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21-6
  • 从个体到集体:心理学视角下的集体记忆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6-28

    摘要: [目的]探讨集体记忆形成与维护的心理机制。 [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系统探讨集体记忆形成的心理机制。 [结果] 系统阐释了集体记忆形成中的社会传染、检索诱发遗忘、共享现实和网络聚合等心理机制;聚焦于既存的记忆,阐释了集体记忆有效性的心理原则。 [局限]文化记忆的有效性研究不足,对媒介技术变革引发的记忆变化敏感性不够。 [结论] 集体记忆心理学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需拓展视野,积极推进本土化研究。 关键词 集体记忆;对话;流行病学;交流记忆;文化记忆

  • 不同社交媒体使用目的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6-28

    摘要: 基于工作要求—资源理论,本研究探讨了两种社交媒体使用目的对员工工作绩效影响的内部作用机制,进而分析两种社交媒体使用目的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效果。通过369份“领导者—下属”匹配数据,研究发现:(1)基于工作、社交的社交媒体使用均促进员工工作绩效;(2)基于工作、社交的社交媒体使用均通过工作投入影响工作绩效,基于社交的社交媒体使用还通过关系冲突影响工作绩效;(3)社交媒体的工作使用和社交使用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存在相互替代关系。本研究结果不仅从理论上拓展了社交媒体使用的研究视角,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框架,同时通过比较分析为组织管理社交媒体使用提供了新思路。

  • 家人情感卷入对老年自我刻板印象的影响:基于潜变量增长模型的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6-23

    摘要: 本研究使用问卷法对257名老年人进行了历时一年的三次追踪测试,采用潜变量增长模型与交叉滞后回归分析考察了家人情感卷入与老年自我刻板印象的变化趋势,家人情感卷入发展与老年自我刻板印象发展的关系,以及家人情感卷入对老年自我刻板印象的时序效应。结果发现:(1)老年人感知到的家人情感卷入在一年内呈线性递减,而老年自我刻板印象呈线性增长;(2)家人情感卷入的初始水平负向预测老年自我刻板印象的初始水平与增长速率;(3)家人情感卷入的下降速率也显著预测了老年自我刻板印象的增长速率;(4)交叉滞后回归分析进一步支持了老年人家人情感卷入对老年自我刻板印象的总体负向预测作用。本研究为老年刻板印象内化的家庭过程提供了理论支持,并对减少老年刻板印象内化、改善消极老年自我刻板印象的干预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 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师生关系与小学4~6年级学生外化问题行为的相互作用关系:交叉滞后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6-22

    摘要: 为探讨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师生关系和学生外化问题行为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1个学年中,采用问卷法对1407名小学4~6年级学生进行3次追踪测量。交叉滞后分析结果表明:(1) 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启动积极的相互作用过程,T1时的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能显著减少T2时的学生的外化问题行为、提升T2时的师生关系亲密和降低T2时的师生关系冲突,进而显著影响T3时的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师生关系和学生外化问题行为;(2) 学生外化问题行为驱动消极的相互作用过程,T1时的学生外化问题行为能显著减少T2时的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降低T2时的师生关系亲密和增加T2时的师生关系冲突,进而显著影响T3时的学生外化问题行为、师生关系和班主任协商管理行为。研究结果支持动态相互作用模型,提示班主任在警醒学生外化问题行为的负面驱动作用的同时,可有意识地利用协商管理行为的积极驱动作用干预学生的外化问题行为。

  • 视觉工作记忆的同类别存储优势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6-19

    摘要: 概念规律如记忆项间的类别关系如何影响视觉工作记忆容量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针对该问题,学界存在两种预测截然不同的假说:(1)混合类别优势假说,(2)同类别优势假说。综述文献发现,该类研究均采用带有细节特征的真实客体作为实验材料,因此前人研究中发现的混合类别优势效应或同类别优势效应中必然混有低水平知觉特征的影响。故本研究采用去除细节信息的动物剪影作为记忆材料来排除上述因素的影响,旨在厘清上述两种假设,并采用对侧延迟活动作为神经指标,来进一步探讨概念规律影响工作记忆容量的内在机制。两个行为实验发现,不论记忆项同时呈现还是序列呈现,均存在同类别记忆优势效应。脑电实验结果发现相比记忆不同类别客体,记忆同等数量的同类别客体诱发的对侧延迟活动的幅值更小。上述结果一致表明,视觉工作记忆可借助概念的方式将同类别客体加以组织,从而有效扩大视觉工作记忆容量,支持了同类别优势假说。

  • 自恋与攻击性关系的元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6-16

    摘要: 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技术探讨自恋与攻击性的关系。通过文献检索和筛选,共纳入原始文献121篇,含177个独立样本,参与者总数达73687名。元分析的结果显示,自恋与攻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二者关系受性别和自恋报告方式的调节,但不受攻击性报告方式和文化的调节。同时,不同类型的自恋与攻击性呈现出不同的相关程度,内隐自恋与攻击性的相关程度高于外显自恋,非适应性自恋与攻击性的相关程度高于适应性自恋。后续的研究应加强自恋测量的准确性,注重探讨不同类型自恋与不同类型攻击性的关系。

