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21-5
  • 注意刷新的作用机制和内部过程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5-31

    摘要: 注意刷新是一种独立于发音复述的工作记忆维持机制,它通过将工作记忆中的信息提取到注意的焦点,从而促进、延长和加强这些信息的激活。当发音复述受限时,注意刷新帮助人们维持记忆。注意刷新的常用策略是优先刷新弱激活项目,但有时经验相关的刺激也会获得优先刷新。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注意刷新是否能作用于记忆的精确性、干扰或处理任务如何影响刷新速度,以及在高注意负荷条件下优先刷新弱激活项目是否仍然是一种合理的策略入手,来进一步探究注意刷新的作用机制和内部过程。

  • 职场排斥对员工家庭的溢出效应:归属需求和工作家庭区隔偏好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5-31

    摘要: 以往研究证实了职场排斥会对员工组织内诸多方面产生危害,然而关于职场排斥向组织外部特别是家庭领域的溢出效应还知之甚少。本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探讨职场排斥对员工家庭贬损和家庭满意度的溢出效应和具体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职场排斥对员工家庭贬损有显著正向作用,对家庭满意度有显著负向作用;(2)工作压力中介了职场排斥与家庭贬损和家庭满意度的关系;(3)员工归属需求调节了职场排斥对工作压力的影响,同时调节了工作压力在职场排斥与家庭贬损、家庭满意度之间的中介效应;(4)员工工作家庭区隔偏好调节了工作压力对家庭贬损和家庭满意度的作用,并且调节了职场排斥通过工作压力对家庭贬损和家庭满意度的中介效应。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轻度认知障碍的干预效果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5-30

    摘要: 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是介于正常认知老化和老年痴呆的中间状态,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可通过诱导突触可塑性的改变来改善大脑的认知功能。对rTMS干预MCI认知功能的有效性及神经机制进行分析。未来研究应优化定位手段,延长对干预效果的随访评估,考察不同刺激参数和刺激靶区对干预有效性的影响,以及结合脑成像技术来探索rTMS的干预机制。

  • 师幼互动影响幼儿发展的机制:多因素的调节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5-30

    摘要: 根植于生态系统理论,现有研究发现师幼互动(即3-6岁幼儿与教师之间的课堂互动)与幼儿发展结果之间的关系受到个体、环境、过程和时间四个层面的因素的调节,并从发展风险、环境连续性及长期累积效应三个角度解释了产生调节效应的内在机制。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更稳定的调节变量,建立更统合的理论假设,并关注中国情境下的师幼互动影响幼儿发展的调节机制。

  • 早期经历对行为发展的影响:基于人鼠互动范式

    分类: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5-29

    摘要: 培育情绪、认知和社会行为发展健全的下一代是人口发展的基本盘。研究以36只一月龄SD雄性大鼠为被试,基于“人鼠互动范式”,对干预组(积极;消极)和对照组进行3周早期经历干预,并测试行为发展效果。结果显示:1. 积极组最多主动探索,目标行为最稳定;2. 对照组学习差,行为较钝化;3. 消极组最警惕,社会竞争中失败多。由此得出,丰富的早期经历本身可提高学习和社交的敏感性,但消极经历会造成情绪驱动的探索抑制并干扰目标行为。

  • 共情的双刃剑效应:COVID-19心理热线咨询师的继发性创伤应激和替代性创伤后成长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5-25

    摘要: 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的心理援助热线咨询师由共情带来的消极和积极影响及机制,并探究从消极影响转变为积极成长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国内疫情期间,776名在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上工作的咨询师(平均年龄42.57岁,平均咨询经验12.44年)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法测量热线心理咨询师的共情、正念、寻求意义、继发性创伤应激(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STS)和替代性创伤后成长(Vicarious Posttraumatic Growth, VPTG)。采用潜变量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咨询师的共情正向预测STS和VPTG;(2)正念在共情和STS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寻求意义在共情和VPTG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共情还可以分别通过STS、STS—寻求意义、正念—STS、正念—STS—寻求意义的中介路径对VPTG起正向预测作用。该结果提示要辩证看待共情带来的消极和积极影响,关注从消极反应到积极成长的转变,这不仅能够深化共情及其影响的研究,还能为相关研究应用提供启示。

