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焦虑梦内容与情绪状态的关联性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6-04

    摘要: 探讨焦虑梦内容与情绪状态之间的关联,分析梦境内容特征与个体情绪状态的关系。通过目的性和滚雪球抽样法,招募120名年龄在18至35岁之间的参与者。数据通过梦境日记和DASS-21量表收集,并使用曼海姆梦问卷评估梦境变量。结果显示,焦虑梦频率与参与者的日常情绪状态显著相关,梦境色调和情感强度也与情绪状态密切相关。高频率的焦虑梦和负面的梦境内容可能是个体情绪问题的反映,同时也可能进一步加剧个体的焦虑和抑郁症状。通过系统地探讨焦虑梦内容与情绪状态之间的关联,为理解和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新的视角和依据。

  • Is the most essential feature of society mutual recognition or sufficient interaction?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管理学 >> 管理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6-04

    摘要: There is no society without interaction, and only when there is interaction can it be called a society. In the definition of society, overemphasizing identity and belonging, and placing the importance of identity and belonging above interaction, is a narrowing of society and is not in line with reality. There is not only mutual recognition and cooperation, but also contradictions and disputes, which is the normal state of society. Although there can be clos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 species of animals, this relationship is often not an equal relationship, and the content is usually incomplete, and only some aspects are similar to society. It is necessary to define the category of society strictly between the same species. As for whether a society can be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is should only be the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society, not whether the society is a necessary prerequisite of a society. A social group that has existed in history but has become extinct is also a form of society, and it cannot be assumed that it is not a society just because it has become extinct.

  • 特质愤怒与青少年网络攻击行为的网络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6-03

    摘要: 采用网络分析方法对青少年的网络攻击行为的网络结构及性别差异进行探索,并探讨了特质愤怒与不同性别的青少年网络攻击行为的网络结构。结果发现:(1)无论是整体网络还是性别网络,“在游戏中辱骂别人”的预期影响指数都最高;(2)网络比较结果显示,青少年的网络攻击行为的题项网络结构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的网络强度强于女生;(3)特质愤怒中的反应型愤怒与青少年网络攻击的网络结构联结更紧密。

  • 健康焦虑的移动网络化解释偏向矫正: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05

    摘要: 本研究旨在考察移动网络化解释偏向矫正(internet-based Cognitive Bias Modification - Interpretation, iCBM-I)对健康焦虑的干预效果、影响因素及灾难化解释在干预起效中的机制作用。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健康焦虑标准的被试(N = 228)随机分配到iCBM-I干预组(100%积极反馈,N = 76)、注意控制组(50%积极50%消极反馈,N = 76)以及等待组(N = 76)。干预组和注意控制组进行为期12天的在线任务训练,等待组不做训练。在干预前、干预后及干预后一个月对被试的健康焦虑、灾难化解释、一般焦虑和抑郁进行测量。结果发现:与等待组相比,iCBM-I干预对健康焦虑个体的灾难化解释、一般焦虑和抑郁症状存在显著的即时效果和一个月后的追踪效果;基于潜在增长曲线模型的纵向中介检验显示,相对于注意控制组,iCBM-I干预通过降低个体的灾难化解释进而改善健康焦虑。本研究为健康焦虑的网络化干预提供了新视角,未来研究可以考虑联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干预方法,以提高健康焦虑的干预效果。

  • 融合中国诗词的线上自助正念干预的可行性及对参与者依从性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06

    摘要: 本研究基于情绪困扰的正念干预和诗歌疗法, 开发了一种融合中国诗词的线上自助正念干预方案, 旨在提高参与者的依从性。研究1分别从可接受性、需求性、可执行性、实用性、有效性检验等维度对该干预方案进行了可行性评估。在此基础上, 研究2采用随机对照实验, 探索比较有无中国诗词的线上正念干预对参与者依从性的影响。结果显示, 融合中国诗词的线上自助正念干预具有可行性, 而且其显著提高了参与者的依从性。本研究首次将中国诗词和正念进行结合, 开发了一种极富中国特色的线上正念干预形式, 不仅改善了参与者的正念水平、知觉压力、总体幸福感, 提升了其参与积极性和项目完成度, 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传播发挥了一定作用, 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社会价值。