  • 什么情况下员工最乐于创新? 时间压力与组织发展生命史策略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6-12

    摘要: 组织员工的工作激情和创新行为同时受到微观层面的时间压力和中观层面的组织发展生命史策略的制约。研究通过问卷实验法(N1a=75; N1b=74; N2=282; N3=206)和问卷调查法(N4=400)发现:K策略与挑战性时间压力正向影响员工的和谐式工作激情和探索式创新行为,负向影响员工的强迫式工作激情和利用式创新行为,而r策略与阻碍型时间压力的作用则相反;时间压力和组织发展生命史策略的组合对员工的影响可归纳为和谐探索型、和谐利用型、积极矛盾型和消极矛盾型四类。

  • 三数值加工系统假说:数值加工机制新探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6-09

    摘要: 数值加工的机制是数量认知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三数值加工系统假说从新的角度阐释了各种数值加工机制的关系,它认为认知系统通过三种不同的机制来快速分析非符号刺激的数值:感数(subitizing)机制精确地分析1~4个刺激的数值;数量(numerosity)机制分析密度适中的刺激点阵的数量,加工误差正比于被分析的数量,符合韦伯定律;当刺激的密度超出一定范围时,密度(density)机制通过分析刺激密度来推断刺激的数量关系,加工误差正比于被加工数值的平方根。一系列研究证实,这三种数值加工机制具有不同的行为规律和脑电特征。未来研究需要探讨数量机制是否分别与感数机制、密度机制存在平行激活,从而阐明三种数值加工机制的作用关系。

  • 失败恐惧的形成及对创业行为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6-08

    摘要: 创业活动的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创业者时常体验失败恐惧。对于创业者而言,失败恐惧亦敌亦友。已有研究较多关注失败恐惧对创业行为的抑制作用,忽略了失败恐惧的形成及其对创业行为的激励作用。本研究基于情绪和认知属性分析创业情境下失败恐惧,认为损失相关和暴露能力不足的创业事件可能诱发失败恐惧,创业者的执念激情和预防定向能够诱发失败恐惧;然后,阐述失败恐惧对创业行为的3种不同影响:激励、抑制和压抑,并考察创业环境特征对失败恐惧与创业行为的调节效用。本研究拓展了失败恐惧的应用范围和适用情境,丰富心理学的情绪认知评价理论、情感事件理论和经典压力理论,也为理解复杂多样的创业行为提供新视角,深化创业心理与创业行为关系的理论认知。

  • 自动驾驶车中的人机信任

    分类: 心理学 >> 工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6-08

    摘要: 自动驾驶是当前智能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实现完全自动化驾驶前,驾驶员和自动驾驶系统共享车辆控制权,协同完成驾驶任务。在该人-机共驾阶段,人对自动驾驶系统的信任是影响自动驾驶中人机协同效率与驾驶安全的关键要素;驾驶员对自动驾驶车辆保持适当的信任水平对驾驶安全至关重要。本研究结合信任的发展阶段与影响因素提出了动态信任框架。该框架将信任发展分为倾向性信任、初始信任、实时信任和事后信任四个发展阶段,并结合操作者特征(人)、系统特征(自动驾驶车系统)、情境特征(环境)三个关键因素分析不同阶段的核心影响因素以及彼此间的内在关联。根据该框架,信任校准可从监测矫正、驾驶员训练、优化HMI设计三类途径展开。未来研究应更多关注驾驶员和人机系统设计特征对信任的影响,考察信任的实时测量和功能特异性,探讨驾驶员和系统的相互信任机制,以及提升信任研究的外部效度。

  • 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诊断工具IPDT的动态化编制及其在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中的应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6-07

    摘要: “皮亚杰认知发展量表”(IPDT)中的守恒与关系领域经动态化改编后已被证实适用于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潜能评估。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旨在构建适用于小学高年级儿童的IPDT表征、分类、规律领域的动态测验;并运用所构建的IPDT动态测验对低社会经济地位(SES)儿童进行认知潜能评估,经过对低SES儿童的推理认知干预,进一步考查认知干预在低SES不同潜能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数学成就中的促进作用。结果发现:(1)改编的IPDT表征、分类、规律领域的动态测验包含“前测—干预—迁移—后测”4个阶段,所构建的逐级提示干预方案合理适切,可以有效区分不同认知潜能水平的小学高年级儿童,特别是弱势儿童;(2)推理认知干预对由IPDT动态测验细致区分出的不同潜能水平的低SES儿童作用不同,尽管他们在认知能力与数学成就上均有进步,但低SES高潜能儿童比低SES低潜能儿童从干预中获益更多。

  • 亲顾客偏离行为的顾客响应研究:基于道德情绪的理论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6-02

