募捐信息分类并证明其后续影响,在实践上可以指导慈善组织根据事件可控性合理设计募捐信息。

  • 睡眠限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潜在作用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睡眠限制已然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的问题, 其对个体身心机能的影响备受研究者关注。众多研究表明, 睡眠限制会对注意功能、执行功能和长时记忆等不同认知领域的心理加工产生差异化影响, 且影响程度与任务类型、睡眠限制的严重程度、年龄和性别等因素相关。研究者们提出了4种主要的作用假说:唤醒假说、注意控制假说、警觉性假说以及前额皮层易感性假说。未来研究需要从关注个体间差异、使用动脉自旋标记灌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以及重视轻度睡眠限制的影响等角度进行深化和扩展。

  • 情绪词效应:区分情绪标签词和情绪负载词的行为和神经活动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情绪标签词直接表达情绪状态, 而情绪负载词本身不表达情绪状态, 但能引发个体的情绪反应。通过对情绪标签词和情绪负载词的相关研究综述发现, 情绪标签词与情绪负载词的加工优势存在不一致的结果; 任务需求、语言类型和词汇特征是导致情绪词类型效应不一致的主要原因; 情绪标签词与情绪负载词的加工差异可以通过语义表征的具身假说、密度假说进行解释。未来研究应深入考察情绪标签词与情绪负载词加工差异的原因; 考察两种词在句子和语篇水平的加工差异; 提供能够直接解释情绪词类型效应的理论假说; 对比中英双语者加工中文和英文情绪标签词和情绪负载词的差异; 采用神经成像技术继续探查情绪信息与语义信息加工的神经机制。

  • 广告诉求形式对产品反馈的影响作用: 基于眼动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研究采用心理研究领域中较先进的眼动追踪技术, 对被试观看广告时的眼动过程进行了记录和分析, 考察图片与文字两种诉求形式在影响产品反馈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个体对不同类型产品的注意力受诉求形式和广告扩散方式的共同影响; 对于功能型产品, 以文字为诉求形式的广告可以显著增加个体的注视次数和注视时间, 提高产品的认知程度; 对于享乐型产品, 以图片为诉求形式的心理模拟式广告可以显著增加个体对广告的注视次数和注视时间, 提高产品的好感度。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企业进行产品的广告策划具有指导意义。

  • 人际冲突中失望的个人效应及冲突的调节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通过两个计算机情景模拟实验, 分别采用“保证游戏”与“最后通牒博弈”范式, 考察了人际冲突中失望的个体对于威胁评价与冲突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冲突类型对人际冲突中失望个人效应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失望个体相比无情绪个体的威胁评价更高, 冲突行为更多。(2)冲突类型影响处于失望状态的个体的威胁评价, 即价值观冲突中失望个体的威胁评价要高于利益冲突中失望个体的威胁评价; 但是冲突类型并不影响失望个体的冲突行为。

  • 自强还是自嘲?名人代言如何提升社会化媒体广告的营销效果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企业为了促进产品推广, 不惜重金聘请名人为产品代言。已有的文献主要探究名人代言的自强型模式, 很少研究名人代言的自嘲型的表达方式。本文则基于社会影响理论和产品差异理论探究了两种类型名人代言在不同产品情境下对消费者口碑推荐的影响。通过二手数据分析和实验法研究发现:自强型的名人代言更有利于提升消费者对享乐型产品的口碑推荐; 自嘲型的名人代言更有利于提升消费者对实用型产品的口碑推荐; 自强型的名人代言主要是通过强化其规范性影响, 进而增强消费者对享乐型产品的口碑推荐; 自嘲型的名人代言主要是通过强化其信息性影响, 进而增强消费者对实用型产品的口碑推荐。

  • 依恋对象回应方式对不同依恋幼儿支持提供预期修正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依恋对象的敏感性回应是儿童安全依恋发展的重要前因。研究采用改编版依恋预期范式考察实时互动情境中依恋对象确定性和概率性回应对幼儿支持提供预期及预期修正的影响。结果发现:相对不安全型依恋幼儿, 初始预期中安全型幼儿更多预期依恋对象会向依恋者提供支持; 幼儿能够基于依恋对象的确定性和概率性回应一致地修正对该对象是否提供支持的预期。同时, 低水平回应对幼儿预期修正的影响高于高水平回应。研究表明5岁左右幼儿能够基于实时互动中依恋对象的回应信息修正其对该依恋对象的预期, 这对理解幼儿依恋表征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 行为可见增加利他偏好及其社会规范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在不同社会偏好类型中, 研究者较为关注利他偏好及其信号功能。本研究探究在独裁者游戏中, 决策者的利他偏好如何受到分配方案对接受者可见性的影响。实验1采用行为实验结合计算建模的方法, 发现无论在选择或评分条件下, 相比于行为不可见, 当分配者的行为能够为接受者所见时, 分配者都表现出更大程度的利他偏好。此外, 相比于评分条件, 在选择时人们更加在意分配效率。实验2仅使用选择条件, 并操纵社会规范, 发现行为可见增加利他偏好的作用依赖于利他的社会规范, 当存在非利他社会规范时, 行为可见的影响减小。本研究结果表明, 在利他社会规范下, 当行为对接受者可见时, 人们将表现出更多利他偏好。