  • 将功补过!基于身份维护视角的家庭-工作冲突作用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05

    摘要: 家庭-工作冲突是组织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基于身份维护理论探讨了家庭-工作冲突对员工工作行为的积极效应。通过实验研究(研究1和2)和经验取样法研究(研究3)支持了理论假设:家庭-工作冲突导致员工感知工作表现失分,从而促使他们提升工作努力程度并减少家庭投入。相对女性员工,男性员工家庭-工作冲突通过感知工作表现失分对工作努力和家庭投入减少的正向间接效应较强。本研究的结论挑战了“家庭-工作冲突总是有害”的主流假设,并为组织在应对员工家庭-工作冲突问题时提供了重要启示,帮助其在实践中趋利避害。

  • 路线难度和交互方式对行人寻路绩效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05

    摘要: 面对日益复杂的道路交通,本文采用虚拟现实(VR)技术和心理物理学实验从行人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提高行人寻路行为绩效。实验1首先探讨了路线难度和人机交互方式对行人寻路绩效的影响;实验2进一步探讨了复杂路线中如何提高不同交互方式下的寻路绩效;最后通过对实验1和2的联合分析提出了提高寻路绩效的导航方案。结果发现:空间环境中的路线难度和交互方式会对行人的寻路绩效产生重要影响,简单路线中个体主动使用导航设备可以有效提升其寻路绩效,而在复杂路线中,个体与导航设备被动交互同时辅助固定地图可以有效提高寻路绩效,因此在复杂路线中加入辅助固定地图的被动交互是有效提高寻路绩效的最优导航方案。

  • 客体类别调节跨通道冲突感觉主导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6-06

    摘要: 感觉主导效应是大脑面临多种感觉通道信息时, 优先加工某种感觉通道信息的现象。认知加工水平假说认为感觉主导效应的产生是由于不同认知加工水平所决定, 即早期知觉加工水平表现为视觉主导, 晚期反应加工水平表现为听觉主导。然而, 现有的研究并未关注认知加工水平中处于早期和晚期之间的中间加工水平如何影响感觉主导效应。研究操纵了位于中间加工水平的客体类别差异, 采用2-1 mapping(映射)范式通过3个实验考察介于早期知觉和晚期反应水平之间的客体类别表征如何影响反应水平的感觉主导效应。实验1结果发现, 客体类别差异能够调节反应水平的感觉主导效应。类别差异小时, 表现为视觉主导;类别差异大时, 表现为听觉主导。实验2结果说明此效应的产生与视觉刺激不同加工深度无关, 证实了此效应的产生特异于视觉通道。实验3通过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抑制类别加工脑区, 即左侧颞前叶。结果发现, 反应水平的听觉主导效应消失。研究表明, 认知加工水平中的客体类别表征这一中间加工水平对感觉主导效应产生了调节, 完善了认知加工水平假说对于感觉主导效应的解释。

  • 为何人际价值观冲突难以达成共识?理论解释及调解策略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06

    摘要: 人们常常用“道不同,不相为谋”来形容人际价值观冲突发生后共识的难以达成性。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不仅会产生一系列消极的主观感受,还会形成指向对手的偏见和敌意,进而使得基于价值观差异而产生的人际冲突在调解上具有很大的困难。目前研究者主要从自我威胁和个人客观性幻觉两个方面来解释为何人际价值观冲突难以达成共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自我肯定和他人肯定的调解策略。未来研究需要更多地丰富相关的理论解释,关注人际价值观冲突中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效果,并拓展相关的调解策略和应用实践研究。

  • 数字在场与具身离场:身体—技术关系模式下MMORPG中的浪漫关系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05

    摘要: 互联网构建出的全新交往情境,为人们追求“爱情”这一命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渠道,人们投身于数字世界,创建“类我”的数字化身进行呈现与表演,真实身体却逐渐淡出视野。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聚焦于交往主体在MMORPG中数字化身在场而现实具身离场的网络浪漫关系实践,研究MMORPG中的浪漫关系双方在空间、身体、情感三重维度的虚实关系上发生的历时性变化。研究发现,在MMORPG构建的虚拟空间中,数字化身起初占据高度主导地位,随着浪漫关系的发展进程,现实身体从“隐匿”的后台逐渐浮现并与数字化身交融,最终在关系转向现实时,现实身体将取代数字化身,重新成为交往的主体。

  • 如何提高人类幸福感:个体、人际和社会的多层次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06

    摘要: 21世纪人类社会高度繁荣,但是仍然面临幸福感危机。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心理学家一直致力于理解和提升人类幸福感。随着人类社会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科学心理学对幸福感的研究愈发全面和多元,并逐渐从一个抽象概念转变为一个可量化和可操作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本文基于科学心理学的理论框架、研究范式和研究结论,梳理并评述个体,人际和社会三个层面如何影响人类幸福感,探讨科学心理学在提高人类幸福感的巨大潜力和未来前景。