    摘要: 边界员工为帮助顾客或维护顾客利益而有意识偏离企业正式规章制度的“亲顾客偏离”(Pro-Customer Deviance)行为在服务型企业广泛存在。本文以刺激-有机体-反应(Stimulus-Organism-Response) 框架为逻辑主线,以亲顾客偏离行为的双重道德属性为研究视角,基于情绪认知评价理论和情绪功能分化理论,构建亲顾客偏离行为的顾客响应模型。主要内容包括:(1)确立顾客对亲顾客偏离行为的道德认知评价体系,明晰顾客对亲顾客偏离行为的道德情绪反应;(2)探究顾客道德情绪在亲顾客偏离行为与顾客再惠顾关系的中介机制;(3)关注顾客责任归因和服务情境因素对道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调节作用。文章提出亲顾客偏离行为引发的顾客道德情绪和再惠顾意愿的相关命题,并阐述了命题检验方法,力图厘清现有研究关于亲顾客偏离行为结果的争议话题,对道德属性视角下的亲顾客偏离行为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同时为服务型企业全面评估亲顾客偏离行为的服务绩效,发挥其积极效应,避免其不良后果提供指导。

  • 急性应激干扰对情绪面孔的注意解除:眼动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6-02

    摘要: 急性应激会影响个体对情绪刺激的隐性注意(covert attention)偏向,但其如何影响显性注意(overt attention)偏向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眼动记录方法,让被试在应激状态下完成注意定向-解除任务,研究急性应激对正性和负性情绪面孔显性注意偏向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应激组在皮质醇浓度、焦虑状态和负性情绪上显著高于控制组,正性情绪显著低于控制组。在行为上,应激组对正性面孔的注意定向显著慢于控制组,在负性面孔上没有显著差异;应激组对正性和负性面孔的注意解除均显著慢于控制组。在眼动上,两组对正性和负性面孔的注意定向无显著差异;应激组对负性面孔的注意解除比控制组更困难,对正性面孔的注意解除两组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急性应激损害了个体对负性刺激的注意解除,这可能是因为急性应激损害了大脑额-顶网络相关的注意功能。

  • 组织(不)公正对组织报复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6-01

    摘要: 组织报复行为是员工因感知组织及其代理人不公正而针对他们采取的惩罚行为,它是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工作场所现象。现有研究取得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概念上明确了组织报复行为的内涵,将其与相似概念进行了区分,并发展出基于西方和中国情境的测量量表。第二,识别了员工(不)公正感知是造成组织报复行为最重要的因素,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探讨了多种(不)公正类型以及其交互作用对组织报复行为的影响。同时,开始探索组织报复行为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第三,国内学者开始关注组织报复行为,并出现了针对该现象的综述性论文。 虽然取得上述进展,该领域的研究依然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至今尚未有研究对组织报复行为20多年的研究发展进行系统性的梳理,这不仅不利于现有研究之间的分类和对话,还不利于指导未来研究的发展。其次,国内外理论和综述文章主要关注组织报复行为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相对忽视了组织(不)公正对组织报复行为影响的内在机制。组织报复行为的现实切题性加之现有研究的上述缺陷,使得提出一个新的研究思路,系统地梳理现有研究所采用的理论视角成为组织报复行为研究领域的当务之急。 本研究从(不)公正感知的主体(分为接受者和观察者)以及(不)公正感知类型的复杂性(单个公正类型和多个公正类型交互)两个方面,将现有研究分配到四个研究象限中,从而提供一个研究框架。然后,本文分别对每一个象限内相关研究所采用的理论进行梳理、比较以及整合,弥补现有综述研究忽视理论以及不同理论之间难以对话的缺陷。在接受者视角方面,本研究除梳理了情绪,自我控制理论及社会交换理论等解释机制外,还将组织行为学中越来越被重视的资源理论与组织公正和员工对组织的报复行为相关研究进行整合,从资源类型的视角解释(不)公正感知与员工报复行为之间的关系。在观察者视角方面,本研究梳理了影响观察者做出反应的情绪和认知机制,并比较了观察者与接受者视角下解释机制的差异。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自我控制、情绪和资源理论等解释机制,并整合不同解释机制,同时增加对观察者视角的讨论。

  • 情绪对饮食行为的影响:理论与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6-01

    摘要: 人类的饮食行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文化因素等,其中情绪对饮食行为的影响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这种影响一般表现为摄入量的多少和食物(热量)的选择。通过探讨不同情绪下临床和非临床个体食物摄入量的表现,总结发现消极情绪导致个体暴饮暴食的可能更大。积极情绪影响下的饮食行为的研究结果则存在分歧:生理角度解释为积极情绪能够促进个体的享乐机制,导致进食行为增加;而自我控制理论则认为积极情绪增加了个人资源以抵制美食诱惑。此外,进一步探讨了情绪影响下饮食行为的神经生理机制。未来在饮食相关的临床研究和治疗上,需要对情绪影响下的饮食行为有更深入的神经机制方面的探究。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志愿者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1489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