  • 募捐信息该强调恢复还是改善受事件可控性调节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求助者境况是募捐信息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境况的不同描述理应影响募捐效果,却未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本研究根据对求助者境况变化过程的不同描述,将募捐信息分为两类:“恢复/重建”(强调求助者过去境况较好,当前变得很差,捐赠使其由损失境况恢复至原状)和“改善/提高”(强调捐赠使求助者由当前很差的境况变得更好)。通过1个二手数据(N = 978,研究1)和6个实验(N = 1163,研究2/3a/3b/4/5a/5b)发现,“恢复/重建”(vs.“改善/提高”)类描述使捐赠者感知慈善项目更有利于求助者减少损失(vs.增加获得),而当捐赠者面对不可控(vs.可控)事件时也更关注减少损失(vs.增加获得)。因此,基于调节焦点的匹配,对不可控事件采用“恢复/重建”(vs.“改善/提高”)类描述,对可控事件采用“改善/提高”(vs.“恢复/重建”)类描述,个体的捐赠意愿(研究5)和实际捐赠(二手数据)更高。本文在理论上提出了新的募捐信息分类并证明其后续影响,在实践上可以指导慈善组织根据事件可控性合理设计募捐信息。

  • 积极共同经历促进师生关系的机制:情感联结的中介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基于问卷调查、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考察积极共同经历对青少年师生关系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积极共同经历正向影响师生关系, 且不同类型经历(回忆、想象、样例)均凸显促进作用; (2)积极情感联结在积极共同经历影响师生关系中存在稳定的中介作用。本研究初步提出“共同经历关系效应模型”, 推进了师生关系影响机制的研究, 具有良好的生态学效度和实际的教育价值。

  • 反馈对自我欺骗的影响:来自ERP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本研究主要探讨反馈类型和反馈效价对自我欺骗的影响。实验1采用前瞻范式探究不同效价的模糊反馈对自我欺骗的影响, 结果发现, 相比于无答案提示组, 有答案提示组的被试在积极模糊反馈的条件下显著地提高测试2第二阶段的预测分数(自我欺骗的程度加重)。实验2探究不同效价的精确反馈对自我欺骗的影响, 结果发现, 相对于无答案提示组, 有答案提示组的被试在消极精确反馈条件下显著地降低测试2第二阶段的预测分数。实验3采用ERP技术探究反馈类型和反馈效价影响自我欺骗的内在机制, 结果发现, 模糊反馈条件下的自我欺骗诱发较大的P2成分、诱发较小的N1和N400成分; 以及发现自我欺骗在额区的效应较大。总之,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可能积极反馈促进个体的自我欺骗产生, 消极反馈削弱个体自我欺骗的产生; 积极模糊反馈能够进一步促进了个体自我欺骗的产生。这些研究结果还表明自我欺骗产生的背后机制可能是自我膨胀。

  • 募捐信息该强调恢复还是改善受事件可控性调节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1-30

    摘要: 求助者境况是募捐信息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境况的不同描述理应影响募捐效果,却未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本研究根据对求助者境况变化过程的不同描述,将募捐信息分为两类:恢复/重建(强调求助者过去境况较好,当前变得很差,捐赠使其由损失境况恢复至原状)和改善/提高(强调捐赠使求助者由当前很差的境况变得更好)。通过1个二手数据(N= 978,研究1)和6个实验(N= 1163,研究2/3a/3b/4/5a/5b)发现,恢复/重建(vs.改善/提高)类描述使捐赠者感知慈善项目更有利于求助者减少损失(vs.增加获得),而当捐赠者面对不可控(vs.可控)事件时也更关注减少损失(vs.增加获得)。因此,基于调节焦点的匹配,对不可控事件采用恢复/重建(vs.改善/提高)类描述,对可控事件采用改善/提高(vs.恢复/重建)类描述,个体的捐赠意愿(研究5)和实际捐赠(二手数据)更高。本文在理论上提出了新的募捐信息分类并证明其后续影响,在实践上可以指导慈善组织根据事件可控性合理设计募捐信息。

  • 积极共同经历促进师生关系的机制: 情感联结的中介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1-27

    摘要: 基于问卷调查、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考察积极共同经历对青少年师生关系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积极共同经历正向影响师生关系,且不同类型经历(回忆、想象、样例)均凸显促进作用; (2)积极情感联结在积极共同经历影响师生关系中存在稳定的中介作用。本研究初步提出共同经历关系效应模型,推进了师生关系影响机制的研究,具有良好的生态学效度和实际的教育价值。