  • 自动驾驶汽车与行人交互中的沟通界面设计:基于行人过街决策模型的评估

    分类: 心理学 >> 工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5-24

    摘要: 自动驾驶汽车要进入人车混行的普通道路,需确保与过街行人之间的交互安全和效率。为解决这一问题,高等级自动驾驶车辆往往在在车辆外部装置显示设备,即外部人机界面(eHMIs)以和行人沟通信息。在具体设计上,已有研究主要采用文字、图形、投影等视觉沟通形式,传达车辆状态(是否在自动驾驶模式)、意图和对行人的过街建议等沟通信息,并在真实路段实验、虚拟场景及实验室实验等情境中评估了界面的使用对行人过街意向、速度和准确性等指标的影响。然而,以行人为中心的外部界面设计需系统地支持行人过街决策前各阶段的信息加工需求。因此,我们结合行人过街决策过程和情境意识理论,提出行人与自动驾驶车辆交互中的动态过街决策模型,从行人认知加工视角评估各种界面的沟通效果。评估的结果启示,eHMIs应促进行人对车辆信息的感知、理解和预测。在感知阶段,应采用多种类型界面、多呈现载体相结合,增强信息的可识别性。在理解阶段,需结合文字说明、合理选择沟通视角、信号标准化和培训提高可理解性。在预测阶段,应结合车辆内隐运动信息,帮助行人快速准确获取车辆未来行动意图。更重要的是,未来研究应关注在多行人、多车辆混行情境下的信息沟通设计及其对行人的影响。理论方面,未来研究也需要关注外部界面如何通过自下而上的通路影响情境意识和心智模型的形成。

  • 自我面孔识别的神经机制:基于fMRI研究的ALE元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5-24

    摘要: 自我面孔识别反映了个体通过自我与他人的区分识别出自我面孔的过程。本文采用ALE元分析的方法,对自我面孔识别的fMRI研究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探究自我面孔识别的神经基础。结果显示,自我面孔识别的关键脑区包括顶上小叶、额中回、额下回、脑岛、梭状回、楔前叶和枕叶皮层。另外,自我面孔识别可能包括两个层面的加工过程:知觉层面的加工整合过程以及由知觉引发的评价和情绪反应过程。知觉加工整合涵盖了自我面孔识别的各个加工阶段,主要涉及枕叶、梭状回和楔前叶的功能;而评价加工及情绪反应过程则发生在自我面孔识别的中晚期,主要涉及顶上小叶、额中回、额下回及脑岛的功能。未来研究可结合时间和空间数据并关注脑区间的协同功能,考察与内感受的神经关联,开展临床研究并探索威胁信息的影响机制。

  • 母亲积极教养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共情的中介作用与OXTR基因的调节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5-23

    摘要: 诸多研究显示母亲积极教养能够促进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但是迄今对其内在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基因—环境—内表型—行为”模型,采用问卷法和DNA分型技术,对1082名青少年(初测年龄为12.32 ± 0.48岁, 50.3%女生)及其母亲进行为期2年的追踪研究,考察共情在母亲积极教养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间的中介作用,以及OXTR基因rs53576多态性对该中介机制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青少年认知共情(观点采择)在母亲积极教养和亲社会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而情绪共情(移情关心)的中介作用不显著;(2)OXTR基因对积极教养与亲社会行为间直接路径的调节作用不显著;(3)OXTR基因能够调节“母亲积极教养—认知共情—亲社会行为”中介机制的前半路径,并且显现出一种超显性的基因效应。在携带GG和AA基因型的青少年中,母亲积极教养显著正向预测认知共情,进而增加了其亲社会行为,而在携带AG杂合子基因型的青少年中,这一中介效应则不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从催产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共情能力和家庭教养等方面阐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机制及个体差异。

  • 主动控制感在大脑表征中的时空标记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5-16

    摘要: 主动控制感是主动动作过程中产生的控制自身动作,进而控制外部环境的主观体验。构成动作主动控制感的核心要素是主观意图与结果反馈。本研究试图通过操控这两个核心要素的不同属性,借助脑磁图等技术,探寻主动控制感在大脑额-顶为主的脑网络中前-后馈的作用方式及时空特异性标记,并建构新的认知神经理论模型。这将有利于理解人类动作的产生及后效、为相关精神类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更加客观的参照标准。

  • 近似数量系统与数学能力的关系:一项元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5-16

    摘要: 在过去20年间,近似数量系统(ANS)与数学能力的关系是国际认知与心理研究的重要议题,但二者关系仍存在争议。为了揭示ANS与数学能力的关系和影响二者关系的调节机制,本研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来自40项研究、44个独立样本、8132名被试的153个效应值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ANS与数学能力的相关达到了稳健的高相关。通过对分类变量的亚组分析和连续变量的元回归分析,发现二者的相关程度受到分类变量ANS测量指标、数学能力的内容和学段的调节;受到连续调节变量年龄和女性比的调节。通过功效分析,发现需要至少85个样本才能使相关研究达到足够的统计检验力。研究结果确定了ANS与数学能力的关系,为深入的因果推断研究和数学教育提供了实证依据和视角。