  • 两阶段还是三阶段:双特征客体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特征编码和绑定时程?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03

    摘要: 采用单项目变化检测范式,通过3个实验,探究两维双特征客体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特征编码和绑定时程,并比较无意义客体和有意义客体编码时程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1)被试对颜色变化的检测正确率高于形状变化和特征交换变化,但形状变化和特征交换之间无差异;形状变化的检测成绩高于纹理变化和特征交换,纹理变化与特征交换变化的检测成绩总体无差异。(2)有意义客体的检测正确率高于无意义客体(实验1、3)。(3)随着识记项目呈现时间的增加,颜色-形状客体的变化检测成绩无变化,但形状-纹理客体的检测成绩下降。这些结果表明,两维双特征客体在视觉工作记忆中存在特征编码和绑定时程效应。具体而言,无论是由两种基本特征组成的客体还是由基本特征和细节特征组成的客体,其进程均符合特征绑定的双阶段理论;若从客体间特征编码时程比较来看,其进程符合特征加工的三阶段理论。客体意义性对特征编码有影响,在适度的工作记忆负荷条件下,有意义客体的加工快于无意义客体。呈现时间对不同类型客体的特征编码的影响不同,由基本特征组成的客体加工快于由基本特征和细节特征组成的客体。

  • 物质成瘾者和行为成瘾者在纹状体和前额叶脑区激活的异同:基于任务类型的元分析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05

    摘要: 虽然物质成瘾者和行为成瘾者在抑制控制、线索渴求诱导和奖赏加工等任务上均表现出异常模式,但尚不清楚两者神经机制的相似性和特异性。本研究使用激活似然估计(activation likelihood estimation, ALE)分别计算物质成瘾者和行为成瘾者在抑制控制、成瘾物刺激加工和奖赏加工等不同任务下脑激活模式的相似性和特异性。结果发现:(1)在抑制控制相关任务中,物质成瘾者背外侧前额皮层激活降低,行为成瘾者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激活增加。(2)在奖赏加工相关任务中,物质成瘾者和行为成瘾者额下回激活均增加,物质成瘾者纹状体激活强于行为成瘾者。研究结果表明,在冲动系统上,物质成瘾者和行为成瘾者激活异常;在反思系统上,物质成瘾者反应受损,行为成瘾者补偿性激活。

  • 狄考文与晚清时期心理学的传播 ——从心灵学课程最早开设的学校谈起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史 提交时间: 2024-06-06

    摘要: 史学界对晚清传教士狄考文在西方心理学传入中的贡献存在着疏漏,甚至误读,例如登州文会馆首开心灵(理)学课程问题。通过对登州文会馆早期历史资料的甄辨,发现登州文会馆并不是1876年开设心灵学的课程,而且截至1891年之前都没有开设该课程的记录,依据1891年印制的课程表判断,可能是在1896或1897年之后才开设心灵(理)学课程。登州文会馆开设心灵学课程要晚于颜永京、谢卫楼开设时间。登州文会馆首任馆长狄考文在1877年就表现出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并对psychology做出尝试汉译,这是在他为中国编写教科书而写的文章中提到的。他参加了教科书委员会工作,熟悉丁韪良编写Mental Philosophy教科书的计划,并于1899年为丁韪良著《性学举隅》写一篇书评。他1891年任术语委员会主席。到1896年成立科技术语委员会,狄考文任主席。由他主编的《术语词汇》(包含心理学学科)到1904年出版。在晚清心理学传播过程中,狄考文较早关注到心理学,推动了心理学教学及心理学术语统一工作,并使心理学教学成为登州文会馆的传统。通过狄考文在对psychology一词早期翻译,及后来他对丁韪良出版《性学举隅》的评述,可以看出他在心理学汉语术语创制上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 消费决策中的零:零价格效应和零比较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数字“0”由于自身所具有的特性(最小的自然数和不可作为被除数), 当其与商品的价格维度和属性维度相结合时会对消费者的决策产生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商品的零价格和零属性会对消费决策产生影响, 即零价格效应和零比较效应。情绪和社会规范是零价格效应产生的心理机制, 参照依赖则是零比较效应产生的心理机制。商品价格、商品类型和消费者的心理因素是零价格效应的边界条件; 而选项的数量是零比较效应的边界条件。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不同商品类型、不同社会规范、“价格-损失”与“价格-质量”、注意等角度对零价格效应进行深入研究; 也可以从结构匹配模型和齐当别模型的角度进一步探索零比较效应的“比较”机制; 可以探讨价格是否能被视为商品的“坏属性”, 进而讨论零价格效应和零比较效应二者之间的关系。