  • 依恋对象回应方式对不同依恋幼儿支持提供预期修正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9-13

    摘要: 依恋对象的敏感性回应是儿童安全依恋发展的重要前因。研究采用改编版依恋预期范式考察实时互动情境中依恋对象确定性和概率性回应对幼儿支持提供的预期及预期修正的影响。结果发现:相对不安全型依恋幼儿,初始预期中安全型幼儿更多预期依恋对象会向依恋者提供支持;幼儿能够基于依恋对象的确定性和概率性回应一致地修正对该对象是否提供支持的预期。同时,低水平回应对幼儿预期修正的影响高于高水平回应。研究表明5岁左右幼儿能够基于实时互动中依恋对象的回应信息修正其对该依恋对象的预期,这对理解幼儿依恋表征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 行为可见增加利他偏好及其社会规范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9-09

    摘要: 在不同社会偏好类型中,研究者较为关注利他偏好及其信号功能。本研究探究在独裁者游戏中,决策者的利他偏好如何受到分配方案对接受者可见性的影响。实验一采用行为实验结合计算建模的方法,发现无论在选择或评分条件下,相比于行为不可见,当分配者的行为能够为接受者所见时,分配者都表现出更大程度的利他偏好。此外,相比于评分条件,在选择时人们更加在意分配效率。实验二仅使用选择条件,并操纵社会规范,发现行为可见增加利他偏好的作用依赖于利他的社会规范,当存在非利他社会规范时,行为可见的影响减小。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利他社会规范下,当行为对接受者可见时,人们将表现出更多利他偏好。

  • 组织中个人认同的研究新进展——基于过程框架的建构与完善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7-25

    摘要: 个人认同是个体与他人建立某种同一性感知、基于他人定义自我的过程。研究表明,组织中的个人认同与员工的工作表现、工作满意度等密切相关。通过对文献的回顾与梳理,本文针对现有研究对个人认同概念本身及其在组织中演化发展过程关注较少等不足,基于动态视角将组织中的个人认同分为单向性和双向性两种类型,初步建构个人认同在组织中的过程框架,探究其在特定情境下(上下级之间和同事之间)的权变性作用机制,最后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 用微博中个体主义-集体主义词语表达预测玩家对单机或网络游戏的偏好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1-22

    摘要: 玩家对不同类型游戏的偏好会受到其自身特征的影响。游戏玩家数量,决定了单机游戏模式自主性更高,而网络游戏模式集体性更高。考虑到个体主义倾向个体强调独立,而集体主义个体强调协作。我们认为玩家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倾向,可能会影响其对于单机游戏或网络游戏的偏好。本研究利用微博大数据,使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旨在探讨单机游戏玩家及网络游戏玩家微博中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倾向词语及词类表达是否存在差异,并希望利用这些特征预测玩家对单机游戏或网络游戏的偏好。结果发现,单机游戏玩家微博中个体主义词类词语出现频率更高,而网络游戏玩家微博中集体主义词类词语出现频率更高。利用机器学习方法,仅用个体主义-集体主义词语表达做自变量,可预测玩家类型,但准确率较低。本研究为利用微博大数据识别用户对游戏的偏好提供了初步证据,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接受还是拒绝?反应模式助推基础课与拓展课均衡选择

    分类: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1-10

    摘要: 近年课外辅导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部分,人们普遍选择拓展课数较多,选择基础课数较少。为了实现基础课及拓展课学习的均衡发展,本研究在“接受或拒绝反应模式”(Shafir, 1993)的理论框架指导下,通过3个实验探索反应模式对小学生课外辅导课程类型(基础课/拓展课)选择的影响。实验1探讨来自不同家庭的三代人(小学生/父母/祖辈)在不同反应模式(接受/拒绝)下的课程决策差异。为排除不同家庭环境因素的可能影响,实验2探讨来自同一家庭的三代人在不同反应模式下的课程决策差异。实验3在真实的课外辅导现场报名点检验反应模式助推基础课选择的生态化效度。结果表明,(1)父母组选择的辅导课总数显著多于祖辈组和小学生组;(2)三代人在接受和拒绝反应模式下均偏好选择拓展课;(3)同接受反应模式相比,三代人均在拒绝反应模式下选择更多课程,具体表现在拒绝反应模式下对基础课和拓展课的选择数均相对增加,但对拓展课的选择比例相对减少,课程的选择趋于均衡。鉴于此,在选课中简单地采用拒绝反应模式,便可助推小学生家庭选择更多基础课,从而实现基础课及拓展课的均衡选择。本研究成功验证了拒绝反应模式在儿童教育决策领域的适用性,对儿童教育者及学生家庭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