  • 实验室大鼠超声波的情绪意义与测量

    分类: 心理学 >> 生理心理学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5-15

    摘要: 大鼠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心理学等实验研究中,其中不乏需要对实验对象的情绪状态进行测量的研究。大鼠的超声波具有情绪表达与情绪传递的功能:使用FM-50kHz超声波表达愉悦的积极情绪;使用flat-50kHz用于社交通讯;使用22kHz范围的超声波表达焦虑、厌恶等消极情绪。通过采集并分析大鼠的超声波,可以量化大鼠在实验操作中的情绪状态。本文论述了大鼠超声波的情绪意义,并针对大鼠超声波的测量与分析给出了建议。

  • 社会网络视角的团队情绪智力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5-15

    摘要: 据估计,60%的团队都没有达到它们的目标,这给学术界提出了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是在人际关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要概念。研究发现,基于微观个体或宏观整体的团队情绪智力在团队成功达到目标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尚无研究探讨基于团队局部成员间情绪智力行为交换而产生的团队情绪智力对团队的影响。为此,本课题从配对层次(一对一关系中两个人,即actor-target)这一新角度探讨团队情绪智力,通过把它看做团队过程中一种产生的状态(emergent state),在整合团队成员交换理论和社会网络方法基础上对它进行研究。具体围绕团队内配对单元存在的交换关系(指目标者感受到行动者对其实施的情绪智力行为)在团队中形成的网络所代表的团队情绪智力开展实证研究,以期从理论上揭示团队内情绪智力行为交换的特征,情绪智力自下而上(bottom-up)由个体发展到团队的过程,以及配对基础的团队情绪智力的影响效应,从而为团队管理实践提供具体的改善建议。

  • 失望情绪在不作为惯性产生中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5-14

    摘要: 以往不作为惯性领域的研究发现,当个体没有获得先前更优机会是源于他人或外界等不可控因素时,个体仍会倾向于继续放弃当前次优机会,且后悔情绪未能对此进行解释。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表明,失望情绪(尤其是预期失望)适用于解释此种情况下的不作为惯性,或可成为后悔情绪解释的有效补充。

  • 外圆内方:中国人人际关系性的潜在剖面结构及其适应性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5-11

    摘要: 为进一步挖掘中国人人际关系性人格特质的内涵,研究一采用“个体中心”的潜在剖面分析方法对1911名CPAI-2中国人的常模样本在人际关系性上的表现进行整体揭示。同时,为比较中西方人际关系性的不同,研究二探讨了非华人群体人际关系性的潜在剖面结构。研究三进一步在2580名大学生群体中验证中国人人际关系性上的外圆内方的潜在剖面结构,并探讨人际关系性的亚型以及哪种亚型的人在现代社会更具适应性。中国人群体的研究结果均呈现四分类模型,但这一分类模型并没有在西方样本中复现出来,并且研究三发现中国人群体中外圆内方的亚群体最具适应性。研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人格”进行相关讨论,为当代中国人辩证统一的“外圆内方”的文化特异性的行为模式提供历史阐释及其当代生活适应性的证据。

  • 技术信任和领导信任对企业员工新技术接受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5-10

    摘要: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新技术的采用对于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如何使员工面对新技术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信任并接受新技术是企业新技术推广的重要问题。现今学界虽已关注到信任在新技术采用这一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但仍缺乏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特别是对于其内在心理机制的解释。为弥补这一研究的不足,本研究通过分析企业新技术推广情境下,技术信任和领导信任对员工新技术接受的影响,并引入了感知风险性与技术自我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探寻信任影响的内在机制。此外,还进一步探讨企业文化的调节作用,从而建构信任与企业员工新技术接受的理论模型,为企业新技术的推广提出合理建议。

  • 大脑电刺激在听觉语言加工研究中的应用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5-10

    摘要: 大脑电刺激是历史悠久但近年来才广泛应用在人类被试上的实验技术。通过对颅内刺激位点进行电刺激,并分析引发的暂时性行为功能变化和记录位点的电位活动,大脑电刺激技术可以揭示认知加工过程中脑区内的功能作用与脑区间的有效连接。通过对听觉语言加工过程相关的丘脑、听觉皮层、高级语言皮层进行电刺激,现有研究发现了各个脑区的不同功能特点以及不同脑区间的信息传递机制,为进一步探索听觉语言加工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 密集追踪数据分析:模型及其应用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21-05-08