  • 班级欺凌规范与欺凌行为:群体害怕与同辈压力的中介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本文通过两个研究探讨了群体因素中的班级欺凌规范如何通过同辈压力、群体害怕影响欺凌行为的发生。研究1为实验研究, 被试为186名小学高年级学生(Mage = 11.36 ± 0.99岁)。结果表明在不同情境(欺凌/非欺凌)的启动下, 各变量得分均具有显著差异; 进一步分析仅发现同辈压力的中介作用边缘显著。研究2为相关研究, 943名小学高年级及初二学生(Mage = 12.00 ± 1.32岁)填写班级欺凌规范、同辈压力和欺凌行为问卷。HLM分析显示同辈压力在班级欺凌规范与欺凌行为起显著中介作用。

  • 反刍思维与注意脱离损坏的关系及其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反刍思维是一种重复性的消极思维, 会让个体将注意集中在消极痛苦的事情上。研究表明, 反刍思维和注意脱离损坏虽然是相互独立的概念, 但是二者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具体表现在注意脱离损坏会预测个体的反刍思维以及反刍思维有关的注意脱损坏可能是受到意识控制的。同时, 反刍思维的类型和自我相关性在反刍思维和注意脱离损坏关系中的作用依然需要进一步探究。另外, 注意脱离有关的训练明显地改善了个体的反刍思维。并且, 杏仁核的过度激活, 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对自我相关消极信息的调节异常, 右背外侧前额叶(dorsal 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的活动异常以及与注意有关的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可能是反刍思维和注意脱离损坏相互影响的原因。

  • The non-linear development of basic attentional functions and attentional collaborations in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examined with the High Reliability-Composite Attention Test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31

    摘要: The development of attentional functions is a fundamental issue of human cognitive development, but the available evidence for its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is inconsistent due to the diversity and low reliability of measurement paradigms. The study examined the development of attentional functions and attentional collaborations in 281 Chinese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109 girls, 5.98-13.24 years old) using the self-designed High Reliability-Composite Attention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ecutive control continued to develop prior to the age of 10. It further contributed to the linear development of attentional collaborations. Each of these scores exhibited a split-half reliability exceeding 0.82. Therefore, we effectively demonstrated a mechanism for attentional development that revolves around executive control.

  • 测谎者的无意识加工对谎言识别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在谎言识别研究中, 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就是人们在意识层面上识别谎言的正确率仅仅略高于随机水平。于是, 大量的研究转而考察无意识加工对谎言识别的影响。本文从测谎者的角度出发, 考察测谎者的无意识加工是否可以提高其谎言识别的正确率。本文梳理了关于无意识谎言识别的理论建构, 总结了无意识谎言识别的实证研究, 从无意识的信息接收、信息接收后的无意识思维以及无意识判断决策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近年来的重要的成果和主要的争议。针对目前研究的困境, 本文提出未来的研究应该重点关注理论建构、交互式谎言情境、线索加工匹配效应、测试生理和脑激活指标以及无意识谎言识别的应用等五个方面。

  • 晚清时期执权居士创制“心理(学)”一词的考察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据史料表明, 中国人执权居士于1872年在《申报》上首创了学科名称“心理(学)”一词, 这要早于日本学者西周1875年公开使用“心理学”一词。本文判定晚清的持平叟、执权居士、持平子、持平居士、公道老人均系同一人, 即朱逢甲。朱逢甲饱读经书, 国学底蕴深厚, 并在襄助传教士办报纸过程中接触到了西学, 具有了现代学科意识。1871年, 他在讨论中国传统相术时, 曾在心理学意义上使用过“心之理与事”一词, 为其创制“心理(学)”一词奠定了基础。中学与西学的交融与碰撞是朱逢甲创制“心理学”这一学科名称的时代与文化背景。尽管“心理(学)”一词首先由中国知识分子创制, 但因西学在中国晚清时期发展的延缓和曲折, 故没有像日本学者西周使用“心理学”一词之后在日本学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