    摘要: 在心理学、教育学和临床医学等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个体内部的行为、心理、临床效果等随时间而产生的动态变化,重视针对个体的差异化建模。密集追踪是一种在短时间内对个体进行多个时间节点密集追踪测量的方法,更适合用于研究个体内部心理过程等的动态变化及其作用机制。近年来,密集追踪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大热点,但许多密集追踪的研究分析仍停留在较为传统的方法。方法学领域已涌现出较多用于密集追踪数据分析的模型方法,较为主流的模型包括以动态结构方程模型(Dynamic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DSEM)为代表的自上而下的建模方法,以及以组迭代多模型估计(Group Iterative Multiple Model Estimation, GIMME)为代表的自下而上的建模方法。二者均可以方便地对密集追踪数据中的自回归及交叉滞后效应进行建模。

  • 心理与教育测验中异常作答处理的新技术:混合模型法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提交时间: 2021-05-08

    摘要: 混合模型方法(Mixture Model Method)是近年来提出的,对心理与教育测验中的异常作答进行处理的方法。与反应时阈值法,反应时残差法等传统方法相比,混合模型方法可以同时完成异常作答的识别和模型参数估计,并且,在数据污染严重的情况下仍具有较好的表现。该方法的原理为根据正常作答和异常作答的特点,针对分类潜变量的不同类别,在作答反应和反应时部分建立不同的模型,从而实现对分类潜变量(即作答层面的分类),以及模型中其他题目和被试参数的估计。文章详细介绍了目前提出的几种混合模型方法,并将其与传统方法比较分析。未来研究可在模型前提假设违背,含有多种异常作答等情况下探索混合模型方法的稳健性和适用性,通过固定部分题目参数,增加选择流程等方式提高混合模型方法的使用效率。

  • 随机截距潜在转变分析(RI-LTA)——个案自我转变与个案间差异的分离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提交时间: 2021-05-07

    摘要: 传统的潜在转变分析属于单水平分析,但其同样也可以看作二水平分析。Muthén和 Asparouhov就以二水平分析的视角在单水平分析框架内提出了随机截距潜在转变分析(RI-LTA),其中跨时间点产生的自我转变可以看作在水平1进行分析,跨时间点不变的个案间差异可以看作在水平2进行分析,使个案的自我转变和个案间的初始差异分离。 随机截距潜在转变分析中的随机截距f是关键。如果观测指标在随机截距上的因子载荷较大,说明观测指标概率较大,个案在该观测指标上的初始差异较大。从这一角度来看,随机截距可以看作是吸收了模型中的测量不等性。正因为观测指标上的差异较大,各类别之间的区分度较高,这部分差异被随机截距吸收并且不影响潜在类别变量,所以潜在类别间转变概率矩阵的非对角线转变概率会较高。而在普通的潜在转变分析中,各类别之间的高区分度没有被随机截距吸收,直接影响了潜在类别的转变概率,所以各类别间转变概率矩阵的非对角线转变概率会较低,对角线转变概率(保留在初始类别概率)较高。 在Mplus软件中进行随机截距潜在转变分析的步骤可以归纳为四步。第一,针对不同的时间点分别进行潜在类别分析(LCA);第二,进行普通潜在转变分析(LTA)和随机截距潜在转变分析;第三,利用上一步骤所得最优模型保存下来的参数估计结果进行蒙特卡洛模拟研究;第四,根据已有的理论假设或是实际的研究需要,可以引入背景协变量,远端结果变量进行分析,或是做多群组分析、马尔科夫链变动-保留分析、多水平随机截距潜在转变分析、跨时序因子分析,对数据样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 某精英研究型大学2016级本科生的追踪调查数据被用于演示使用随机截距潜在转变分析的过程。本研究实例的前三个研究步骤与上文一致,第四步引入了“大学入学方式”协变量进行多群组分析和交互效应分析。研究发现:在RI-LTA模型中,高内外部动机组学生保留在本组别的转变概率为33.0%,该组别更倾向于转变到其他组别;在传统LTA模型中,高内外部动机组学生保留在本组别的转变概率为68.9%,该组别更倾向于保留在初始组别。由此可见,随机截距潜在转变分析模型通过引入随机截距避免了高估保留在本组别的转变概率。未来研究可以运用蒙特卡洛模拟研究探究随机截距潜在转变分析模型的适用性,也可以以多水平分析的思路为灵感,探究多水平随机截距潜在转变分析在统计软件中的实现。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